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多羅禅經》上 ▪第3页
東晉天竺叁藏佛陀跋陀羅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 最上頂四禅 彼雖有舍根
無有于彼身 淨治毛孔道
第四及眷屬 彼中說二種
報生與長養 唯無有依風
出息與入息 是風名爲依
以身極厚密 無依說二種
佛說出入息 四禅正受刺
亦言咽喉處 明知有所說
是彼方便故 亦以禅義攝
出息與入息 彼處定無有
修行觀出息 上際第四禅
已極風境界 于彼正憶念
雲何我是心 于緣究竟未
或複更于上 少進重觀察
或即于彼住 不作余方便
修行如是觀 則能除疑惑
修行極風際 是處善觀察
當知如是心 則名除疑觀(觀門竟)
于上觀察已 依風還止住
觀察所應已 複起余所修
若彼觀風心 于還善決定
是說修行者 回轉巧方便
如人遊聚落 所作訖已歸
修行如是觀 喜樂遂增長
已舍入息念 安處出息緣
亦舍出息念 安處入息緣
于數已究竟 息去亦隨去
如是一切種 亦名爲回轉
觀察所應相 相相而回轉
種種衆事觀 次第轉亦然
善于回轉者 說此回轉義
當知是回轉 修行智慧處
從彼方便起 勝道現生前
聞慧念已度 次第思慧生
已舍欲界行 然後入修慧
是悉名回轉 世尊之所說
從彼未至地 次第入初禅
乃至第叁禅 其轉亦如是
第四禅眷屬 若彼有風者
是亦應回轉 入于根本地
從彼起巧便 次第住起緣
入出與優波 此六悉回轉
舍共方便地 共地現在前
舍共方便地 不共現在前
舍不共方便 不共現在前
緣相方便地 展轉究竟地
是名上回轉 明智所稱說
(聖人凡夫共有法。名爲共地。從緣至緣名爲轉諸相。諸方便諸地次第轉亦如是也)
如我智方便 已說回轉義
無垢清淨念 今當次第說
如令彼修行 須臾抑止蓋
是則爲清淨 不淨非所應
若已成就數 能舍內貪著
此義應當知 慧者觀清淨
隨順已成就 能舍外貪著
如是正思惟 智者念清淨
比丘心已住 不爲亂所亂
如是不動念 修行智清淨
若已于風際 觀察離疑惑
不複更求息 是則爲清淨
念地悉已竟 所依諸過惡
不爲則清淨 是說須臾頃
阿那般那念 方便道所攝
功德住升進 是義我已說
方便升進第五竟
修行勝道升進分第六
功德住升進 及余方便攝
修行一切地 共地不共地
功德住升進 彼依勝道起
種種相行義 今當說善聽
梯揥既已起(心住處名) 修行心愛樂
如是愛樂心 巧便功德住
慧者善方便 起意勤修行
如其功德住 是則巧方便
將入微妙境 勿隨流注想
慧者攝心住 如應善受持
所住妙功德 澄淨無垢濁
具足無減少 清淨安隱住
淳一普鮮明 凝定而不動
是緣由感有 時過複歸無
色相次第起 種種衆相生
修行正思惟 身心生喜樂
于是功德住 具足攝止觀
既能起身樂 心亦正安隱
自地亦他地 功德住升進
是今當略說 修行廣分別
修行叁摩提 巧便隨順念
智者開慧眼 說名爲功德
心足處安立 說名功德住
聖道修對治 說名功德進
對治諸聖行 功德住升進
隨地過惡心 所起悉能除
修行勤精進 功德利增廣
信戒聞舍慧 無貪恚癡根
欲精進慚愧 除喜不放逸
悅樂念定舍 正智余善法
如是一切種 自地離諸垢
其功德住立 即隨地對治
是由精進力 助善長養心
何于彼地中 種數不攝受
功德住升進 自地以廣說
自地善根力 他地功德生
修行最勝義 此相今略說
自地既增上 余勝淨法生
當知是功德 他地而升進
無量行方便 一切諸度法
種種對治相 他地功德起
謂于初念處 叁念兼已修
暖來及頂忍 世間第一法
見道思惟道 無學道亦修
諸禅與神通 無量無色定
正法道品分 究竟漏盡智
背舍一切入 妙願智清淨
身念善根力 乃起是諸法
微妙功德相 一切隨順生
若住系心處 是則自地相
其相起在身 亦現亦複觸
有時說近果 有時說非近
或複有與果 或空無所與
所謂近果者 是相近邊住
若彼果不近 當知是相遠
若使現而觸 是即與果相
雖現而不觸 空相無功德
譬猶無果樹 華繁而無實
如人冷渴逼 遠見有水火
彼終不起觸 但見相亦然
空無功德故 于身無快樂
喜悅極增長 息樂及寂止
身心受斯樂 是說與果相
功德及余法 自地與他地
升進相回轉 四種俱亦然
一切升進相 殊妙種種印
蓮花衆寶樹 靡麗諸器服
光炎極顯昭 無量莊嚴具
慧說爲勝道 功德住升進
所起諸妙相 我今當具說
修行者谛聽 于上曼荼邏
淳一起衆相 流光參然下
清淨如頗梨 其光充四體
令身極柔軟 又複從身出
漸漸稍流下 隨其善根力
遠近無定相 彼成曼荼邏
勢極還本處 根本種性中
