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心梵天所問經》

「經集部」經文585卷15頁碼:P0001
西晉 竺法護譯

  《持心梵天所問經》叁 ▪第2页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行宣暢說法聖澹泊行。東方世界有二菩薩。止在醫王如來佛土。一名欲盡。二名持意。詣普光如來所稽首于地。右繞叁匝叉手而住。彼佛世界。名清淨普說叁昧。以一事故界名清淨。假使菩薩逮得斯定。則舍一切衆想塵勞。便得佛法光明。以故世界名曰清淨。過去諸法皆悉清淨。當來諸法亦悉清淨。現在諸法亦皆清淨。此名二清淨。所以名清淨者。謂真清淨。真清淨者亦無所生亦無清淨。其清淨者本源清淨。故名本清淨。其本清淨則一切法。何所法者而本清淨空則本淨。便皆遠離一切諸法。悉爲虛妄無想本淨。又一切法則以蠲除諸所思想。邪念之事悉爲消滅。其無願者則爲本淨。一切諸法爲不應行。爲無所願堪任究竟。以離自然能爲本淨。斯則名曰本淨明顯本淨光耀。如生死淨泥洹本淨亦複如是。如泥洹淨一切諸法本淨亦然。斯則名曰爲本淨也。心之顯明猶族姓子。虛空無處無所志願。設姓能一療治塵勞。心之本淨無有處所無所志求。則能蠲去塵勞之欲。斯族姓子。心本清淨心爲顯明。猶如虛空雲霧煙塵不害虛空。亦無所壞亦無所照。虛空本淨無能汙者亦無塵勞。是究竟說永無所汙故曰虛空。假使思惟順如應者。凡夫愚戆言發塵勞。心之本淨無能汙處以無能汙。是故名曰本末清淨。設不染汙故曰本淨。是故解脫爲解脫也。斯族姓子。清淨世界而普等入。彼時世尊爲諸菩薩。而分別說聞斯叁昧。心則趣法光明之耀。于時盡意菩薩白普光如來。我身曾聞天中之天。又斯普入當何方便而修行乎。普光佛告盡意菩薩。諸賢至此爲族姓子。當行二行。何謂爲二。分別說法賢聖寂然澹泊之行。又族姓子。彼之菩薩因從世尊聞。稽首佛足右繞叁匝即時而退。尋便至于別異遊觀。于化棚閣因而遵行。時有梵天名曰善光。與七萬二千諸天梵俱。往詣菩薩稽首足下。適見此已即問菩薩。時族姓子辄有所說。普光如來而聚會耶。諸比丘坐亦說經言。當行二事。分別說法賢聖寂然而無所念。彼族姓子。何謂說法賢聖寂然

  彼時菩薩謂善光梵天。梵天且聽粗答所問。如來目觀分別說耳度于無極。是族姓子乎。彼菩薩衆以此二句。而爲衆會廣說其義。時七萬二千梵天。鹹發無上正真道意。得不起法忍。善光菩薩得普明叁昧。是族姓子。諸菩薩不可製止。無閡辯才興發難問。誰講說法。賢聖寂然而開演說。于七萬六千歲。宣布二句而發遣之。不得一句之邊崖。況複二句。于時如來住在虛空而發斯言。止族姓子。勿得言說興于诤訟。聞其譬喻諸所言說。如呼聲響所因得脫。便而順從因響便入。其辯才者有所分別。無盡之行不可究竟。吾發意頃于一劫中若複過劫。若是問誼歎彼賢辯。不可究竟不得邊崖。卿賢者等不能窮盡辯才之慧。又而複次寂靜。佛言。寂然澹泊無有文字誼宜之事。又不以利養如供養利。是爲誼宜又所救濟心念識之。從如來聞有所解說。則時默然。故族姓子。菩薩一念之頃能歎訟說。百千劫數所演辯才。行此然後當造斯念。而有菩薩。名曰巍巍救護盡意。在于人間而說此語。普行梵天及二菩薩所入之地。省察往昔豈異人乎。勿造斯觀。所以者何。爾時盡意菩薩者今溥首是。持意菩薩今普行是。善光梵天今持心梵天是也

