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哀經》

「大集部」經文398卷13頁碼:P0409
西晉 竺法護譯

  《大哀經》四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了叁世品第十一

  佛複告族姓子。如來別知當來過去今現在諸所行業所在因緣處所報應。雲何別知。于是如來悉解過去所可作者。諸善報應若不善事。當來所作善不善事。報應之方。現在所作亦複如是。當來之世。兩當所作殃舋功德。當悉分野如來悉知。當來所作與衆殊特。當來所作方損耗者。當來所作有增益者。如來悉知。假使現在所立造業而有增益。于當來世而複損耗。如來悉知。設于現業如有損耗。複于當來亦複折減。如來悉知。若于現在有所增益。于當來事亦複增益。如來悉知。若于過去修習瑕疵卑賤之業。于當來世又習微妙正士之業。如來悉知。其所行者。因薄少功報以大德。或行大業殊異之德。致超異功不可稱載。或以聲聞之故而有施與。或緣覺故。或佛道故。因其施與。如來悉知。若于現在所遭苦痛若過安隱。若現作安或現得苦。或現在作惡。尋遭惱患。或現作惡未來致樂。或現作善辄獲安報。如來悉知。一切衆生過去當來今現在。罪福因緣所致報應。此皆如審而無有異。罪福之應亦無殊別。如來悉知。以知之故。則爲如本而爲說法。是爲如來第二之業。佛于是頌曰

  如來曉因緣  明眼別報應

  叁世無挂礙  知衆生所行

  因當報安樂  福趣天世人

  緣其致苦患  安住悉知之

  善惡所造業  因獲其果實

  安住亦了此  如明珠在掌

  或爲少事業  所獲無限量

  是廣若薄淺  佛悉知本末

  或爲聲聞施  若住緣覺乘

  立于最勝業  安住悉知之

  所因造苦行  或複成安樂

  從樂而獲苦  因複住于業

  或複苦惡行  反成住于樂

  或有行善惡  報以苦勝患

  或從苦致苦  從樂而作樂

  罪福爲自然  佛悉知報應

  叁世所展轉  衆生因緣報

  佛了以聖慧  不虛無有異

  大哀經了衆生所品第十二

  佛告族姓子。如來曉于衆生他人異種所好不同志學各異。于脫未了悉知如審。雲何知之。或時有人住于貪欲志好恚脫。或複有人住于嗔恚因貪欲脫。或複有人住于愚戆信欲恚脫。如來悉知。或複有人住于善德好不善脫。或複有人住于不善志信善道。如來悉知。或複有人。專精下劣信微妙脫。如來悉知或複有人。專精微妙志好解脫。或複志好專精下劣。住于殊特超異之誼。或複住在殊特專精。墮在下劣所可好信。永在邪業不決了界。或複信樂在不決定成于正業。或有好樂向正定門而得解脫。如來悉知。或有信樂當度欲界。或因信樂得度色界。或有好信超于叁界。或從信喜耗減緣致殊特。或好殊特致于損耗。如來悉知。所可生處其色若幹。財業各異所受不同。所信樂致頂相。或得住限。如來悉知。如其心所知辄爲說法令斯得解。是爲如來第叁之業。佛于是頌曰