其相叁階起 功德住五相
功德進五相 不壞功德二
半壞功德二 盡壞功德一
複還系心處 住本種性已
流散遍十方(十相生) 功德十相上(十相各生十相)
各複一相現 又于流散邊
生諸深妙相 于彼深妙際
複生深妙相 上下輪諸相
亦複如是現 于彼叁階處
種種雜相生 自相各已滅
唯彼總相住 諸雜既已無
寂靜行回轉 此叁曼荼邏
境分猶不移 順本功德住
自體如前說 入息叁摩提
遍充滿下方 出息叁摩提
遍充滿上方 二俱滿十方
正受妙甚深 如是隨意者
是謂法自在 清淨系心處
無法而不求 既生有長養
成就諸功德 如天曼陀樹
曼陀池生長 功德住升進
種種衆妙相 是義我已說
修行善守持
勝道升進第六竟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決定分第七
已說升進法 所攝諸功德
修行決定分 是今次第說
善于出息念 入息俱亦然
出入谛思惟 分別具明了
此則決定分 世尊之所說
一切諸善根 各各盡自相
最勝無上智 說名爲決定
彼諸修行者 安住決定分
出息入息時 正觀無常相
息法次第生 展轉更相因
乃至衆緣合 起時不暫停
當知和合法 是性速朽滅
法從因緣起 性羸故無常
一切衆緣力 是法乃得生
虛妄無堅固 速起而速滅
非常毒所毒 其性不久住
修行如是觀 此則決定念
譬如運行天 息變疾于彼
決定無常想 修行趣涅槃
非出息未滅 而有入息生
非入息未滅 而有出息生
如是谛觀察 修行決定分
粗澀利刺生 種種苦逼相
謂息出與入 一切時迫切
于息能覺了 具足衆苦相
如是谛思惟 說名爲決定
自相無堅固 寂滅空無我
因緣力所起 從緣起故滅
舍利有我相 常住不變易
如是顛倒行 一切悉遠離
唯作真實觀 是名爲決定
非我無牢固 亦無有自在
非彼出入息 曾有覺知相
谛知無我故 是說爲決定
當知是智相 相似聖行名
此則爲方便 非彼真實行
比丘安般念 雜想覺所亂
既亂心不悅 應當從數起
或從入息數 或從出思數
思亂覺觀想 由是究竟離
慧者于入息 系心行數時
一入數爲一 不雜數出息
專念不亂數 如是乃至十
舍彼十出息 從此得決定
此則說具足 成就根本數
更有余數法 修行方便起
若于根本數 不能起決定
促息使易覺 方便令心生
當舍二出息 然後數入一
定意心不亂 第二數成就
若于二方便 猶不起決定
乃至越十出 然後數入一
正念心不亂 次第至具足
是說修行者 十種數成就
如上十種法 是則數究竟
于上更複舍 增數非修行
修行如是數 是則數法成
成已應當舍 複進余方便
修行于數法 若複不成就
應更如前說 還從初數起
方便成數法 便得決定分
數法已成就 慧者心隨順
六種如前說 修行正方便
修行于六種 疾生厭離想
不樂著生死 勤憂斷煩惱
修行心遠離 一切有爲法
當知是離欲 清淨決定分
或說長在前 或說短在前
如其決定義 今當次第說
謂出息始起 說言短在前
是說非所應 勢漸增進故
息去漸久遠 乃至未還間
當知盡是長 謂短則不然
出息漸增長 未到究竟處
是中所觀察 說名長中短
一心勤方便 專念正思惟
增長至究竟 說名長中長
觀已風回轉 舍離余求想
然後得決定 此則短中長
入息極短時 還到所起處
于是所觀察 說名短中短
如是正思惟 修行善明了
已得決定分 複進余方便
滿身遍覺知 出入身行息
修行如是覺 則爲決定分
譬如火熾然 光炎則長遠
薪盡火將滅 光炎還漸短
若更增益薪 光炎普周遍
勢盡乃歸滅 四種風亦然
或說于長短 內外互立名
或二俱長短 如是種種說
如彼汲深井 瓶下轉就遠
既攝令還上 訖至複之短
譬如仰射空 矢發疾無閡
其去漸高遠 勢極還自下
修行正思惟 觀察依風相
初遠然後近 長短義亦然
猶如牽旋輪 屈伸互往來
往遠名爲長 來近則爲短
息風疊出入 長短亦複然
譬彼真谛觀 先苦而後集
觀息亦如是 先長然後短
若初禅息短 第二禅息長
以違正受義 是說則不然
于彼初禅中 息風勢極遠
第二禅息短 正受漸差別
滿身遍覺知 則依第叁禅
最後身行息 以離毛孔故
此說諸叁昧 隨順功德相
修行安住彼 不爲覺想亂
何故初禅中 唯說長無短
不舍諸所依 由是故息長
彼以覺想力 能令息去長
第二舍諸依 勢羸故息短
甚深修多羅 佛說山頂泉
涓流勢不遠 余處無來故
如彼山頂喻 第二依亦然
唯從其處起 是終不能遠
彼說健士夫 負重而上山
竭力令氣奔 息風急回轉
既到安隱處 其息乃調適
是喻說彼息 …
《達摩多羅禅經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