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心梵天所問經》

「經集部」經文585卷15頁碼:P0001
西晉 竺法護譯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授現不退轉天子莂品第十五

  爾時天帝釋白世尊曰。唯天中天。猶摩尼珠所入著處。則于其處人目睹見珠之光明。如是世尊。斯諸正士奉行具足無思議法。自在所遊普則悉以法寶光明而自恣照。辄便修習顯曜本際。堪任自由而演辯才。其自恣者則于諸法無所倚著不著彼我。自恣辯者則無反耶。亦不顛倒常得自在。自恣辯者淨于往古。不得當來不見現在。自恣辯者信諸不信度諸不脫。自恣辯者攝諸憍慢。開化自大使無異決。自恣辯者至令諸魔不得其便。有所聽省超度魔事。自恣辯者其諸善法未加勸者。則令興發善法。已生進不違忘。塵勞若起使蠲除之。塵勞未興令不得生。自恣辯者其諸菩薩未被德铠使得被之。其以被者則不退轉。自恣辯者不斷正法將護正典。以是比例辯才之誼。則能降伏一切異學。所以者何。計于小獸終不能堪師子之吼。見于師子不能自進。何況入窟遊樹間乎。如是世尊。一切異學不能堪任演于無上師子之吼。于是現不退轉天子問帝釋曰。向所雲師子吼。何謂拘翼師子吼乎。答曰。天子。其于諸法不可倚著亦無言說。此則名曰見師子吼。睹無所倚言乎寂然。其有倚著寂然行者。爲師子吼爲蟲狐鳴見平等處。有所說故。又複天子。爾當複說。何謂所爲爲師子吼。天子答曰。拘翼欲知。其不倚著于如來者亦無言說。何況其余異因緣耶。是故名法爲師子吼。奉平等教曰師子吼。講說一品曰師子吼。聞有所說而不恐畏曰師子吼。若說經法不起不滅無有自然曰師子吼。處于塵勞而不懷結。無有合會亦不解散。說如斯法曰師子吼。所以言曰師子吼者。若能專至不計有人而無吾我。一切諸法假習俗言。所以言曰師子吼者。而以專一顯揚空法。所以言曰師子吼者。口有所講護于正法。所以言曰師子吼者。蠲除一切衆生苦患。當成佛道宣暢斯教。所以言曰師子吼者。所念財業清淨之本。而知止足贊揚斯教。所以言曰師子吼者。在于閑居不擇所行。布施之本而造元首爲師子吼。不舍禁戒爲師子吼。等心親友及與怨敵爲師子吼。不釋宣遠亦無所近爲師子吼。除諸塵勞爲師子吼。等觀智慧爲師子吼。天子說是師子吼時。叁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百千伎樂不鼓自鳴。其大光明普照世間及諸天宮。百千天人舉聲歎曰。吾等爲已于閻浮提再見法輪也。用此天子師子吼故。爾時世尊尋即欣笑。佛正覺法假使笑時。無央數光從佛口出。青黃赤白黑紫紅色照于無量不可計會諸佛世界靡不周遍。上至梵天悉皆覆蔽日月之明。繞身叁匝還從頂上入[火*霍]然不現。持心梵天即從坐起。叉手向佛以偈頌曰

