《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下
西晉月氏國叁藏竺法護譯
于時師子步雷音菩薩。複問文殊師利。發意久如應發道心。文殊答曰。止族姓子。勿懷妄想。一切諸法皆無所生。假使有說我發道心吾當行道墮大邪見。所以者何。今觀察心都永不見。心發道意。亦複不觀彼發道心者也。吾亦不見道心所存。吾由是故不發道心。又問仁者。以無所見。今何以故宣此章句。文殊答曰。無所見者乃爲等教。無所見趣。名是章句平等言辭。又問。何故言曰趣平等乎。文殊答曰。如族姓子所言等者。無若幹故。其平等者彼無行法。于其平等無有譬喻。不見諸法是乃平等。若宣斯訓則宣一業。若寂然業無有塵勞。不爲嗔恨而說經法。不有斷滅不計有常。不起不滅不有吾我亦無所受。不舉不下不高不卑。雖有所說無有妄想亦無思求。若族姓子。有曉此法而奉行者。乃曰平等。又有菩薩廣入于法。不見若幹。亦複非一乃曰平等。其平等者則無偏黨。其無偏黨是甚清淨
于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文殊師利。所說巍巍乃如是乎。發道心以來爲幾何耶。衆會思渴願樂欲聞。佛言。族姓子。文殊師利在深妙忍。所入深忍不逮得道。亦不得佛複不得心。以無所得故不說之。久如發心爲發道意。唯佛今當爲汝解說本初發心。乃往過去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乃爾世時有佛號雷音響如來至真等正覺。乃在東方。去此七十二姟佛土世界名曰快成。其佛土在彼頒宣道教。弟子聲聞八十四億百千姟衆。諸菩薩等複倍是數。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安拔號爲法王。治以文法王四天下。王有七寶聖王。爾時往詣雷音響如來所。供養盡意八萬四千歲。隨其所安。王心念言。我已積功德行難量。不用斯心甯以德本並修勸助。複更思惟。以德勸助當求何勸。天帝梵王號轉輪聖王聲聞緣覺耶。適發是意。上虛空中演大音聲。大王如是莫興賤意。當發無上正真道心。王聞是言。即時大悅王弘慈心不轉道意。所以者何。用其天人開示意之故。知我心念。時安拔王與大衆俱。九十六億姟人。往詣雷音響如來稽首足下。右繞七匝退住一面。以偈歎曰
欲問殊勝法 以奇雅答我
雲何人在世 而致最超異
以普俱供養 自歸于世護
用無所著心 永無所勸助
世尊察知之 吾獨寂發心
以興廣供養 雲何勸助之
志天帝梵王 爲四方之王
若求于聲聞 當慕緣覺乘
我適發是念 空中宣洪音
仁者慎莫得 勸助下劣心
當爲一切故 興發微妙心
開顯大道意 饒益于世間
今欲問于佛 在諸法自由
雲何起發心 不失于道意
唯說斯義趣 何因逮是處
如我所像人 而發菩提心
天中尊願說 宣上妙章句
大王且聽之 當宣以漸訓
愍哀于衆生 樂住于法本
如所誓志願 轉得成所趣
吾亦往宿世 因發起道心
愍哀于衆生 而興斯誓願
如本所志願 亦若心所念
逮無動佛道 在世寂上聖
大王當強志 造立極上心
若修諸正行 仁亦當成佛
以聞是言教 王意便欣然
在一切普世 頒宣師子吼
假使于本際 不知生死元
爲一一人行 如若幹衆生
今發于道心 在一切世間
普請于衆生 令不墮貧匮
從今日以往 假使生欲心
辄當欺諸佛 現在十方聖
若生嗔恨厭 嫉妒及貪苦
未曾犯不可 至成人中尊
常當修梵行 棄欲舍穢惡
當學于諸佛 戒禁調和性
不以斯四色 疾成佛正覺
用心切之故 當行于本際
常嚴淨佛土 無限不可議
當宣傳名稱 通徹于十方
唯聖見授慧 成佛人中上
令其心清淨 永無衆猶豫
常修治身行 口言亦如是
亦當淨心念 不犯衆瑕疵
假使我成佛 在世人中尊
以是正真言 地當六反動
設我言至誠 真正不虛詐
由是見證明 虛空宣伎樂
若實不谀谄 無貪嫉不厭
以是誠信故 雨清淨意花
適宣斯言已 至誠言無異
十方億萬國 則六反震動
于上虛空中 有巨億音樂
天雨雜意華 積地四丈九
其王以學是 二十億衆人
口宣柔和音 必成佛上道
二十億衆等 一切建佛道
見王發大道 亦效學洪業
佛語師子步雷音菩薩。欲知爾時安拔王乎。答曰不及也。佛言。則今文殊師利身是也。發道心已來。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佛土滿中塵。逮無所從生法忍已。過六十四江河沙劫。于彼世等則具十住成就十力。普備一切諸佛道地辨諸佛法。從初以來未曾一反生心而有發意也。皆以逮致無上正真之道。爲最正覺。我亦不念言當雲何成最正覺。其二十億人。在往古雷音響。如來所發道心者。悉已逮致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已轉法輪。爲諸衆生興立佛事。滅度去已。悉是文殊師利之所勸發。皆悉供養勤修衆行。六度無極。普以執持傳宣正法。于今現在適有一佛說法未滅度耳。下方界分去是四十四江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地底。其佛號持地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與無央數諸聲聞俱。其壽無限。佛說是往古喻時。七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于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仁者在往古佛。具一切法如來十力。已備十地。用何等故不成正覺。文殊師利答曰。不以往古過去諸佛一切諸法成最正覺。所以然者。此言得道則爲不得。亦無所逮。又問。雲何具足佛法。答曰。具本無故。又問。雲何具足本無。答曰。備悉虛空乃具本無。曉了虛空及諸佛法本無之義。等無有二不可分別。又問。雲何以具一切諸法。答曰。具足五陰。乃能具叁界一切。普備十方諸佛之法。又問。雲何具足諸色。答曰。仁等見色。色有常乎。若無常耶。答曰不也。曰諸法有常若無常乎。又彼五陰有增有減耶。答曰不也。文殊師利曰。是故族姓子。若于諸法不增不減。故曰具足。曰何以具足。答曰。備諸法慧不所解亦如如慧不轉。爾乃不知諸妄想處。以無妄想不造具損。其不具損乃曰平等。是故族姓子。等見諸色爾乃等見一切諸法痛想行識。亦複如是等無有異
