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五
元魏天竺叁藏菩提流支譯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如來言。世尊。我等已聞入淨明叁昧門。當以何行行此法門。時普光佛告無盡意菩薩言。善男子。有二法行。汝等當行。若如實說法。若聖默然。時二菩薩從佛受教。頭面禮足。繞佛叁匝。繞已而出。趣一園林有妙池水。自以神力化作寶樓于中修行。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諸梵俱。七萬二千來至其所。頭面禮足。問二菩薩言。善男子。普光如來說如是言。汝等善男子。大衆集會當行二事。若如實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何謂如實說法。何謂聖默然。二菩薩言。梵天。汝今至心善聽。我當少分爲汝說之。如汝所問。唯有如來乃通達耳。于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爲諸梵衆廣分別說。時諸梵衆七萬二千。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叁昧。時二菩薩于是七萬六千歲中。以樂說力無礙辯才。答其所問。如實說法。若聖默然。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而不窮盡。于是普光如來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等勿于文字言說而起诤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複如是。汝等二人皆悉獲得無礙辯才及無盡陀羅尼。若于一劫。若于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善男子。諸佛之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寂靜畢竟寂靜。無字無義不可言說。所有言說皆是無義。是故汝等諸善男子。當依于義莫依名字。時二菩薩聞佛教已默然而止。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菩薩。若以辯才有所說法。于百千萬劫。若複過于百千萬劫。不可窮盡。善男子。于意雲何。彼二菩薩。豈異人乎。無盡意者今文殊師利是。益意菩薩汝身是也。妙光梵天勝思惟是
爾時平等行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諸佛菩提爲大饒益。精進衆生如說行者。得出菩提。世尊。衆生懈怠。其有不能如說行者。雖複值遇百千萬佛無能爲也。是故當知。從勤精進得出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問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言。善男子。汝知菩薩雲何修行名勤精進。答言。文殊師利。若菩薩能得聖道。名勤精進。曰雲何修行能得聖道。曰若于諸法無所分別。如是行者能得聖道。曰雲何名爲得聖道已。曰若行者于平等中見諸法等。是則名爲得聖道已。問言。善男子。所言平等可得見耶。答言不也。何以故。文殊師利。若平等法可得見者。則非平等。文殊師利。若能不見諸法平等。是則名爲見于平等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男子。諸法平等可得見不。答言梵天。不可見也。若見平等非平等見。梵天言。文殊師利。若行者于一切法平等相中。不見諸法。是則名爲得聖道已。問言。梵天。何故不見。梵天答言。離于二相是故不見文殊師利。如是不見即是正見。問言。梵天。于世間中誰能平等見。梵天答言。諸佛如來。問言。梵天。雲何能見。梵天答言。文殊師利。如色真如不異作。受想行識真如亦不異作。文殊師利。如五陰平等名爲見平等。問言。梵天。何者是世間。梵天答言。滅盡是世間。問言。梵天。若彼滅盡是世間者。世間之相盡以不耶。梵天答言。世間之相不可盡也。問言。梵天。以何義故說言世間是滅盡相。梵天答言。世間畢竟是滅盡相。以是義故相不可盡。何以故。以是盡故不複更盡。問言。梵天。佛可不說諸有爲法是盡相耶。梵天答言。盡法相者彼常不盡。是故佛說一切有爲相不盡也。問言。梵天。何故數名有爲法耶。梵天答言。以其盡故名有爲法。問言。梵天。有爲諸法爲住何所。梵天答言。有爲法住無爲性中。問言。梵天。若如是者有爲之法與無爲法有何差別。梵天答言。有爲之法與無爲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何以故。文字言說即是有爲是無爲故。若求有爲無爲法相則無差別。以彼法相無分別故。問言。梵天。何等法上有此言語梵天答言。得無爲法則不分別法上言語。問言。梵天。何等言語名爲義耶。梵天答言。所謂爲他令心取相說彼言語。何以故。一切文字名爲戲論。而佛如來不住戲論不依不說。文殊師利。一切言語本非言語。是故佛說一切諸法不可說也。何以故。諸佛如來非彼言語而得名故。問言。梵天。諸佛如來雲何得名。梵天答言。諸佛如來非色非相非法得名。問言梵天。