  諸通慧殊特  普知一切有

  皆悉分別了  叁世衆生行

  隨宜所信喜  而以慧解脫

  其心有超異  一切悉授決

  諸聲聞緣覺  悉非是其地

  佛慧爲若茲  無量持無限

  曉了衆生心  何因說所趣

  度脫于衆生  殊勝難可當

  從意之所樂  善拘懷除穢

  其光明這出  蔽日月釋梵

  通照鐵圍山  億姟諸須彌

  願說其旨趣  何緣而感欣

  嗔厭以永除  能仁寂澹泊

  慈愍普觀察  天上及世間

  視佛無厭足  睹體得利安

  所因欣笑者  安住說決義

  選擇察諸法  自恣如虛空

  若雲霧電[火*佥]  虛若聚沫幻

  見所有如夢  若如水中月

  善哉演說意  何故而欣笑

  除一切想見  能仁超度空

  諸通慧消滅  常離諸想著

  則無叁處願  禅定以平等

  所以奮光明  唯正分別說

  無文字言辭  不著于音響

  安住爲說經  不慕衆生法

  一一了衆會  欲令曉佛慧

  知神足根力  最勝善哉說

  佛者爲醫王  蠲除一切苦

  勇猛禦至安  濟愚戆放逸

  力勢超鈎鎖  人衆悉歸命

  光說人神尊  何因而欣笑

  佛告持心梵天。見現不退轉天子乎。對曰。以見天中天。佛言。梵天。現不退轉天子。叁十二不可計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須彌燈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爲佛世尊。世界名善化。劫名淨歎。其佛國土當有二寶。以绀琉璃紫磨金色。淳菩薩衆降伏魔怨。所居室宅衣食被服。當如第六化應聲天。如來殷勤多所開化。于是持心梵天謂現不退轉天子曰。如來已爲授仁者決。答曰。如來已爲見授決矣。猶如無本授無本決及與法界。授我之決亦複如是。報曰。又以無本及與法界則無有決。答曰。如來不授于無本法界之決所說授決。一切菩薩亦複如是。不當睹于有所授決。又問。仁者不從住由正覺。淨修梵行分別曉了如佛授決乎。答曰。梵天。其無所習此等疇類乃修梵行。又問。何謂其無所習乃修梵行。答曰。其不習于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此等之倫乃修梵行。複次梵天。無所習居不用我居。不習有人不習有壽不習有命。斯等之匹。乃修梵行。舉要言之。假于諸法不習諸法。是乃名曰淨修梵行。又問。所言淨修梵行爲何謂乎。答曰。淨修梵行不住二道。此之謂也。又問。不住二道爲何所立。答曰。不住二道則爲建立一切法言。所以者何。無所立者則爲賢聖之所遵修而得超度。又問。遵修何等爲道行耶。答曰。有遵修行者不墮于行亦不離行。亦複無有行于法者。亦複無有離于法者。是則名曰遵修道行精順如應。又問。以何等行而爲道行。答曰。無見無聞無念無知。無教無得亦無造證。于一切法而無所行。是則名曰遵修道行。又問。何謂菩薩堅強精進。答曰。假使菩薩而不見法行有一事。亦複不見有若幹行。是謂菩薩堅強精進被戒德铠設于法界而無所壞。已無所壞則無所近。亦不離法亦無所違。不見塵勞亦無結恨。是爲菩薩第一之行。爲精進也。不舉不下于一切法奉修精進。假使梵天。無身因緣無口因緣無心因緣。是爲第一精進之行。于是世尊。贊現不退轉天子曰。善哉善哉。如汝所雲。複告持心。如是梵天。如今天子之所說者。是爲第一精進之行。其無身行亦無口行亦無心行。佛告梵天。吾念過去往古久遠世時。一切知節寂寞之德。專修精進恭敬奉事。處在閑居而學博聞。于衆生類而行慈愍。以何等行一切遵修暴露精進。如來不見授于無上正真道決。所以者何。坐以住于身口意故。爾時梵天。如是色像遵修精進此具足行。如今向者天子所言。然于後世見錠光佛所見授決。當于來世而成爲佛。號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是故梵天。