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多罗禅经》上 ▪第2页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答 是念我修习
汝有安般念 不言汝无有
复更有胜妙 牟尼说当修
方便道安般
念住分第三竟
修行胜道住分第四
胜道修正观 相行念已成
不善升进法 是则住所缚
爱着所缘境 进业心懈怠
由是缚所缚 不能至胜处
或有不可动 非软亦非坚
或强极牢密 亦如金刚像
有此五障阂 不进亦不退
是则住缚相 远离升进道
乱光及黑闇 忍自身不现
譬燃浊油光 亦如翳目视
光明不显发 背舍诸喜乐
寂止息乐分 彼终不复生
犹如坚实物 而有濡相现
或时修行者 住相亦复然
相非随所欲 而起随欲想
虽欲令随意 终不从所乐
谓相非所留 而欲强制持
如是违反念 则为住所缚
是想已成就 当知非所制
住彼去留相 能到最胜处
欲令涌作没 或欲高为下
于去欲使来 于住不欲住
灭时欲不灭 终不如所欲
修行住生灭 所行常转进
诸法相已成 终不舍自相
若不舍自相 自相则显现
薄皮覆不净 令不见身秽
威仪及众具 利乐翳身苦
相似次第生 前后续无间
隐蔽非常相 令不见身变
施作服用受 摄持吾我相
能忆念本事 隐身非我观
是诸相似相 修行不分别
于彼起爱乐 而生功德相
染着妄想生 不复乐升进
不能取胜法 住过日增长
非我相似相 此等不回转
如是不回转 行者痴惑生
无智住所缚 系着于彼处
乐着生诸过 是相今当说
尔炎渐损坏 分离及交乱
破散叵和合 是则住相缚
于身不巧便 自生分离想
交乱或尘碎 是为住所缚
守常无异想 众色不次生
种种众妙想 亦不次第起
流出而不住 其身渐消减
相或来复去 修行不增长
寂止既不生 于身无长养
心不起悦乐 是说不净舍
彼不清净舍 所见不鲜白
亦不能升进 亦复不退转
如戏沙门像 少时生悦乐
譬如借衣服 亦如梦所见
为命不清净 谄曲及余恶
聚落知识所 自显其功德
覆藏诸过恶 犯罪不发露
及余一切缚 垢污修行者
仿佛有事相 而便起实想
未熟谓为熟 未灭想已灭
方便不等满 而欲求升进
如部含穟苗 是则住所缚
业始无方便 相现坚守持
过进心矜举 如是住所缚
或有修行者 而起断常见
是见令心乱 则为缚所缚
或有修行者 身身细微观
彼为住所缚 厌心不增长
厌心不增进 不能离贪欲
若不离贪欲 何从有解脱
解脱不成就 终不得漏尽
不断诸漏者 则无实智慧
于彼身念处 住相已分别
受心法念处 如是应广说
修行心不悦 彼喜亦不生
身无寂止乐 当知是住相
修行所受获 信戒闻舍慧
常守其少分 是则为住相
有住缚比丘 往到阿难所
迷于所住相 是今当略说
得无相三昧 六年住所缚
乐欲闻所说 常随逐阿难
不能进所业 亦复不退转
住于住境界 不得解脱道
不来亦不去 解脱已而住
住已复解脱 解脱已还缚
或有修行者 住在不退地
微细烦恼起 而不能觉知
不觉烦恼故 不能到胜处
于地无分别 亦无有退过
地诸过不起 如是止于住
或于住分中 而失众妙相
众妙相虽灭 意犹顺彼地
意顺彼地时 余分乐相生
已有少乐故 心依寂止住
因其寂止心 自谓作已作
安止不具足 不得具足果
无智翳心目 而自谓为智
修行无智障 不觉所应用
觉所应用者 于地能究竟
彼住共地中 种种垢所污
若使修行者 成就不共地
如是知过患 彼终不为缚
不识烦恼过 愚痴无实智
于禅觉吉安 犹如象系树
修行观尔炎 莫知所起处
从其所依出 而自不能知
不涌亦不没 不见相所起
亦不知灭处 过亦无过是
所说诸障碍 皆是坚住相
谓不由彼住 斯非明智说
兴造诸过患 若干因缘缚
能用诸对治 众妙复显说
所尊不恭敬 亦不舍憍慢
自隐覆其过 不向明者说
我年既衰老 已为众所弃
或能失利养 令我生苦恼
心常怀忧畏 深虑长叹息
我后当死时 将欲作何计
隐过心忧恼 愚惑作所缚
横自生罪累 失大功德海
味着现法乐 贪餐黠无慧
弃舍后世果 兴此诸过恶
如是诸住缚 所起各各异
修行无怯劣 能治所应治
怯劣无方便 自谓无由进
是则甚难拔 如象溺深泥
如是甚难拔 懈怠心所欺
长夜没住泥 热迫而趣死
业行烦恼报 为此三障覆
无智无势起 永为住所没
久远积痴冥 业行诸烦恼
系缚斯等类 迷乱不自在
习近诸过恶 远离善功德
令其意匆扰 如箭旋虚空
蛇毒盛充满 蝮蝎恶龙处
巨海深无底 无泽大火聚
盲人近彼游 闇往而不见
修行住所缚 其过亦如是
住过多无量 升进德亦然
如海无涯底 是深不可量