諸佛如來可離色法而得名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何以故。以色身如及法體如。彼二如法非一非異。諸佛如來如是得名。如來如實真如得名。若佛如來如實得名。彼則不失。問言。梵天。諸佛如來得何法故。號名爲佛。梵天答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皆以通達一切法性清淨真如。如彼真如如是而證。諸佛如來如是得名。是故號爲正遍知者。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住大乘中而說言住。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菩薩不壞色 住于菩提心
知色如菩提 是黠慧菩薩
如色菩提然 平等入如相
不壞諸法性 是黠慧菩薩
不壞菩提義 則爲菩提義
是菩提義中 亦無有菩提
正行第一義 是名住菩提
菩薩黠慧人 如是解菩提
愚于陰界入 而欲求菩提
陰等是菩提 不別有菩提
黠慧諸菩薩 于上中下法
不取亦不舍 是名住菩提
黠慧不分別 法非法爲二
亦不得不二 是名行菩提
若二則有爲 非二則無爲
離是二邊者 是名行菩提
是人過凡夫 亦不入法位
未得果名聖 是世間福田
觀察世間法 處中若蓮華
遵行最上道 是名住菩提
世間行何處 菩薩彼處行
一切諸世間 悉沒何等法
黠慧如實知 于中得解脫
黠慧則不畏 沒于世間淵
不怯心劣心 行于菩薩行
菩薩黠慧人 善知法性相
是故不分別 是法是非法
黠慧菩薩行 無法可舍離
亦無法可起 是名菩提相
一切法無相 猶如虛空相
黠慧者不念 是相是可相
菩薩常護法 以住于平等
平等即是法 以不分別法
世有佛無佛 一切諸法空
黠慧諸菩薩 不舍彼法體
現見佛諸法 所有法體相
爲于衆生說 以住真如故
諸魔不能恻 以諸行甚深
黠慧不取法 遍知諸法故
求知佛智慧 而不住于彼
智不有住處 非不住異處
諸佛慧無礙 不著法非法
若能不著此 究竟得菩提
其諸樂善人 布施轉高尊
舍一切所有 而心不傾動
諸法不可舍 亦複不可取
一切世間法 我本不可得
如實知諸法 非縛非解脫
佛說是施主 無所見法故
是等諸菩薩 不計我我所
是故行施時 不生貪惜心
諸所有布施 皆回向佛道
布施及菩提 不住是二相
無作無起戒 常住戒法中
亦不作念言 我住是持戒
黠慧知戒相 不生亦不作
是故菩薩戒 清淨如虛空
觀身如鏡像 言說如響聲
心則如幻化 不以戒自高
其心常柔軟 安住寂滅性
悉滅一切惡 通達于善法
持戒及毀戒 不得此二相
如是見法性 則持無漏戒
已到忍辱岸 能忍一切惡
于一切諸法 其心常平等
諸法念念滅 其性常不住
于中無罵辱 亦無有恭敬
若節節解身 其心終不動
知心不在內 亦不在外故
身怨及刀杖 皆從四大起
黠慧悉現見 名爲忍辱人
于地水火風 未曾有傷損
通達于此事 常行忍辱法
菩薩行如是 衆生不能動
勇猛勤精進 堅住于大乘
是人于身心 而無所依止
雖知生死本 其際不可得
爲一衆生故 莊嚴大誓願
法本不生滅 何處有滅相
本際不可得 顛倒見起滅
法性常爾住 故不可思議
若能知如是 不生亦不滅
菩薩念衆生 不解是法相
爲之勤精進 令得離顛倒
諸佛常不見 衆生決定相
而不舍發心 是名精進人
思惟一切法 知皆如幻化
智慧不得堅 觀法如虛空
從虛妄分別 貪著生垢染
爲斯開法門 令得入涅槃
爲彼行精進 而不壞于法
離法非法故 常行真精進
是等行遠離 以得無诤定
獨鬧俱不住 而常畏世間
樂住于閑居 猶如犀一角
遊戲諸禅定 明達諸神通
心常住平等 等空閑聚落
平等無分別 常爾名寂靜
常解知寂靜 無漏無分別
信法得解脫 故說名寂靜
來去皆平等 彼常住平等
不滅于平等 故說住平等
自住平等法 以此道衆生
不違平等行 故說常定住
志念常堅固 不忘菩提心
而能化衆生 故說常定者
常念于諸佛 真實法性身
遠離色身相 故說常定者
常修行諸法 如諸法法體
而無有憶念 故說常定者
常不舍念僧 知僧是無爲
離于數寂靜 善思惟黠慧
十方佛國土 悉見于諸佛
而于眼色中 終不生二相
諸佛所說法 一切能聽受
而于耳聲中 亦不生二相
能于一心中 知諸衆生心
自心及彼心 此二不分別
憶念過去際 如恒河沙劫
是先及是後 亦複不分別
能遍至無量 不思議佛所
而于身心中 無有疲倦相
分別知諸法 樂說辯無盡
于無央數劫 開示法性相
智慧到彼岸 以解陰界入
常爲衆生說 無取無戲論
善知因緣法 遠離二邊相
知是煩惱因 亦知是淨因
信解因緣法 則無諸邪見
法皆屬因緣 無有定根本
黠慧無我見 佛見與空見
世間涅槃見 皆無如是見
以智慧光明 知一切法性
無闇無障礙 是智者行道
是業名大乘 不思議佛乘
悉容受衆生 是大乘菩提
一切諸乘中 是乘爲第一
如此大乘者 能出生余乘
余乘有限量 不能受一切
唯此無上乘 能悉受衆生
若行此無量 虛空之大乘
于一切衆生 無有悭恡心
有智者住此 無垢之大乘
此乘如虛空 無色不可示
若有諸衆生 乘此大乘者
當觀是乘相 寬博多所容
無量無數劫 說大乘功德
及乘此乘者 功德不可盡
若住此大乘 彼人離諸難
得值諸無難 此是智慧人
聞是妙經典 乃至四句偈
不墮于惡道 得到安隱處
愛敬此經者 是天亦是人
以舍是身已 常生人天故
于後惡世時 若得聞是經
我皆與授記 究竟成佛道
若後惡世時 手執此妙典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