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幻叁昧經》下 ▪第3页
西晉月氏國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行天子淫怒癡行乃曰正行。遊于欲界色無色界。是曰清行。愍傷衆生。其不習行淫怒癡事。不遊叁界。彼不清修。亦無所行。乃謂爲行。善住意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所暢辯才而無挂礙。文殊答曰。使卿辯才亦無挂礙。得無礙辯可得處乎。所以者何。計是我故有所倚著則爲挂礙
文殊師利複告善住意。欲以是像求淨梵行者。設使仁者不執刀劍。賊害一切衆生身命。不捉矛戟瓦石大棒。自然危者乃爲慈心。天子又問。此言何謂。文殊答曰。所謂衆生含血之類義所趣乎。天子報曰。假有名耳。計有吾我乃有衆生。含血之類受思想故。故曰衆生。依倚顛倒貪計有身故曰衆生。所以者何。是故天子。貪見吾我想人壽命。因有假號而演名字。吾當以利智慧劍而危害之。常以此義將養護之令不見縛。當使[火*霍]然不知諸受之所歸趣。無所斷除。是故天子。當解此義除吾我想。則害衆生一切望想。不墮殺生心不懷害。文殊師利複謂善住意。欲使卿身淨修梵行。若能奉犯十惡之業。亦慎一切黑冥品事。又複不修諸清白業。善住意又問。斯言何謂。文殊答曰。等黑冥品等諸清白亦複若此。又問文殊。黑冥品事以何爲等。答曰以無所作而不退沒故曰等矣。一切諸法黑冥亦如。如黑冥等清白亦等。無想念故。文殊又問。以何緣信清白法乎。善住意答曰。所以信之。用其法界無本之故。于善住意所趣雲何。可使無本及與法界。修行處所往周旋乎。答曰不也。文殊報曰。是故我言。設能等行黑冥品事不修清白。爾乃相可淨修梵行。複謂天子。若劍擊頭害殺斯人乃修梵行。問曰何謂也。答曰害淫怒癡。自大貢高。貪嫉谀谄。多妒自恣。而受希望痛癢思想。是爲天子。名曰傷害。若有修行精進自守。貪欲心起尋便滅除。除不與合寂滅遠離。是謂爲空不入諸逆。曉了欲心。解如真谛本無所有。此心何生。何所從滅。誰來染汙。誰染汙者。豈沾汙乎。複更思察欲不可得。不見汙者亦無被染。則無所得。其無所得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所舍。其無所舍則無所受。其無所受則無所習。無所習者則曰成就。色痛想行識亦複如是。五陰六衰。十二因緣。不染汙心。其有興發如是傷害。此乃名曰殺人害傷。撾擊壞首是爲歸義。文殊師利告善住意。是故我言。當如是害淨修梵行。亦當離佛及法聖衆。善住意又問。斯言何謂。文殊答曰。爲道慧故。又問令當所信。答曰。當信無本及與法界。又問善住意。甯可捉持無本法界。答曰不也。是故我言離于佛法。何謂聖衆。答曰。因緣合故名曰聖衆。其聖衆者無有集會。爲佛弟子故曰聖衆。又問。于天子意所趣雲何。其無爲者無有合會。可離欲乎。答曰不也。文殊師利曰。是故我言。若離聖衆樂修梵行。又複善住。其得佛者則名著。得佛聖衆則名曰著。不爲離欲。其舍衆會則爲離欲。所謂離欲爲法界迹。善住意天子啓文殊師利。難及難及至未曾有。文殊又曰。天子當習無反複事勿得孝順。又問。何謂爲不孝順。文殊答曰。如是善住意。吾無反複亦不無反複。善住意又問。此言何謂。文殊答曰。其有所作。若毀傷者各各興造若幹種事。各歸異趣受身不同各得報應。愚戆孝順各有所作尋受報應。著無量色愚人所作。爲身來患或致傷毀。所受諸見各異殊別。或著不著取舍進退。是名反複。爲無反複。