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心梵天所問經》

「經集部」經文585卷15頁碼:P0001
西晉 竺法護譯

  《持心梵天所問經》叁 ▪第3页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  爲人說經法

  曉了因緣便  棄捐所分別

  其以塵勞故  則了諸清淨

  因緣得解脫  信無有諸見

  如是曉衆事  諸法無形像

  自睹見佛身  觀空悉能忍

  觌終始滅度  一切無所有

  了智慧本淨  于世罔所念

  以離窈冥衆  乃爲修道行

  斯乘爲大乘  佛慧無思議

  撫照于衆生  勸此無上乘

  計一切諸道  斯乘爲最尊

  如是于彼乘  佥了一切學

  假使一切人  靡能限此乘

  吾等大乘者  聽省濟群生

  其建志大乘  猶譬如虛空

  未曾有貪淫  于衆生無著

  虛空無邊限  無色不可見

  大乘亦如茲  無限無有漏

  假使一切人  志學于此乘

  受使亦如斯  是乘爲殊特

  設于百千劫  所遵行乘者

  歎德不能盡  大乘之功祚

  則棄捐無礙  睿達得自在

  假使此尊經  有人執斯頌

  終不墮惡趣  然後得自由

  在天上人間  敬斯經亦然

  吾當授其決  悉使得佛道

  若聞此經者  最後不恐懼

  斯等有正法  則立于雅典

  便爲轉法輪  住此經如是

  一切思惟之  退轉于生死

  則近等正覺  持是經如是

  其執持斯經  則巨勇猛力

  降伏衆魔兵  大進無極慧

  猶如錠光佛  授決得法忍

  其敬此經者  吾亦當授決

  諸佛無由生  救世護吼導

  若講斯經者  則爲造佛事

  佛說此頌時。分別音聲行之所趣。十千天子則發無上正真道意二千菩薩得不起法忍。千比丘漏盡意解。叁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諸法眼生

  行道品第十一

  爾時溥首白世尊曰。今日吾省大聖所說分別厥義。其有志願求佛道者。則爲希慕于邪見矣。所以者何。唯然世尊。因獲邪見逮佛道耳。欲有所得故發志願。則爲方便至于邪見。所以者何。天中之天。又見其道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道無所住以是之故不當志願。譬如男子而取叚鐵。燒著火中不欲願火。不當手觸。所以者何。燒人手故。火不自燒取者燒耳。其有志願求佛道者。則爲求火而自燒耳。唯然世尊。道無志求以度二事而無所趣。喻如男子志願虛空吾欲遊步行于空中。其人不能行于虛空。溥首又曰。無能成立于虛空者。其達道意如虛空者。道無所住則度于二。假使菩薩無有二想建立道意。設有菩薩興爲二想志求佛者。若念佛道念于終始。設念道者則念邪見。假使念道念滅度者。則非菩薩不爲行道也。于是持心梵天問溥首曰。菩薩何行應道行乎。答曰梵天。若有菩薩行一切法。而于諸[簐-欠+幾]悉無所行。是爲菩薩欽崇道行超諸行性。斯謂梵天爲菩薩者遵尚道行。又問溥首。何謂菩薩超諸行界奉修道行。答曰。離一切著及諸想行。亦複釋置眼耳鼻口身意。如是行者則超行界。又問。設使超度爲何謂也。答曰。平等于乘則爲超度。等一切法乃爲道耳。持心又問。道雲何住行者方便。答曰。如彼道矣。又問。其道雲何。答曰梵天。又其道者無去來今。是故菩薩淨于叁場住于佛道。設如過去若如當來複如現在。意罔所趣則無行念。如是住者則無所住普住一切。若此住者則得達至于諸通慧。又問。何名爲諸通慧。答曰。悉達一切不以爲智。是故名曰爲諸通慧。又問。何謂爲慧。答曰。所以謂慧無差別故。無異念故。又如衆生所有亦如悉無差特。又問。何謂衆生。答曰。其名本淨衆生澹泊。以是之故其名本淨。衆生如是等無差別。假使有念道有差別。衆生不同則不順道。設道如此衆生亦然。以是之故無有差別。則不得歸爲差別也。又吾我等道亦平等道。以平等吾我亦等。猶斯之故故無殊別。所以者何。衆生無我亦無有身。以故無差如身無異。一切諸法亦複如是。持心又問。如來所說至誠無虛。所以分別斯諸法矣。答曰。如來未曾分別說法。所以者何。如來不得于諸法也。況當分別。又問。如來豈不現法教乎。是則有爲是則無爲。斯爲世事斯度世行。答曰。所趣雲何。孰爲于此分別身行爲言教乎。報曰不也。溥首又問。所謂身者則便起身而滅盡乎。答曰不也。報曰。如是梵天。所可言曰法言教者。斯則爲興虛空言教。其無言教亦複如是。有諸法者所可言教。法無所起亦無所滅。無所言教爲法言教。設使無法亦無言教。斯則無言。所以者何。如諸法教。其無言教亦複如是。是故名曰無所言教。如來所住則無所住。無所住者故曰無本

  歎品第十二

  于是四天王天。帝釋梵忍積天。來在衆會。則以天華供養散佛。致敬以訖而說斯言。若族姓子族姓女。假使得聞溥首童真。所說經法歡喜信者。則便降魔及外異學。所以者何。則離一切諸見之想。設令聞說此深妙法。不恐不怖亦不懷懅。則爲諸佛之所建立。法流布處則爲如來。遊其土地聞此法者。則當察彼爲轉法輪。若于郡國丘聚縣邑洲域大邦遊步經行。睹此經典所流布者。終不爲魔之所得便。亦不迷惑亦無所猗。于往古世悉造行已。若人耳聞斯經名者。以比丘句不求滅度。不用魔事當受斯經。唯然世尊斯經典者。若逮法明。吾等悉信不敢違失。如來溥首梵天之教。設若睹見彼法師者。吾等當觀如見世尊。當從其人聽受法典隨侍法師。此族姓子。常爲諸天之所擁護。假使有人得是經典書讀誦持。無央數千諸天子。俱共行聽受會中所說

