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十輪經》六
失譯人名今附北涼錄
刹利依止輪相品第八
複次善男子。十種依止行輪。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如來皆與同等。若有成就依止輪者。真善刹利。乃至真善婦女。速疾得成聲聞法器辟支佛種。亦能成就如來法器
何等爲十。族姓子所謂真善刹利。乃至真善婦女。身口意業淨修法行有慚有愧。厭惡己身畏五盛陰。不見生死大河彼岸。樂于寂靜離諸愦鬧。無有诤心不譏他短。守護諸根心常念定。善觀因果能成就禅定。常樂攝心善解生滅。如是則能成就十依止輪。是名爲真善刹利。乃至真善婦女。速疾成就聲聞乘辟支佛種。亦得大乘阿鞞跋致。如是族姓子。能成聲聞辟支佛乘。依止此輪度諸有海入涅槃城。雲何名依止威儀輪。雲何名依止。我所謂依止五受陰故。名爲依止。于五受陰而作己想決定依止
雲何名威儀。有陰威儀有界威儀。是名威儀。雲何名輪。諸佛神力所持言教。皆名爲輪及與劍輪。如是聲聞辟支佛人。依止此輪求涅槃道。染著依止。不任大乘清淨法器
雲何依止。依止陰界心生驚怖。依止厭離依止于身而求解脫。度脫己苦以己受陰。爲求一切衆生解脫。以著己受故。而不堪受大乘法也。但自爲己不爲衆生。無大悲心。以是故不住大乘。久住生死便舍他苦。爲欲斷己煩惱故。不能舍于手足頭目。是故不任大乘法器。亦不求于大乘道輪。而亦不求梵音輪也。是故不任大乘之器。獨一無伴入涅槃城。以是義故。若有衆生。不聞聲聞辟支佛乘。諸行不具善根不熟微少精進。若此人前有所說法二俱得罪。亦是擾亂一切諸佛。以是義故。若有衆生。于聲聞辟支佛乘。而不成熟諸善根者。若聽微妙大乘經者。彼人愚癡自謂爲智墮于斷見。如是人等說無因果無善惡業。亦于我法而作壞亂。非法言法。非沙門自稱沙門。非比丘言是比丘。遮斷一切聲聞辟支佛乘而不流布
若于聲聞辟支佛法。出家受具足戒。爲集一切諸善根故。故任法器及不任者。學無學人善巧言辭。機辯無礙已證諸果。乃至真善凡夫具足持戒。于是等邊而作罵詈。奪其衣缽執縛系閉。如是斷常是人中羅刹得人身難。甯墮地獄得無量罪。不受人身起于斷見。是故生常愚癡口不能語。乃至命終趣阿鼻地獄人身難得。于阿僧祇劫設得人身。于諸佛界生五濁世。身常喑啞口不能語耳無所聞。如是等病逼切其身志意錯亂。無有飲食資産財業。遠離善知識成就諸惡。亦爲惡見之所覆障。造衆逆罪而說斷見。惱亂我等聲聞弟子。持戒清淨修功德者爲惡所染。若人下根下精進。不求聲聞辟支佛乘。于大乘道而生斷見。欲求人身尚難可得。況求聲聞辟支佛乘。于此二乘尚不能行。況複能了甚深大乘
譬如壞瓶多諸穿穴。若盛油水則皆漏盡而俱失壞。何以故。是器過故。若有衆生根不熟者。亦複如是同彼瓶相。善男子。如盲人前示種種寶。如是無智慧者。憍慢放逸乃至斷見。廣示大乘亦複如是不能了知
譬如有人其身臭穢。雖以旃檀沈水香等。種種塗身猶不能香。如是不勤求聲聞辟支佛乘。不斷惡業乃至邪見。若以摩诃衍大乘香塗。猶故不香。譬如薄田雖殖好種終不能成。如是不能勤求聲聞辟支佛乘。于彼五欲不生厭離。如是之人若以摩诃衍道。而爲說之則不能成。譬如毒瓶著少石蜜不任食用。若不能修聲聞辟支佛乘乃至大乘。言無因果者。若欲爲說大乘經典。不能令彼如聞修學。則不信受猶如毒瓶置少石蜜。如是不任聲聞辟支佛器。而置大乘味者。當知是等二俱無用。亦如狂人前。若彈箜篌筝笛鼓貝。作衆伎樂不能解了。如是不能勤求聲聞辟支佛乘。有重貪欲嗔恚愚癡。乃至于聲聞乘根不熟者。若爲說摩诃衍道亦不能了
