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華手經》六 ▪第2页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有彼。分別宣示如是等法皆名言說。舍利弗。何謂爲義。言說所示是名爲義。若分別義即名言說。是故舍利弗。當知義者不可言說。以斯義故我經中說。如來不與世間共诤世間與我诤。舍利弗。唯有如來。能方便說陰界諸入十二因緣從緣生法。余無能者。舍利弗。佛所說法及選擇法無有诤訟。何謂爲法。雲何選擇。舍利弗。眼即是法。耳鼻舌身意即是法。所以者何。是眼過去未來尚空。何況現在。所以者何。眼性自爾是故名法。耳鼻舌身意去來尚空。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意性自爾故名爲法。雲何選擇選擇眼者。眼從緣生空無定相。若有定相應眼得眼。若眼得眼則有二眼。如是亦應內有見者。有如此咎。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如是選擇名爲法眼。于此義中正見大士。應當觀察眼假名字。眼及眼法是叁事中何者爲實。作如是知叁事皆空但有言說無一真實。所以者何。諸有言說皆是識處。識所知法皆是世間。若世間法非出世間。不出世間是外道義。若外道義則非佛說。所以者何。佛所言說有出世間。出世間法則無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故如來。雖複言說而無所著。亦不決定分別眼相。從善不善業因緣生。所以者何。眼是有分。何謂有分。從十二緣出生叁有。舍利弗。何故名有分。自念我當得如是眼。種種分別好樂眼果以受諸塵。著眼是我眼是我所。故名有分。複次衰滅而複熾然。一切苦惱謂我我所。墮在二邊故名有分。舍利弗。譬如銅器擊之有聲。汝謂此聲爲從外來爲在內有。答言。世尊。是聲但從衆因緣有。非內非外。佛告舍利弗。汝已達此衆緣法耶。答言不也。佛言。此聲本無所有。但假衆緣诳惑耳根。如是凡夫于空眼中而生貪著。眼中眼相終不可得。如是推求無所貪著。是名選擇。所謂無眼亦無眼相。耳鼻舌身意亦如是。爾時世尊欲明此義。而說偈言
雖說眼無常 眼即無所有
若眼無所有 誰爲無常者
雖說耳無常 耳即無所有
若耳無所有 誰爲無常者
雖說鼻無常 鼻即無所有
若鼻無所有 誰爲無常者
雖說舌無常 舌即無所有
若舌無所有 誰爲無常者
雖說身無常 身即無所有
若身無所有 誰爲無常者
雖說意無常 意即無所有
若意無所有 誰爲無常者
隨是十二入 故有十二名
若隨十二名 應有十二入
因地水火風 和合故名人
凡夫隨名字 如狗逐瓦石
若人不隨名 亦不分別我
知我但假名 是人得寂滅
寂滅中無法 可名寂滅者
如是說無說 無說即寂滅
是法中無去 亦無有去者
若人通達此 則知寂滅相
若滅心行處 斷諸語言道
無我無衆生 是名爲寂滅
不分別有無 是分別亦空
若心想泥洹 是心亦非有
于法不見遠 亦複不見近
得是慧眼者 自知寂滅義
若人聞是法 能正觀察者
當斷諸疑悔 癡冥盡無余
無疑亦無悔 善寂無所畏
決定住實相 于法無所礙
菩薩摩诃薩 能自除惑網
哀愍衆生故 爲斷法中疑
以是上妙論 顯示法實相
爲滅諸戲論 汝等勿生疑
言說皆诤訟 因之墮惡趣
若人貪著此 不任演正法
如是名隨義 則無有憂患
亦近無上道 能行是義故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于四事中應勤精進。何謂爲四。爲出家故勤行精進。于遠離處勤行精進。于佛教中勤行精進。見苦衆生勤行精進。爲疾逮得無上菩提。作是念言。我當何時得大智慧滅衆生苦而爲說法。舍利弗。我當爲汝說諸菩薩勤行精進能疾得成無上菩提。汝當谛聽。舍利弗。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曰安王。壽七萬歲。爲聲聞衆叁會說法。其初會者。二十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四十億人得阿羅漢。第叁大會六十億人亦得阿羅漢。時閻浮提極大廣博九萬由旬。中有八萬四千大城。一一皆長十二由旬廣七由旬。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王*巨)/木]瑪瑙七寶合成。其城第一清淨莊嚴。人民熾盛豐樂安隱。其城七重有七重塹。俱亦七寶。一一塹中皆有流水周回圍繞。青黃赤白雜色蓮華羅列水上。凫雁鴛鴦鴻鹄孔雀猩猩異類遊戲其中。諸塹岸上皆有七寶七重行樹。金樹銀枝碼瑙爲條。琉璃爲葉頗梨爲華。車[(王*巨)/木]爲果赤真珠根。銀樹金枝頗梨爲條。琉璃爲葉車[(王*巨)/木]爲華。瑪瑙爲果赤真珠根。琉璃樹者珊瑚爲枝。車[(王*巨)/木]爲條瑪瑙爲葉。銀華金果頗梨爲根。