  世間志不同  意所好各異

  志操不可限  佛悉知無際

  佛知志所趣  或之于信樂

  住欲嗔恚貪  或住怒愚戆

  或住癡而欲  住于善不善

  所行特不特  安住悉知之

  因下劣微妙  志性好幽玄

  或從殊異業  專精信解脫

  或從信下劣  因致上微妙

  或從超殊行  便獲下勝智

  猶邪不決了  從不了正受

  好信度叁界  佛知志所樂

  所生色若幹  其在中各異

  從頂異發相  因信得解脫

  叁界諸衆生  佛悉知說法

  隨其應得受  是爲十力業

  大哀經號衆種類品第十叁

  佛告族姓子。如來悉知世間衆類若幹種形不可計身。雲何知之。其身所爲積于罪舋。如來悉知。若以其身積累功德。如來悉知。若以其身種于穢惡。致無擁護不獲濟界。如來悉知。又如來者悉知境界眼界色界眼色識界。了其本末根源所起。雲何知之。其內則空于外亦空。內外亦空。耳鼻口身意亦複如是。意法識一切諸界。了其本末所從出也。雲何知之。內空外空內外皆空。地種水種火種風種亦複悉空。雲何知之。了如虛空是故知之。亦知欲界色界及無色界。雲何知之。知從想念而致注此有爲界無爲界。知有爲界無行爲想。知無爲界不以非行而造想矣。知塵勞界因從客塵致欲之相。知嗔恨界其本清淨鮮潔爲相。知于行界從不順念無明爲相。知泥洹界因從順念顯明爲相。世間衆人身所猗界。爲如是也。所可住界所催迫。因界現儀。專精其界。從志性界。因界而住。由界而生。如來悉知。隨其所知而應說法。是爲第四之業。佛于是頌曰

  其人中師子  皆曉了諸界

  于斯世間人  從身之所行

  其界所興起  廣普不可限

  安住一切智  根源所從出

  罪福所從生  諸身所因出

  由緣所可歸  及身之所生

  由是界所立  因得脫諸種

  鹹知如是身  最勝爲大聖

  眼種亦如是  色種並意種

  最勝悉知空  本淨無憂戚

  耳鼻亦如斯  舌種及身界

  其意法諸種  當知悉爲空

  地水火風種  此諸界適等

  其人中師子  等解如虛空

  欲界亦如此  色無色界然

  別知是諸界  因思想成立

  佛知因客相  起欲爲自然

  安住解嗔恚  亦複爲本淨

  分別覺于此  諸行及無行

  又複計泥洹  則無有叁想

  所因界出相  猶從不解明

  一切所因出  如巧師合散

  是世身無數  其形爲若幹

  佛佥曉了知  不自念我知

  猶如于虛空  十方無邊際

  其人中師子  普知諸境界

  彼最勝聖慧  極上無崖底

  衆人所不及  不能知涯際

  是爲第四誼  聖人離垢穢

  善明識諸界  因開化衆生

  以律啓悟意  所作罪福業

  不複起嗔恚  其志悉有別

  大哀經曉衆生根本品第十四

  佛告族姓子。如來悉能曉了他人衆生諸根精進。雲何曉了。知于衆生軟劣根者若中間。亦複有人諸根通利。若殊特根若下劣根。所因其根緣猗思想。其根本際而興情故。從嗔恚際起愚癡原。如來皆知諸根想念爲何等類。雜碎之穢起淫怒癡。如來至真。亦悉知此諸根想念爲何等類。其淫怒癡因緣諸根。而有所爲。從不善緣而有此根。或從無智而有此根。或從諸念而有此根。如來悉知。又複如來知眼諸根。耳鼻身口意亦複如是。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歡根。恐根觀根。信根進根。意根定根。慧根無異根。所當知根悉知此根。其根所由眼根因緣。耳根所住。鼻口身諸所根本。有所立處如來悉知。因耳之緣而有鼻根之所立處。從鼻因緣有立舌根。從舌因緣而立身根。從身因緣立于眼根。如來悉知。何所衆生因從施根而致應戒。如來悉知。此等諸根增減進退。各爲分別演布施事。或有衆生因從戒根而行布施應戒。如來則爲演戒本末。或有衆生從忍辱根而應精進。如來即爲演忍本末。或有衆生從精進根而應忍辱。如來則爲演其精進之本末也。或有衆生因一心根而應智慧。如來則爲分別禅思。或有衆生從智慧根而應一心。如來則爲分別解說諸根增減進退之原。宣暢智慧根力覺意。八由正路叁十七品。亦複如是。具足周審演其本末靡不究暢。各爲一切而令判了。或有衆生從聲聞根學緣覺乘。如來知根演聲聞乘。或複有人從緣覺根學聲聞乘。佛知此等諸根所趣。則爲解說緣覺之乘。或有衆生從大乘根學于聲聞緣覺之乘。如來悉知此等諸根之所歸趣。而爲斑宣大乘之業。或有衆生各緣異根而學大乘。如來悉知此等諸根各各別異。則爲解說。無修行根衆生之徒。不能修根不應法器。如來見此不應器者。因令學觀。或人修學根順應器。如來睹之懷來應器。則以殷勤爲說經道。如是族姓子。如來悉知。一切衆生他人身根及其異身。諸根所趣所念不同識其本末。若不念者。曉知諸根從其比類。知諸人根志操所應因緣所爲而可化者。方便從誼坐起經行進退之誼。鹹達其根。如來悉暢靡所不通而爲宣經。是爲如來第五之業。佛于是頌曰