譬如有人不持铠杖而入戰陣。既入之後必當得于無量苦惱。如是不能勤求聲聞辟支佛乘根不熟者。若爲顯示摩诃衍乘亦複如是。必當得彼無量苦惱
是故善男子。有智之人先觀衆生然後說法。以慈悲喜舍心。及利益心。不懈怠心。以忍辱心。不憍慢。放逸心。無嫉妒心。無吝惜心。以修定心。爲人說法。亦不令他墮墜惡趣不如意處。是故如來能知他心救濟衆生。隨其信輪而爲說法。以大莊嚴而自莊嚴
若爲菩薩摩诃薩說法。恒以大悲因緣。爲斷衆生一切結使而爲說法。度諸有海爲于叁乘中隨使成就一乘故而爲說法。終不欲令墮于生死而爲說法。分別諸陰而爲說法。分別諸入而爲說法。分別諸界而爲說法。分別欲界道而爲說法。分別色界無色界道而爲說法。不爲今世有。不爲後世有。不爲行有。不爲心想有。不爲心行有。不爲意思有。不爲無明有。乃至不爲生老病死有。不爲行無行衆生而爲說法。乃至行非行寂滅而爲說法。一切想無生而爲說法
雲何名行。行者名爲死此生彼。若能覆此生死名滅行非行
雲何名輪。如如意寶能持一切。遍滿虛空度諸國土。觀察世間諸行起滅猶如幻化。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是故名斷一切行輪
如是善男子。如來以如是相。爲諸衆生種種說法。亦如虛空無有分別。與無量叁昧自在遊戲而爲說法
如是菩薩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爲諸衆生。說色非空。離色非空。乃至識非空。離識亦非空。眼非空。離眼亦非空。乃至意非空。離意亦非空。眼識非空。離眼識亦非空。意識非空。離意識亦非空。空處非空。離空處亦非空。識處非空。離識處亦非空。無所有處非空。離無所有處亦非空。非想非非想處非空。離非想非非想處亦非空。四念處非空。離四念處亦非空。道亦非空。離道亦非空。十二因緣。叁不護法。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乃至涅槃非空。離涅槃亦非空。善男子。是名如來中道實義決定性相。爲他衆生分別演說諸行無生。住持正法。遍滿虛空。乃至無量禅定一切法相。皆如日光照明開示令入叁乘。爲得涅槃令得解脫
菩薩摩诃薩如是說法。爲最第一利益衆生。谛聽甚深法已。隨意所欲。于叁乘中。隨所修習種種善根則善住一乘。亦不增益諸不善法。其行堅固不退涅槃。
菩薩摩诃薩爲斷無量生死劫苦而爲說法。亦爲聲聞辟支佛乘衆生令度四流
菩薩摩诃薩爲斷一切衆生四流而爲說法。聲聞辟支佛乘但爲自己斷四流故而爲說法
菩薩摩诃薩爲斷衆生煩惱病故而爲說法。聲聞緣覺爲斷己煩惱故而爲說法
菩薩爲斷衆生煩惱業習使無余故而爲說法。聲聞緣覺雖斷煩惱習有余故而爲說法
菩薩摩诃薩爲令衆生得大悲果報故而爲說法。聲聞緣覺離于大悲而爲說法
菩薩摩诃薩但爲悲愍諸衆生故而爲說法。聲聞緣覺雖複說法。實無悲愍利益之心。菩薩摩诃薩爲滅衆生諸毒苦故而爲說法。聲聞緣覺但滅己苦故而爲說法
菩薩摩诃薩爲滿一切法味故而爲說法。聲聞緣覺自滿己法故而爲說法