如佛世尊所演平等。謂一切法各無所作。悉無所作亦無招來。等于平等無所超度。亦無他受不造他作。是則名曰爲無反複。善住又問。今文殊師利住于何所。乃能說此立何法忍。文殊答曰。不住法忍。又問文殊。于何所住所宣乃爾。文殊答曰。住幻士處身亦在彼。又問。幻士所住如何。答曰。如無本住幻士住彼。如向者問住于何所。而有所宣在忍法耶。所言法忍但假號耳。何有住處諸法亦然。悉無所作亦無想念。彼無有住及與處所。如是住者乃爲衆生頌宣道教。如來所住亦複如是而說經義。所以者何。住如無本乃有所宣。一切衆生亦複在彼。住于無本而有所說。如來無本無本無異。一切衆生而不動轉。無本亦如亦不動轉。猶若如來所應無本。衆生無本其亦若茲。皆一無本而無有二。而無若幹故曰無本也
善住意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沙門爲何謂乎。文殊答曰。非沙門非梵志乃爲沙門。所以者何。不著欲界。不倚色界。不處無色。吾乃謂此爲沙門耳。若眼耳鼻口身意不穿漏者乃爲沙門。其無志性不與情合。無有因緣亦無不緣。乃爲沙門。又複天子。其不著法不著非法。其行寂然無是非心忽然無迹。是謂沙門。何者然耶。其因緣法報應之宜妄從是生。是諸法者亦複虛僞。其不著者無縛無脫是謂沙門。其無有往亦不還反。無進無退無瘡無瘢無傷無完。是則名曰淨修梵行。是故我言。非沙門非梵志乃爲沙門。善住意贊曰。至未曾有志意堅強。所頒宣者無名遊迹亦無章句。其意悉達而不忽忘。文殊答曰。吾意不強。所以者何。身自放意意弱不強。天子又問。斯言何謂。答曰。吾以恣意在聲聞地住緣覺界。是故放意又複恣意。處諸塵勞。不惡愛欲衆冥之患。是故放意。善住意贊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悉由宿世供養諸佛衆行備悉。宣如來命所說如是。答曰。吾不供養過去諸佛。何者然乎。吾未曾得宿世所曆。亦無當來。不從諸佛建立法行。無作不作。是故所作而無有作。不備衆行。善住意又問。文殊師利。吾本曾聞如幻叁昧。願顯定意示所正受。文殊又問。欲得睹見如幻叁昧之境界乎。答曰願樂欲見。文殊師利。尋時如言幻意叁昧而正受矣。應時十方各江沙等諸佛刹土悉自然現。善住意天子自睹東方江河沙等諸佛刹土。其所現者悉是文殊。或以現形若比丘像講說經典。或複有現比丘尼像優婆塞優婆夷像。如釋如梵如四天王。如轉輪王色像而現。其體或如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色像。而現其身。或複顯示禽獸飛鳥若幹種色。各各現形無量像貌好醜殊別。而爲說法。十方一一諸江沙等所現佛土。其亦俱然等無有異爲說經典。善住意見此。忻然大悅不能自勝。文殊師利從叁昧起。善住意恭恪歸命。白文殊曰。向者睹見諸佛國土不可稱限。形像無量各各殊別而說經典。文殊問曰。于天子意所解雲何。東方所現爲審實乎。八方上下有所見者爲實虛耶。十方所見何方審谛。善住意答曰。悉虛不實。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生。由如幻化如幻士相。一切諸法退無常存。自在所作示現變化。推極本末不生不起亦無所滅。文殊師利尋則贊曰。善哉善哉。講法當然誠如所言。說是語時。彼衆會中五百菩薩。以得四禅逮五神通識其宿命。往古世時所作善惡尋自已睹。皆複識命曾更所作。逆害父母。殺羅漢。亂聖衆。壞佛寺。斯等罪業本所犯惡余殃未盡。念傷害心倍懷憂結志在疑網。由是之故。不能逮了此深法要。