  知根廣無極  了衆生志性

  其根爲何類  最勝悉知行

  下劣中上妙  諸根佛所知

  無等倫如是  從所應解意

  其際欲惡塵  其根若薄鮮

  若複性卒暴  假使懷粗犷

  勝知之何因  曉了其本末

  其不善無別  所依當解脫

  從眼意男女  亦複曉眼根

  苦樂及歡悅  何從致憂惱

  所因觀義道  精進意慧定

  及知他余事  意勇複如是

  眼因緣耳處  成致鼻耳舌

  因身至因緣  得興立眼耳

  施根志戒禁  爲說布施事

  戒根學布施  爲說戒法誼

  忍根現精進  爲演忍辱事

  精進現忍辱  爲宣精進事

  從智根致禅  爲人說智慧

  從精進致忍  爲人說勤力

  從禅根致慧  爲人說禅思

  從慧根致禅  爲人說聖智

  其聲聞乘根  而至于緣覺

  最勝演聲聞  爲舍緣覺義

  若志緣覺行  學習聲聞行

  佛便舍聲聞  爲講緣覺事

  其根在尊業  斯人學下劣

  佛說度無極  分別舍緣覺

  見處處有行  勝觀爲分別

  降以純熟根  十力爲解說

  衆人以何緣  諸根所應行

  知其志性趣  報應之所爲

  從其盡諸根  如坐成實本

  自以智慧明  是世尊分別

  大哀經普遊品第十五

  佛複告族姓子。如來皆知。普由一切靡所不達。密如有知。雲何知之。衆生必救于真谛界。知衆生界或在邪業矣。悉複分別此群生界。必定不定處于邪事報應之力。彼亦如是。其衆生界必在決定。前世宿命報應之果致此功勳。明識精勤諸根通利應當被訓。如來則爲廣說經典。此等之類。于賢聖說當爲應器。如來則觀宿本緣迹。尋爲如應爲演經道。衆生之界在不決定。存因緣力爲教授相。宜以戒度尋爲訓誨。如應禁戒不得解脫。不致濟度。如來則爲誘入無本。因緣報應病與藥。若從如來聽聞經典。奉順道教便致德果。諸佛世尊由此等故興出世間。衆生沒溺永在邪業未立德本。意劣弱顔不爲應器。如來至真爲講經道。其不應器令得解脫如來睹此不應器者觀察護之。以是之故菩薩大士被弘誓铠而救濟之。又複如來則以叁事了貪欲者。世尊。或以貪欲人故而興出矣。又以貪欲而見系縛。欲令出家故興出矣。或以宿命貪吝緣故。而爲興出。又知嗔恚複有叁事。或以嗔恚而見系縛。思想之故。故興出世。或有所願不具足故。故興出世。或有宿世陰蓋所纏故。故興出世知其愚戆當有叁事。或有愚戆行無明事。或有貪見身故。或有沈吟之故。如來悉知。又如來知則以苦行了本神通。諸根明者因從苦行…

《大哀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