  力行品第九

  于是普行菩薩。白佛大聖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諸如來世尊道德高妙。乃能如是獲大利義。因從精進而常勤力。其懈怠者雖百千佛奈之何耶。唯然世尊。其爲道者當專精勤。溥首童真問普行曰。仁族姓子。豈能別知何所遵修。名于菩薩爲精勤乎。答曰。假使菩薩遵修行者而有時節。無所思念不舍精勤。又問。何謂精勤而有時節亦無所念。答曰。假使行者不想諸法。則而時節爲無所念。又問。何謂如時而無所念。答曰。設于諸法悉能奉行。睹見平等則爲時節亦無所念。又問。豈可能令見等行乎。答曰不也。設見平等者。則便墮于六十二見。不爲平等。持心梵天問溥首曰。其平等者不見諸法乃名平等。溥首答曰。何故梵天而不見乎。報曰。除于二事故不有見。無所見者乃爲等見。又問。豈在梵宮爲等見乎。報曰。何等爲見。答曰。其所見者如色無本不造差別。如有所見也。痛癢行識而無有本等不差別。設使溥首。睹于五陰而無本者。則爲示現于世間矣。爲平等見也。又問。在于梵宮行何所行。答曰。盡于諸相則爲是行。是爲溥首世俗所行。又問。設使諸相滅世心相者。雲何盡于心相行乎。答曰溥首。世間之相不爲盡也。又問。何謂分別爲諸相行。爲世間行。答曰。其都盡者則無所盡。其有盡者而不可盡。又問梵天。如來至真豈不有雲。其盡法者謂有爲事。答曰。其盡法者未曾複盡。如來說曰。其盡法者謂有爲事。又問梵天。何謂名曰爲有爲事。答曰。其盡法者名曰有爲。又問梵天。有爲之事爲何所立。答曰。住于無爲自然之處則爲有爲。又問。有爲無爲。斯諸法者有何差別。答曰。有爲無爲諸法之者。以方俗事言有差別。方俗說斯是爲有爲此爲無爲。其有爲法及無爲法。則無殊別法無有異。又問梵天。所言法者爲何謂耶。答曰。所雲法者無有差別。是謂爲法。又問。何謂爲言。答曰。有所囑累有所講說。是謂言說所以者何。一切言說平等相像。如來分別爲平等也。有所說者不爲差別。是故名曰爲言說也。又複溥首。一切所言爲無所言。斯則名曰無所逮得。爲佛所言平等覺者。不有所獲無所言行。又問。何謂平等覺佛所念行。答曰。不行于色不行諸相不行于法。又問。難獲之相而有說法爲念行乎。答曰不也。其有相者法則無本。無有真實而不差別。此爲如來之所念行。其所行者爲無所行。亦無有本亦無所說亦無所失。又問梵天。雲何如來成平等覺。答曰溥首。如來曉了一切諸法悉爲本淨。自然無本逮平等覺。以故因號平等正覺