世间无知障 真实慧为灯
持灯无放逸 彼明终不灭
善说住分过 缚诸无黠者
决定知境界 究竟非我分
种种过所缚 是缚非一相
当知业众缘 唯佛能觉了
修行方便道升进分第五
比丘安般念 功德住升进
能令智慧增 我今次第说
功德住已进 进复功德住
是故说修行 功德住升进
修行于鼻端 系心令坚住
专念谛思惟 正观依风相
入息与出息 系心随忆念
忆念若不忘 是初功德住
彼功德住已 复起方便求
更求功德时 住则生升进
升进等起时 亦生功德住
是名住已进 进已功德住
善解安般相 功德及诸过
息轻重冷暖 软粗与涩滑
阿那摄般那 是摄持诸根
于彼所缘境 摄之令寂止
外散心数法 摄还义亦然
持风来入内 是故说阿那
心转于所缘 止令不复转
心于所缘起 亦复制令灭
修行观若增 制之令从止
修行若止增 起之令从观
见增则以触 触增则以见
得证与智证 二增俱相摄
修行缘不寂 意寂止摄来
身中清凉起 灭除诸热恼
掉踊不静心 摄之令寂止
勤方便回转 其身悉充满
长养四大种 当知从息起
是种复增益 行者报四大
阿那力能起 寂止善法分
我所大恶刺 亦能拔令出
息短而渐灭 修行心安静
是故佛世尊 说名为阿那
复次般那相 是今当略说
毛孔诸窍处 先净治息道
前出名般那 始由入风起
修行出息时 诸根随所缘
心心法俱顺 是亦说般那
出息归于灭 乃入根本地
正受及命终 斯由舍出息
修行出息灭 次第阿那生
灭尽三摩提 第四禅亦然
般那既已灭 次第阿那生
阿那时悕望 说阿世婆娑
我观彼死者 定无有是相
彼息更生者 观有如是相
毒淤埿火蛇 此相似境界
出息能摄意 不令随所缘
犹如制象钩 名波世婆娑(出息有摄心义)
舍除颠倒想 成就真实想
离自在及常 唯为空行聚
本无所从来 去亦无所至
去来不可得 亦不须臾住
慧智明见此 离诸知作者
出息无作者 见则堕颠倒
出息已过去 彼则不可见
命断诸息灭 过去亦复然
安般诸功德 出息与入息
众物及字义 我已略说竟
是种增故说 未曾相离用
若为觉想乱 当习安般念
已能应于数 则除内贪着
于数若随顺 是则离不顺
志在无乱境 能摄诸乱想
先数从一起 如是乃至十
修行顺此数 便得功德住
已得功德住 则能求升进
灭一切乱觉 佛说增上故(数门竟)
数能灭一切 觉佛但言灭
一切不死者 以增上故也
内外出入息 去则心影随
决定善观察 顺是趣涅槃
修行出入息 随到所起处(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
如是知升进 能离外贪着(随门竟)
安止极风处(极上下风际)
三摩提等起 三昧既已起
便得功德住(止门竟) 修行正住已
种种观察风 先观于本处
谓风所从起 此处为云那
为一为二耶 冷暖悉观察
八种如前说 为总观诸大
唯在一种耶 观时悉俱有
以一增上说 修行观风大
造色从彼生 唯心与心法
依彼造色起 非彼造色已
而复有种大
诸有入出息 是风名依种
报风及长养 是为三种风
或说入在前 出者在于后
或说出在前 入者在于后
皆有因缘故 彼作如是说
如其真实义 慧者乃决定
于脐处所起 净治毛孔道(此报风开毛孔故名出非出外)
由此风义故 彼说出在前
毛孔已开净 入者则在前
如人初生时 阿那入故起
息风最先出 是故说波那(此是真实义)
息风诸种大 割截不生苦
当知彼非受 谓受则不然
以彼修行者 不患诸断逼
是故出入息 于身复非受
识命若断时 息则不回转
是则众生数 必由命根起
息则是身行 世尊之所说
亦名根本依 众生所由转
是息既已灭 命则无所依
以能持命根 故说众生数
阿那般那念 缘风为境界
虽曰正思惟 而非真实行
一切所修观 彼悉缘风起
于观有差别 次第今当说
阿那般那念 分别有三种
所谓从闻起 思慧与修慧
于是安般念 比丘闻慧生
一切时悉受 名字为境界
境界出入息 正念思慧生
当知彼缘名 时或复缘义
阿那般那念 所起修禅慧
悉已舍名观 唯缘诸法义
当知近境界 无有种种异
亦非相续缘 说是等智行
谓是安般念 无痴智慧性
亦名为舍性 是则佛所说
当知是慧性 舍根共俱生
若使是舍性 则与余共起
欲色二有系 无色无身依
非彼最后禅 身密无息故
或谓根本地 亦复是眷属
说言唯眷属 非是根本地
欲使彼舍性 在于根本地
阿那般那念 应当在八地
所言唯眷属 如是说舍根
知彼安般念 唯在于五地
此定在五地 依是处回转
欲中间未至 及后二眷属
…
《达摩多罗禅经上》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