  詠德品第十叁

  爾時世尊。贊大衆會及釋梵曰。善哉善哉。如爾所雲。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持用布施。若一得聞此經法者。斯之功德出彼福上。佛言。置是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正使江河沙等。滿中七寶持用興福。不如再聞是經法者。其功德本出于彼上。族姓子族姓女。設能得聞此經典者。若爲利養若爲榮色。若爲財業若爲眷屬。爲法之主生于天上。若在人間求望豐饒。若爲邪術異學之法。若求音聲博聞多識。又志自在爲堅固慧慕得善友。若求神通叁達之智。欲獲一切善法功德。若以覺意安立衆生令無苦患。若求無爲。族姓子族姓女。當聞是經受持諷誦廣爲人說。吾未曾見有受是經至心奉行而無獲者。今佛殷勤囑累爾等。若有從人得聞是經。從師和上而聽受者。佛不睹見一切世間及俗供養。有能奉敬報其恩者。所以者何。度世之法不以俗養而可畢了。其度世法俗間之供不可相比。則于世間而無所著。世俗之法不可淨畢非勞冀法。非以世俗希僥供法而可畢了。一切報應而有反複。斯經典者無有異事。反複之報如所雲法。度于馳騁而無所行。斯則爲行。其有成就則爲恭敬于法師矣。則爲淨畢一切報恩。若入郡國縣邑。有所服習分衛之具多所福度。此等之類奉如來教。遵修如命則得超度。踰于衆冥則豎幢幡。斯等勇猛而能戰鬥多所降伏。則爲師子離諸恐怖。則爲龍象自抑製心。則爲神仙所言至誠。超越一切諸邪異學。以爲良醫療一切痛。爲不畏難說深妙法。斯等布施舍一切塵則奉淨戒。寂然澹泊度于無極。以離吾我及所有身。爲大精進至于無爲。于無數劫患厭終始。樂于禅定具足一心。爲大智慧而能分別一切章句。曉了示現諸慧之誼則爲大德。無數百千福不可計。相自莊嚴慧不可極。便爲覆蓋日月之光爲大勢力。于十種力總持力要。斯等俦倫則爲大雲。闡法雷音注大法雨。則能滅除一切塵勞。先獲第一無爲滅度。則護生死慰除恐懼。則爲錠明照耀衆冥畏。忌魔網則爲救濟令得自歸。則爲一切衆生之度則處佛樹逮得法眼。而以得睹諸法無本。曉了空法建立大哀。住無極慈則得親近。一切衆生背卑劣乘向于。大乘。燒諸顛倒壞未平等。越度名字而舉德號。則立道場降伏衆魔。于諸魔界而得自在。則轉法輪召諸賢者。佛設一劫複過一劫。咨嗟歎此正士之事。不能究竟得其邊際。功祚巍巍嘉慶如是。唯有如來辯才具足。能歌歎此奉持法者◎

  ◎等行品第十四

  爾時于彼衆會之中。有一天子。名現不退轉。白世尊曰。何謂奉法遵經典者。世尊告曰。天子欲知奉法遵經典者。能崇順諸法。是則名曰奉遵。于法若能崇順一切法者。此則名曰奉修于法。所以者何。其不崇順于諸法者。則不造法亦無不造。有所作者爲無所作。斯則名曰奉修于法。若不遵修諸善德本亦無不善。斯則名曰奉修于法。亦不有漏亦無不漏。亦無有罪亦無不罪。亦非世俗亦非度世。亦非有形亦不無形。亦非生死亦非滅度。亦無所行亦無不行。斯則名曰奉修于法。若能奉行一切諸法。斯則名曰奉修于法。無有法想而奉行法。斯則名曰奉修于法。其自說言。吾遵行法不爲奉行。其奉法者而悉蠲除一切諸法。則爲奉法。其于所行而無所行奉行于法。斯則名曰奉修于法。于時現不退轉天子白世尊曰。假使大聖而于此中不行至誠。斯等之類不爲遵奉不應順法。所以者何。奉至誠者無有終沒不住生路。何所奉行。住平等路乃爲行耳。唯然大聖。奉行平等者則無邪法。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平等而無殊特。于是持心梵天問現不退轉天子。爾爲奉行于此行乎。答曰梵天。吾當奉行。假使世尊說叁行者。便當奉行于二事矣。有所行者。若所行已則無所行。又複梵天。吾已奉行離諸二行猶若諸法。奉行諸法亦複如是。遵法亦如所修亦如斯。則名曰奉修法矣。又問天子。未曾得見此佛土乎。答曰。吾未曾見于斯佛土。又問。豈爲不想斯佛土乎。無應不應。于所見者而無所見。答曰梵天。今者吾身亦不有想。亦無不想無應不應。吾以曾見亦未曾見。又問天子。天子所見爲雲何乎。答曰。吾未曾見諸賢聖士。一切凡夫愚戆之類。度諸惡趣亦複不度。如是梵天。其平等者則得度矣。名曰正見。睹未曾見。亦無有名。亦無所趣。眼不別識。耳鼻口身意。意不別識。亦複如是。其有所見如無本者。其如眼者吾我亦然。其無本者則無所見。斯平等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持心梵天所問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