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

「寶積部·涅槃部」經文374卷12頁碼:P0365
北涼 昙無谶譯

  《大般涅槃經》十二 ▪第3页

  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谶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時十指頭出十寶藏。以奉聖王而白王言。大王。所須隨意用之。其余在者當投大海。爾時頂生心大歡喜踴躍無量。複作念言。我今定是轉輪聖王。其後不久有主兵臣自然而出。勇健猛略策謀第一善知四兵。若任鬥者則現聖王。若不任者退不令現。未摧伏者能令摧伏。已摧伏者力能守護。爾時頂生複作是念。若轉輪王得是兵寶。當知定是轉輪聖王。爾時頂生轉輪聖帝告諸大臣。汝等當知此閻浮提安隱豐樂。然我今已七寶成就千子具足更何所爲。諸臣答言。唯然。大王。東弗婆提猶未歸德王應往討。爾時聖王與其七寶一切營從。飛空而往東弗婆提。彼土人民歡喜歸化。複告大臣。我閻浮提及弗婆提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悉來歸化。七寶成就千子具足複何所爲。諸臣答言。唯然。大王。西瞿陀尼猶未歸德。爾時聖王複與七寶一切營從飛空而往西瞿陀尼。王既至彼。彼土人民亦複歸化。複告大臣。我閻浮提及弗婆提此瞿陀尼安隱豐樂人民熾盛。鹹以歸化。七寶成就千子具足複何所爲。諸臣答言。唯然。大王。北郁單越猶未歸化。爾時聖王複與七寶一切營從。飛空而往北郁單越。王既至彼。彼土人民歡喜歸德。複告大臣。我四天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鹹已歸德。七寶成就千子具足更何所爲。諸臣答言。唯然。聖王。叁十叁天壽命極長安隱快樂。彼天身形端嚴無比。所居宮殿床榻臥具悉是七寶。自恃天福未來歸化。今可往討令其摧伏。爾時聖王複與七寶一切營從。飛騰虛空上忉利天。見有一樹其色青綠。聖王見已即問大臣。此是何色。大臣答言。此是波利質多羅樹。忉利諸天夏叁月日常于其下娛樂受樂。複見白色猶如白雲。複問大臣。彼是何色。大臣答言。是善法堂忉利諸天常集其中論人天事。于是天主釋提桓因。知頂生王已來在外即出迎。逆見已執手升善法堂分座而坐。彼時二王形容相貌等無差別。唯有視眴爲別異耳。是時聖王即生念言。我今甯可退彼王位。即住其中爲天王不。善男子。爾時帝釋受持讀誦大乘經典。開示分別爲他演說。唯于深義未盡通達。以是讀誦受持分別爲他廣說因緣力故有大威德。善男子。而是頂生于此帝釋生惡心已。即便墮落還閻浮提。與所愛念人天離別生大苦惱。複遇惡病即便命終。爾時帝釋迦葉佛是。轉輪聖王則我身是。善男子。當知如是愛別離者極爲大苦。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尚憶過去如是等輩愛別離苦。何況菩薩住于大乘大涅槃經。而當不觀現在之世愛別離苦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修行大乘大涅槃經觀怨憎會苦。善男子。是菩薩摩诃薩觀于地獄畜生餓鬼人中天上。皆有如是怨憎會苦。譬如人觀牢獄系閉枷鎖杻械以爲大苦。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觀于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會大苦。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常畏怨家枷鎖杻械。舍離父母妻子眷屬珍寶産業而遠逃避。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怖畏生死具足修行六波羅蜜入于涅槃。迦葉。是名菩薩摩诃薩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觀怨憎會苦

  善男子。雲何菩薩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觀求不得苦。求者一切盡求。盡求者有二種。一求善法。二求不善法。善法未得苦惡法未離苦。是則略說五盛陰苦。迦葉。是名苦谛

  爾時迦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五盛陰苦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釋摩男。若色苦者一切衆生不應求色。若有求者則不名苦。如佛告諸比丘。有叁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佛先爲諸比丘說。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則得受樂。又如佛說于善道中六觸受樂。眼見好色是則爲樂。耳鼻舌身意思好法亦複如是。如佛說偈

  持戒則爲樂  身不受衆苦

  睡眠得安隱  寤則心歡喜

  若受衣食時  誦習而經行

  獨處于山林  如是爲最樂

  若能于衆生  晝夜常修慈

  因是得常樂  以不惱他故

  少欲知足樂  多聞分別樂

  無著阿羅漢  亦名爲受樂

  菩薩摩诃薩  畢竟到彼岸

  所作衆事辦  是名爲最樂

  世尊。如諸經中所說樂相其義如是。如佛今說雲何當與此義相應。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咨問如來是義。善男子。一切衆生于下苦中橫生樂想。是故我今所說苦相與本不異。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于下苦中生樂想者。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愛別離下求不得下怨憎會下五盛陰。如是等苦亦應有樂。世尊。下生者。所謂叁惡趣中生者所謂人中。上生者所謂天上。若複有人作如是問。若于下樂生于苦想。于中樂中生無苦樂想。于上樂中生于樂想。當雲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樂想者。未見有人當受千罰初一下時已生樂想。若不生者。雲何說言于下苦中而生樂想。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以是義故無有樂想。何以故。猶如彼人當受千罰受一下已即得脫者。是人爾時便生樂想。是故當知于無樂中妄生樂想。迦葉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生于樂想。以得脫故而生樂想。迦葉是故我昔爲釋摩男說。五陰中樂實不虛也。迦葉。有叁受叁苦。叁受者。所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叁苦者。所謂苦苦行苦壞苦。善男子。苦受者名爲叁苦。所謂苦苦行苦壞苦。余二受者。所謂行苦壞苦。善男子。以是因緣生死之中實有樂受。菩薩摩诃薩以苦樂性不相舍離。是故說言一切皆苦。善男子。生死之中實無有樂。但諸佛菩薩隨順世間說言有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菩薩若隨俗說是虛妄否。如佛所說修行善者則受樂報。持戒安樂身不受苦。乃至衆事已辦是爲最樂。如是等經所說樂受是虛妄否。若是虛妄諸佛世尊。久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菩提道已離妄語。今作是說其義雲何。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說諸受樂偈即是菩提道之根本。亦能長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義故。先于經中說是樂相。善男子。譬如世間所須資生能爲樂因故名爲樂。所謂女色耽愐飲酒上馔甘味。渴時得水寒時遇火。衣服璎珞象馬車乘奴婢僮仆。金銀琉璃珊瑚真珠倉庫谷米。如是等物世間所須能爲樂因是名爲樂。善男子。如是等物亦能生苦。因于女人生男子苦。憂愁悲泣乃至斷命。因酒甘味乃至倉谷。亦能令人生大憂惱。以是義故一切皆苦無有樂相。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于是八苦解苦無苦。善男子。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知樂因。爲如是人于下苦中說有樂相。唯有菩薩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乃能知是苦因樂因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般涅槃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8】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