于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又察仁者。逮得法忍以來久遠懸絕逈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當得道。仁者。雲何勸化衆生使發道心。答曰。吾不勸衆生令發道心。又問何故。答曰。衆生不實。衆生寂莫所在顛倒。故勸化之令發道心。假使衆生不處顛倒。則無有道何所發乎。吾以是故。不勸衆生使發道心。亦不化之令悉求道。所以然者。無所想者乃曰平等。其平等義無所志求亦不退轉。是故名曰無所歸趣無所從來。當觀生死。所謂平等斯章句空。空無志求。又族姓子。向者所問逮得法忍以來。久遠懸絕逈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當得佛。卿甯見心。以何等心得成佛道。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心者無形不可睹見。道亦複然。亦無形色複不可見。所以道者假有號耳。所曰言心及與佛道是悉假托。是故族姓子。吾宣斯辭。不一發心吾當得佛。其無發心無所生亦無所毀。以無所生無所毀者。乃名曰逮。又問。何所是時曰約時。乃曰爲時耶。答曰。族姓子所雲時者。暢平等覺所可覺者不增不損。永不起想亦無所滅。爾乃名曰隨其等時。其不妄想本無本是則名曰隨等時也。若逮正見。等于平等達于諸法。都無所獲則不造計。若幹種品一無所念。爾乃名曰隨等時也。若身證明一切諸法。諸所相者皆爲法相。曉了如是故有心著。若無有相則無所倚。爾乃名曰等隨時矣。又問。何謂爲逮。文殊師利答曰。無所行也。謂名所迹故曰爲逮。而于叁界悉無所行。假有斯辭其得塵勞則不能逮。所以然者。意無所存斯法無言。以是之故不可逮得。又族姓子。無所得者乃曰爲逮。其無所言則不逮法便無所住。若不得法乃曰爲逮
于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唯如來說。文殊師利成佛道時國土何類。佛告之曰。汝以是語問于文殊師利。即受佛教問文殊師利曰。仁成佛時國土何類。文殊師利答曰。族姓子。若仁好樂佛道者。當問成佛國土何類。又問文殊師利。仁者。不樂佛國土乎。答曰不也。又問何故。答曰。其有所樂則爲樂欲。其樂欲者則有恩愛。其恩愛者則有所受。若有所受則有苦患。其苦患者則無有護。是故吾身不成正覺。所以者何。無所得故。若不得道是故無樂。又如向者仁之所言。國土何類說其本末。吾不堪任自虧其身。所以者何。若有菩薩用歎己故。便自虧滅佛及國土功勳嚴淨。面見如來無極法藏。時佛告曰。文殊師利。宜用時說成己佛土功勳嚴淨。以何志願如來聽之。或有從仁聞說所願諸余菩薩。緣是發意具足斯業。文殊師利答曰。唯然不敢違教。即從坐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承聖旨今當宣之。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求佛道者且共聽之。聞已具得行是所願。應時十方各如江河沙諸佛國土六反震動。時文殊師利複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之本願如佛所言。從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行菩薩業。不成道場不致正覺。道眼徹視光睹十方。悉見諸佛普勸化一切衆生悉成佛道。吾心堅住鹹開化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勸助之。皆是吾身之所勸化。唯然大聖。今觀十方以無挂礙清淨明眼所見。諸佛皆以勸助建立無上正真之道。斯等皆辦。乃吾成無上正真之道。爲最正覺也。雖有是言故爾續立不成正覺。假使所願若具足者乃成佛耳。時彼衆會諸菩薩等各心念言。文殊師利前後所見。諸佛世尊爲幾何。于時佛即知諸菩薩衆心之所念。告師子步雷音菩薩曰。猶如族姓子。有一丈夫出現于世。取是叁千大千佛土。滿其中塵取破碎之。一一諸塵各各碎之。各如一佛國滿中諸塵。族姓子。所趣雲何。豈甯有人知是塵數多少者不。答曰。無能知者天中之天。佛言。假使族姓子。悉能曉了知是塵數佛國多少。不足言也。文殊師利明眼所睹。十方佛土所見。過是塵數之國。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兆載劫數不可限。無量無邊。所願如是不成正覺。正使佛國如江河沙。周匝十方滿中佛樹。一一樹下有坐菩薩。須臾一時皆成無上正覺之道。逮最正覺。臨滅度時。不須佛樹道場起焉普爲一切。複過十方不可計量諸佛國土。化于衆生說法使度。所願巍巍致此佛國乃成佛…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