  志大乘品第十

  于是普行菩薩白世尊曰。何謂大聖名于菩薩志于大乘當何以觀。世尊以頌答普行曰

  若志求佛道  未曾慕于色

  如色道亦然  斯爲意慕道

  色與道無異  行者亦如茲

  所願無所壞  則道第一慧

  無壞義道義  道者無利義

  其修第一義  乃爲志求道

  于陰求佛道  衆種及諸入

  曉是爲等覺  與道無差別

  如使不受法  無上下中間

  亦無所棄捐  乃爲志求道

  若法若非法  不想此二事

  以不獲兩緣  乃爲志求道

  有爲則二事  無爲則無二

  棄捐分別事  乃爲修道行

  而超度凡夫  住立于寂然

  不得賢聖果  世衆祐無著

  觀于世間法  處俗如蓮華

  遵修尊妙行  乃爲志求道

  于世所在遊  于彼而造行

  俗人所縛著  明哲則解脫

  不畏于生死  菩薩志性強

  無怯而堅固  修行于佛道

  設使曉了者  分別于法性

  于法與非法  一切無所想

  不釋離諸法  專修于佛道

  未曾有墮落  彼道無有想

  諸法無有相  譬之如虛空

  無相不無相  明者不念斯

  于行勇方便  善權度無極

  則令他衆生  具足所志樂

  常總持正法  住立于平等

  是則爲正法  在典無衆念

  諸佛雖興出  則爲無所起

  常住于正法  斯能奉經典

  一切法現在  如法及非法

  所說亦如斯  則住于無本

  遵修微妙道  而不了魔事

  于諸法亦然  則不受道教

  志願于佛道  而以建行慢

  則無有慧教  所說無所獲

  諸佛慧無量  于法不著法

  于彼無所猗  斯道度彼岸

  布施志于道  心樂于施舍

  降伏一切有  不著于佛道

  法不可得勝  亦不可奉受

  諸法亦如是  不得心形像

  致究竟解脫  曉了一切法

  彼修愍哀句  則爲無諸見

  彼等計吾我  則無有二事

  不處于貢高  不慕諸所有

  一切行布施  勸助于佛道

  布施及道德  不處計有二

  禁戒無所行  常立于正道

  亦無有想念  言吾立禁戒

  無爲無所生  聖達了禁戒

  以故戒清淨  解結如虛空

  身如鏡中像  言如呼聲響

  了心若如幻  不以戒念慢

  斯則遵師教  彼樂于寂然

  滅除一切惡  澹泊度無極

  所謂禁戒者  則無有二事

  悉分別法性  此戒則無漏

  忍辱度無極  堪任一切患

  衆生亦複然  平等立衆想

  不猗于虛空  諸法無所住

  彼無有罵詈  則亦無所有

  設節節解身  心不懷怒恨

  其心無所住  亦不處內外

  自觀立四衆  如能忍怨仇

  終不爲惡行  忍辱猶若地

  現在還致此  乃名曰忍辱

  斯一切衆生  不能令嗔恚

  勸助樂大乘  勢強無所畏

  其心意所行  未曾有所著

  因從始原際  生死不可知

  則以一人故  誓被大力铠

  其法未曾生  豈能有壞乎

  顛倒之處力  不了于本際

  諸種立天眼  法性無思議

  曉了如是者  不起無所盡

  衆生不了斯  諸法與非法

  常精勤此義  顛倒于放逸

  諸佛不得入  究竟無所有

  無行常被铠  觀精進差特

  選擇一切法  如幻若野馬

  彼獲無堅惡  猶如觀虛空

  思想于虛僞  猗著無所益

  以故說平等  得至于滅度

  以此精進義  遵修無所壞

  行所行離行  精進最爲上

  道行爲寂然  遵修于空義

  勿信于虛僞  厥意畏生死

  勇猛樂閑居  明無常如圹

  慧者娛樂禅  神通度無極

  如聚閑居然  所住志平等

  威儀無想念  在在意常定

  本淨等于法  寂然無諸漏

  信樂于解脫  于度常等定

  斯均等懷來  恒立于平等

  不诤亂平等  是故曰平均

  不爲心見惑  道心一切普

  開化于衆生  是故曰平等

  常念于諸佛  如來則法身

  于色無所著  是故曰平等

  意念行經典  若法與非法

  其心靡所念  是故曰平等

  心念于聖衆  謂衆則無爲

  離于數無數  明達于禅定

  普見諸佛土  十方諸衆生

  于眼無有色  不想行有二

  或聞一切佛  所可說經法

  不以耳音聲  退轉爲二想

  一切衆生心  一心悉知之

  無人亦無意  則無有衆想

  識念億萬姟  猶江河沙劫

  亦無有前後  所知爲若茲

  遊達億千國  現神足無限

  于時明哲者  身口心不亂

  能分別經典  辯才而獨步

  講說億千劫  法性無所失

  智慧度無極  方便了五陰

  遵修無所戲…

《持心梵天所問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