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十輪經》八
失譯人名今附北涼錄
精進相品第十叁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大莊嚴精進輪。從初發心離五欲者。能爲聲聞辟支佛而作福田。亦爲一切守護供養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精進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世間精進複有叁種。一者修福精進。二者勇猛精進施戒禅定。叁者緣于有漏及諸衆生。依于果報福行住處。是名世間精進。則非摩诃薩也
複次菩薩摩诃薩。于一切衆生心常平等。但爲除滅煩惱業結而勤精進。于聖無漏無取無舍。亦無依止。無雜穢心。亦無亂想。持戒破戒。精進懈怠。布施悭貪。濁心慈心。如是一切皆悉平等而行精進。不于叁界起種種想。于諸衆生若聞言語造業處所。于陰界入無所取想而修精進。不依欲界。不著色界及無色界。不生到不到想而修精進。不著一切行。不依叁種福而勤精進。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大莊嚴輪。從初發意離于五欲。名爲摩诃薩。亦複堪與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爲諸衆生守護供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染著六情根 愚闇于四流
精進常勇猛 智者所譏嫌
境界處精進 善取于有漏
不名爲福田 亦非摩诃薩
智者勤精進 除滅一切著
心無所依止 是名爲福田
不著于名色 爲衆作歸依
勇猛離諸陰 是名爲福田
照了于愚闇 超度到彼岸
如是精進輪 斷衆煩惱縛
大方廣十輪經禅相品第十四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大莊嚴禅定輪。若菩薩成就此輪。從初發意斷除五欲。是則堪爲聲聞辟支佛福田。一切衆生守護供養。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禅有二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雲何名世間禅。若菩薩依于陰相。染著欲界色界無色界修禅。依止叁解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乃至地水火風空識等。皆悉依止而生染著。如是修禅。是名菩薩修世間禅。亦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不得名爲摩诃薩也。雲何名出世間禅
善男子。所謂菩薩能出世間放大光明。不著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皆無依止而修于禅。乃至身口意戒。叁解脫門。陰界諸入。叁受四大。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今世後世悉離空靜。不依止空大空。是名菩薩摩诃薩出世間禅
善男子。以如是相故。菩薩摩诃薩則能成就大莊嚴禅輪。從初發意離于五欲。堪爲聲聞辟支佛福田。亦爲一切守護供養。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爲舍重擔故 修于有相禅
但斷于己結 不名爲智者
染著而修禅 依止于解脫
取著于彼岸 不能利衆生
若爲棄重擔 欲利諸衆生
滅結修諸禅 是名真智者
若斷于有愛 爲利諸衆生
修于無相禅 是名摩诃薩
斷除衆生縛 令世間無畏
寂滅而修禅 是名摩诃薩
大方廣十輪經智相品第十五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大莊嚴智輪。若能成就如是大莊嚴智輪。從初發意離于五欲。則能堪爲聲聞辟支佛而作福田。亦爲一切守護供養。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二種智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雲何名世間智。所謂菩薩依止讀誦。欲滅一切衆生愚闇作大照明。如來所說種種無量。于聲聞乘皆悉聽受。自書使人書。自讀誦亦教人讀誦。若說辟支佛法及大乘法。皆悉隨順一切信受。若自讀誦教人讀誦。自書亦教人書。能爲衆生廣說分別顯示其義。讀誦經法求諸無漏。八聖道分解脫之味。而不求于寂滅智慧。常有存相取著之心。是名菩薩世間智輪。亦與聲聞辟支佛等無有異也。不可名爲菩薩摩诃薩。雲何名出世間智輪。菩薩摩诃薩修道之時。隨其精進行住誦習。而于彼相不取不著不念不思惟。如是行類則非下劣心。如虛空同于寂滅。觀法平等都無所著亦無所系。無生無滅心無退轉。常行平等諸法實際。深入寂滅得無生忍。不取諸相心無增減。不依諸地亦不住智慧。菩薩若得如是具足智者。是名菩薩出世間智。有此行類則能成就大莊嚴智輪。從初發意不染五欲。亦能堪爲聲聞辟支佛福田。一切衆生守護供養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大莊嚴輪。若菩薩成就如此大莊嚴輪者。從初發心斷除五欲。堪爲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亦爲一切守護供養