若使菩薩疾欲受決。當以是比遵修精進。曉知諸法而無所行。梵天問曰。何謂世尊而無所行。世尊告曰。究竟平等。正均空無而爲精進。何謂究竟平等正均空無而爲精進。答曰。過去心滅當來未至現在不住。其滅盡者則不複起。設使獲者無有起想。如是住者常無所住。其爲法者設使正法平等興者則無所起。無所起者便無過去當來現在。設使無有去來今者。便爲本淨則無所起。是爲梵天究竟平等。正均空無而爲精進。如是菩薩。疾得授決則逮法忍具足衆行。佛謂梵天。設使菩薩于一切法而無所習則曰布施。而不將護一切法者則曰奉戒。若不思念一切諸法則曰忍辱。而于諸法無所因緣則曰精進。而以平等一切諸法則曰定意。于一切法而無所想。則曰智慧。斯則名曰不造增益。亦不損耗無作不作。常行布施無所悕望。護持禁戒而等同像。遵修忍辱內外清淨。奉行精進具足成就。禅定一心悉無所著。欽尚智慧而無有想。如是忍辱具足行者。菩薩備行普現衆行悉無所著。以無所著等于世法。得利不喜無利不戚。咨嗟毀呰獲名失稱遭樂逢苦。設以值此不動不搖。不以增減不喜不戚。已過世間之所有法。不以苦患亦不以惱不以肅震。無念不念則無二事。離諸因緣趣無二法。其墮二見發于大哀。而興己心開化衆生。是爲梵天第一精進。用獲無我爲忍故也。則向群黎入大悲哀。所生之處攝取救護。佛說是精進行時。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佛悉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皆同一字。名曰堅強精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爲佛世尊。各各興于異佛世界。爾時大迦葉白世尊曰。譬諸大龍而欲雨時雨于大海。此諸正士亦複如是。天中之天猶如大海。而興是像放大法雨。諸大正士則爲巨海。心亦若斯。以真實性而演法雨。佛告迦葉。如爾所言。此諸大龍不以貪嫉。而不雨于閻浮提也。用閻浮提天下之地。不能堪受大雨之渧。設使迦葉。斯諸大龍而出大雨。雨天下者令閻浮提郡國縣邑山陵溪谷。漂沒永盡如漂樹葉。以是之故。諸大龍王不放大雨雨閻浮提。如是迦葉。斯諸正士不惜法雨。而不爲人及衆生類演出法澤。又複迦葉。若器堪任應佛法者。斯諸正士則沒海意覺諸衆生。如其心念演出法雨。譬如迦葉諸龍雨時。墮諸大渧猶如車輪。大海悉受此之大雨。不以爲足亦不充滿。此諸正士亦複如是。若于一劫若百千劫聞所說法。又于諸法不增不減不以爲滿。譬如迦葉彼于大海。處處諸水萬川四流。歸于海者會爲一味醎苦如鹽。斯諸正士若幹音聲。各演異教而令聞法。適省聽已悉歸一義。爲解脫味趣空無味。譬如迦葉大海之中。而有清淨無垢之寶淨潔無瑕。則以不受不時之水亦不受穢。此諸正士亦複如是。清淨無垢不受一切結恨懈厭嗔怒之瑕。譬如迦葉大海之中。而極幽深難得其底邊際難限。此諸正士亦複如是。所了聖慧而甚邃遠。心入玄妙幽奧難量。聲聞緣覺所不能及。譬如迦葉大海之中。稸無央數不可計水。此諸正士亦複如是。積聚種殖不可限量。智度無極。合會諸法故喻大海。如是色像則曰正士。譬如迦葉大海之中。積聚無量若幹種寶。此諸正士亦複如是。以若幹教無量法寶自然充滿。譬如迦葉大海之中。有叁部寶真身之寶。清水之寶爲財業寶。此諸正士亦複如是。說經法時從人根原。心所應脫而令得度。得聲聞乘或緣覺乘或至大乘。譬如迦葉大海之中。稍稍廣大水漸流入轉成深廣。菩薩如是志諸通慧行諸通慧。漸得成就于大聖道。譬如迦葉大海之中。不受死屍不與同處。此諸正士亦複如是。不習聲聞緣覺之心。不與同歸。不與貪嫉毀戒結恨懈廢嗔恚心者而與同歸。不與懈廢亂意惡智所行者而同歸也。不與吾我人壽命見者遊居。譬如迦葉若火災變消竭川…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