菩薩摩诃薩爲一切衆生得法光照成大明故而爲說法。聲聞緣覺但爲自得法之照明。不爲衆生演說法相。善男子。是名略說滅除一切大無明闇得大明故。而欲成就一切種智悉覺悟故。乃爲他人分別說法。聲聞緣覺爲欲滅己無明闇障。內自照明得正覺悟
善男子。聲聞緣覺不爲衆生而生厭惡。不爲愍救度脫他人。不爲于他令得名譽稱揚贊歎。不喜他人而生谄曲但自護己不護于彼。不爲安樂一切衆生。聲聞緣覺若見他人有微少過。必起身口意業等罪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住大乘者。皆悉救護慈愍于他。乃至不見衆生身口意業過
善男子。若有衆生。起于粗弊愚癡惡口自謂爲智。乃至不離邪見。爲求他利而生嫉妒。貪著名稱自舉輕他。不能守護身口意等。心常念惡無有愍傷。而喜惱亂選擇福田。若有依我而出家者。不見其過輕毀罵詈心常散亂。不自省己念譏彼阙。于大乘人雖生願樂無寂靜心。起重惡心永離他人。恒作是語而自稱說。是大乘人亦教他讀誦。但自贊己非毀于他。以是義故。贊歎大乘自不調伏。于大乘道而欲教他修行大乘便作是說。自謂大乘。譬諸惡行律師。而教人言。如是谄曲難得人身。亦失聲聞辟支佛乘。常趣惡道。不欲親近諸有智者。而唱是言作師子吼。我是大乘。善男子。譬如有驢著師子皮。自以爲師子。有人遠見亦謂師子。驢未鳴時無能分別。既出聲已遠近皆知非實師子。諸人見者皆悉唾言。此弊惡驢非師子也。我今所說亦如是等。若造十惡燒滅人種。非諸聲聞辟支佛器敗壞種子。如是愚癡诳惑他言。我是大乘。善男子。譬如有人而無手足欲至戰陣無所堪施。破戒之人亦複如是。欲與結使煩惱戰鬥。我說是人終無果報。毀犯禁戒作惡行者。于一切處不成法器。若自說言。我是大乘。能破一切衆生煩惱塵勞大陣。亦爲衆生住八正道入無畏城則無是處
何以故。若有衆生。威儀清淨慚愧具足。畏于後世遠離一切不善等法。喜樂一切諸善功德。而于衆生起大悲心。亦能濟度一切苦厄。救護生死諸怖畏者。不著己樂慶于彼樂。常勤精進專念不舍。心樂寂定舍于谄僞邪惑欺诳。善知業知業果報。不著五欲世間八法所不能染。樂觀陰界如救頭然如救衣然。安住聲聞種。有如是相名聲聞乘。則于大乘所不堪任。辟支佛乘複有何相。若人具上二十法者。則能常觀五受陰生滅等相。明觀諸法皆因緣生。亦知滅相。如是之人不任大乘。不能成于大乘法器。爾時如來以是義故而說偈言
刹利依止十 婆羅門首陀
若修真善行 堪爲聲聞器
辟支佛勝乘 叁業悉清淨
守護于諸根 所說好柔軟
分別觀諸陰 界入亦複然
樂獨空閑處 善慧觀因緣
常攝于諸根 依止是十輪
于諸無壞乘 堪任爲法器
念度于有海 等行于叁輪
不依于結使 而近解脫門
不任大乘器 不具大勝輪
不勤求大乘 並諸下根者
若有愚癡人 心常懷懈怠
是故非大乘 亦不堪大器
獨一求解脫 癡谄無愍行
常行于斷見 彼亦趣惡道
棄舍于正法 而說于非法
遮斷叁乘道 舍律欲愛具
惱壞賢聖法 打擲袈裟者
毀訾而誹謗 亦自壞其身
爲欲修人身 不舌[病-丙+今]而死
常值諸佛者 顯示叁乘法
欲熾然叁乘 及與分別者
歡喜而顯示 必成佛無疑
破戒而嫉妒 自贊複毀他
是智者所棄 得佛叁界尊
…
《大方廣十輪經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