善男子。菩薩方便複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雲何名菩薩世間方便。自爲及人常懷彼此。種種伎藝而成就衆生。能現如是若幹種身。或現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父母身。隨所應見而爲現相。若有病人及看病者。瞻視羸劣無有能救。一切怖畏乃至應死。悉以方便救令解脫。常行四攝成就衆生住于大乘若聲聞辟支佛人。有不堪任爲大乘器根不熟者。即于二乘法中。令使修習如是甚深微妙之法。開示顯現第一義谛。超過凡夫顛倒境界。依于四依具四辯才。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住善取道入方便智道成熟衆生。若諸衆生有爲名稱。染著利養諸根動搖。而不成就涅槃善根。如是等人教令習誦。如來所說聲聞辟支佛乘。成就離施功德教令勸助。若有衆生多起嗔恚。其心甚惡而無哀愍。教令修行四無量心而得成熟。若見懈怠如是衆生教令精進。多嗔衆生教行忍辱。散心衆生教令禅定。愚癡衆生爲說正法。令修智慧教化成就。若有衆生無所依止無恭敬教。心令開示歸依叁寶。有如是等教使修習優婆塞戒。亦教八戒齋法。或有衆生以種種伎術著作務處。教化成就如是等輩。恒沙菩薩有世間方便智慧。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此方便智輪。以諸經論作務伎術。摧伏一切外道異學苦行智輪。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世間方便智。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
善男子。若有菩薩不依明師。亦不依止善知識。以是行類相貌。染著世間而自迷惑。如是菩薩。則不能住出世方便智輪。不名福田。亦不能善知衆生諸行。若見不成法器衆生。及聲聞辟支佛乘根不熟者。于是人所顯示大乘是名愚癡。無巧方便而教大乘人。舍菩薩道令修聲聞辟支佛法。是爲錯謬不識人根。若見辟支佛人。教令舍離修聲聞乘。不識人根而謬說法。有如是失墮于咎過。若見聲聞人厭于生死者。爲說世間叁界果報樂著生死。不識人根而謬說法。有如是失墮于咎過。若有衆生不斷殺盜。乃至不斷邪見。具行十惡諸不善根。見如是等而爲顯示菩薩大乘甚深之法。竟不說于惡道果報。生死受苦輪轉諸趣。不識人根妄說諸法。墮于咎過亦名愚癡無方便智。若見樂持戒者爲說布施。樂精進者爲說持戒。樂忍辱者爲說精進。樂禅定者爲說忍辱。樂智慧者爲說禅定。是名菩薩愚癡。無巧方便智輪。亦名世間智。則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亦不可名爲摩诃薩也。雲何名菩薩摩诃薩出世間方便智輪。若諸菩薩有所作業。皆爲他人不念己身。作若幹等種種伎術。乃至悉欲與人共之。如前所說。若有己利回施他人。見堪任器者而爲說法。漸教聲聞辟支佛乘。見辟支佛人。教令漸修摩诃衍乘。亦不爲聲聞人根不熟者。而爲說樂生死法。爲有殺生乃至邪見。爲說聲聞法生死所趣。若樂修施者。爲說無上伎術。乃至樂智慧者。爲說賢聖無漏智道。以是智慧成就衆生。不取衆生想及智慧想。是名菩薩摩诃薩能出世間最大莊嚴方便智輪。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意斷除五欲。是名菩薩摩诃薩堪爲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常爲一切守護供養。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應說一乘道 而爲演二乘
則爲目欺诳 不名度衆生
決定墮邪聚 而示下劣乘
是則爲愚癡 不名摩诃薩
趣向一乘者 爲欲聽法故
樂處于生死 智者之所說
決定專一心 隨欲而教化
是名爲方便 智者所贊歎
一向爲聲聞 教令生厭惡
堪任爲器者 教以摩诃衍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取法之慈而莊嚴輪不取衆生相。何以故。取衆生慈而莊嚴者。則是聲聞辟支佛行。不能莊嚴大乘道也。聲聞辟支佛雖修于慈。但自爲己不爲利人。爲自調伏滅己結業。盡諸煩惱已得涅槃。爲我人衆生而修行慈。于他衆生心常放舍。是故不名爲大莊嚴輪。唯斷己結不能爲人除諸煩惱。菩薩摩诃薩則不如是。常爲一切衆生修行慈心莊嚴大慈。名爲菩薩摩诃薩。無依止慈。不依止陰界入故而修行慈。不依止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而修行慈。不依止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修行慈。不依止此世後世故而修行慈。不依止此岸而修行慈。不依止彼岸而修行慈。不爲不到故而修行慈。菩薩摩诃薩。唯緣法故而修行慈。此非聲聞辟支佛之所能行。唯諸菩薩摩诃薩。乃能成就如是大莊嚴緣法慈輪。若菩薩從初發意離于五欲。如是菩薩摩诃薩。堪任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亦爲一切衆生守護供養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大悲輪。從初發意斷除五欲。名爲摩诃薩堪爲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常爲一切衆生守護供養。何以故。一切聲聞辟支佛。但自爲己而修悲故。菩薩摩诃薩則不如是。而自亡己爲一切衆生故而修行悲。是故堪爲一切衆生作大福田。如是菩薩摩诃薩。能兼他人修四攝法。爲成熟衆生故。乃至舍己支節身命及以財物。以此大悲爲欲安樂諸衆生故。亦不得衆生相。不得施者相。不得受者相。乃至不得施業果報相。行檀波羅蜜時。不取行相愛語利益及同事相。雖行四攝而不取相。常以最勝心第一心寂滅心。乃至無量阿僧祇心。無行陰界入心。無動搖而常安住。莊嚴大悲寂滅心成就衆生。
善男子。以如是相能大莊嚴。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此大悲輪。從初發意斷除五欲。堪爲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常爲一切衆生守護供養。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法難思議 甚深如虛空
無色無所住 大悲之所成
常勤行頭陀 菩薩最上智
大悲勇進力 超過一切人
衆生無歸依 生死苦所縛
普欲令解脫 大悲水洗除
幹竭生死海 則非聲聞地
及與緣覺乘 菩薩所哀愍
貪欲恚愚癡 衆生沒惡道
以此大悲水 洗浴苦衆生
複次善男子。又有廣遍虛空無邊無有量數種種差別音聲辯才一切叁昧總持忍辱大莊嚴輪。菩薩摩诃薩若成就此輪。從初發意斷除五欲。則能堪爲聲聞辟支佛作大福田。一切皆…
《大方廣十輪經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