計有吾我所據微翳。卒不肯舍不逮法忍。于時世尊。欲得開化五百菩薩。則以威神現示文殊。文殊師利即從坐起。偏出右肩右手捉劍走到佛所。佛告文殊。且止且止。勿得造逆當以善害。所以者何。皆從心發因心生害。心已起頃便成爲殺。時無央數諸菩薩衆各心念言。斯一切法悉如幻耳。彼無吾我及人壽命。其意所念察其本末。無有父母無佛法衆。亦無作者亦無受者。無行不行亦無果報。意自貪身而墮顛倒。愚戆凡夫悉不能解。心反處顛倒計我父母。所以者何。文殊師利聰明聖達。諸佛世尊所歎。功勳不可思議。道德超殊不可逮及。巍巍煌煌無以爲喻。深入法忍了其本際。供養無數江河沙等諸佛大聖。而宣道教。于過去佛所作已辦。曉了諸法慧無俦匹。其所說法靡不應時。見諸如來。常懷恭恪稽首自歸。今執利劍走向如來。佛告之曰。且止且止。文殊師利勿造逆害當以善害。若分別此察其本際。不可分別何所佛名及法聖衆。父母羅漢及廟寺名。其受虛無則無歸趣。亦無報應。設一切法虛無不實。所受諸法亦複虛妄。幻譬如空亦如芭蕉夢影野馬。離欲虛妄而無堅固。以是之故彼無有罪亦無害者。誰有殺者何謂受殃。如是觀察惟念本末。則能了知一切諸法。本悉清淨皆無所生。五百菩薩聞是亘然。尋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有千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菩薩欣然大悅善心生焉。心戢靜思踴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以偈贊佛
諸法悉如幻 從想而橫起
成形無所有 諸法悉爲空
反自發望想 有我而危身
已識其宿命 所作罪甚重
往者懷大逆 自圖其父母
害羅漢比丘 犯殃釁甚劇
由此重罪故 更苦不可計
今墮于疑網 得聽空法誼
聖尊裂結網 棄捐憂結創
覺了于法界 寂無有塵勞
諸佛權方便 隨流接度人
趣欲濟衆生 決除所沈吟
無佛無經法 亦不得聖衆
彼亦無父母 悉空而自然
則無吾我人 無壽亦無命
無常不斷滅 諸法如虛空
無罪無報應 無作無不作
莫貪身見我 更曆受苦惱
彼無有生者 亦無有死者
所生如幻化 是爲諸法相
文殊大智慧 諸法度無極
手自執利劍 馳走向如來
佛亦如利劍 二事同一相
無生無所有 亦無有害者
兩足尊見之 衆生所作罪
令知殃福業 亦悉是空耳
其能達空者 叁世無壽命
因緣而合成 解乃無從生
無罪無報應 亦複無苦樂
吾我亦常空 倚想求安隱
衆生處顛倒 亦能如本際
非常苦悉空 非身無所有
其能曉如斯 則免叁惡趣
諸佛無作業 覺者無所造
計罪佛亦如 是故名曰佛
如佛所解達 明審了若此
識別虛無生 由是暢聖慧
住于虛空義 演說無所住
其身如虛空 二事俱自然
若欲求佛慧 彼法無挂礙
以知此本際 成佛無上道
于世致大聖 度衆生苦惱
盡除因緣報 奉修佛大道
當成爲法王 明眼乃滅度
五百菩薩。宣是執劍經典之時。十方江河沙等佛土。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其于十方諸佛大聖邊。諸侍者各自問佛。此何威德地大震動光靡不照。于時諸佛各告侍者。族姓子知。有界名忍。佛號能仁。頌宣經道。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成不退轉。手執利劍馳走向佛…
《佛說如幻叁昧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