車[(王*巨)/木]樹者。瑪瑙爲枝。珊瑚爲條銀葉金華。頗梨爲果琉瑙爲根。瑪瑙樹者珊瑚爲枝銀條金葉頗梨爲華。琉璃爲果車[(王*巨)/木]爲根。珊瑚樹者金枝銀條。頗梨爲葉琉璃爲華。車[(王*巨)/木]爲果瑪瑙爲根。諸城各有八萬園林。縱廣正等二十由旬。七寶牆壁七重圍繞。其諸園中皆有七寶七重樓閣七寶欄楯七寶羅網彌覆其上。寶塹七重莊嚴如城。是園林中有種種樹。謂栴檀樹。諸沈水樹。迦羅那等種種香樹。諸音樂樹。亦有種種華樹果樹器物諸樹衆飲食樹。其中亦有金樹銀樹琉璃頗梨車[(王*巨)/木]瑪瑙珊瑚諸樹。有種種華。所謂阿提目多華。薝蔔華。婆梨師華。陀[少/兔]伽梨華。文陀羅華。和利華。多羅利華。劬多羅利華。曼陀羅華。五色華。月上華。有如是等種種諸華。園中各有七百大池縱廣五裏。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其池皆以七寶莊嚴底布金沙。有四寶梯寶網羅覆。青黃赤白雜色蓮華遍布水上。時閻浮提王名曰健德。于此八萬四千大城皆置宮殿。一一宮殿皆有八萬四千婇女以爲眷屬。于諸城中有一大城。其城廣大四十由旬長八十由旬。是健德王止住其中。此城皆以殊勝七寶莊嚴如上。豐樂安隱人民充滿。此大城中有王宮宅。方十由旬妙七寶成。是宮宅中有諸殿堂種種樓館。中有大殿名曰法殿。端嚴殊妙如釋勝殿。此宮宅中有好園林名爲善法。是園林中有種種樹。華樹香樹諸音樂樹。及璎珞樹衣服飲食種種諸樹。其中亦有七寶諸樹莊嚴其園。是王宮宅。方整嚴事廣博高顯。有大高臺七寶嚴飾。七寶帏帳張設其中。舍利弗。是健德王第一夫人生一太子。昔曾供養無量諸佛。端正殊妙衆所愛敬。有大威相福德具足。王與大城令住其中。太子生日。此城中有四十億女一時俱生。王即告敕令給太子以爲眷屬。王及夫人集諸大臣。與子立字名曰妙德。太子生時諸天歡喜。鼓衆伎樂雨曼陀羅華。俱發聲言。妙德太子今出于世。今出于世故名妙德。是時太子漸以長大。與衆婇女眷屬圍繞入園遊觀。乘栴檀船五欲自娛。時于水中。見佛身相端正第一。淨踰火金明過日月。如真金聚如金山焰如嚴寶柱。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出百千萬億光明。處弟子衆圍繞說法。太子見已作如此念。是人端正儀相挺特。我今何爲不得是身。當發心時佛相不現。以不見故心生憂惱。便不複與婇女娛樂。不近女色。從船而下上七寶樓。結加趺坐心自念言。何時當得如佛身相。時諸婇女欲來娛樂。太子遙見心生厭離。閉門不前作如此念。是諸衆生貪欲熾盛多諸惱患。我願欲得此大智慧最勝之身。若我與此貪欲惱病衆生同者有何差別。我是行人彼非行者。是諸衆生嗔恚熾盛多諸惱患。我願欲得是大智慧最妙之身。我若與此嗔恚惱病衆生同者有何差別。我是行人彼非行者。當自調伏于衆生中不生嗔惱。是諸衆生愚癡充滿多諸惱患。我願欲得此大智慧最上妙身。我若與此愚癡惱病衆生同者有何差別。我是行人彼非行者。是諸衆生悭嫉所纏多諸惱患。我若同此悭嫉衆生有何差別。我當滅諸貪欲恚癡。于衆生中起大慈悲爲求正道。以是正道舍離一切貪欲嗔恚愚癡悭嫉諸不善心。既生如是厭離心故。便深樂法不貪嬉戲。獨坐思惟離諸愦鬧。時健德王及大夫人。俱聞太子不樂嬉戲厭離五欲。見諸婇女製不令入。便生念言。誰爲不可娆亂太子。令不複憙五欲娛樂厭見女色。我等便可自往問之。作是念已。王及夫人往太子所。說偈問言
汝法殿清淨 婇女亦充滿
諸樹莊嚴園 汝何故不樂
如是大城中 法殿甚高廣
遍見四天下 汝何故不樂
何人爲不可 娆亂汝心者
汝今愁獨處 如商人失寶
我爲汝父母 當具以實答
何人今可治 我得自在故
爾時太子。以偈答言
無人爲不可 如何當妄言
勿以惡加人 但當自治心
我遊戲水上 見佛身相好
如閻浮金聚 光明照十方
珠光及日月 火燈星宿光
佛光映不現 我見如是相
即時願欲得 如是智慧身
當度老病死 癡惱苦衆生
得身相智慧 勢力不思議
當廣利衆生 令得出生死
我息諸欲樂 婇女及眷屬
今出家行道 隨學當作佛
出家披法服 勤修習善法
父母可出家 俱共修是道
當修行正法 在五欲不安
愛欲害善法 欲縛最堅牢
余無能斷者 唯我獨遠離
行是遠離故 當得佛智慧
佛法中出家 若作障礙者
是人則無利 我哀彼故說
國財子何益 富貴皆無常
若今不放舍 不久亦分散
以因出家故 能生衆善法
往來生死中 世世受衆苦
如是展轉生 空無決定子
于法無正觀 但著假名字
莫以子起罪 共于法出家
我久離諸難 俱是無難時
得具足人身 久乃信善法
得值安王佛 今可共出家
妙德太子說是偈已。即便行詣安王佛所。頭面禮足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我生魔網中 增長諸邪行
今欲壞裂之 願佛聽出家
我父縛堅固 自亦處畏縛
斯無堅實樂 但是衆苦本
今欲解衆縛 壞裂衆魔網
于佛法出家 成佛兩足尊
我深畏諸欲 受欲終無安
欲爲癡畏法 當舍行佛道
舍利弗。時安王佛。即聽妙德出家受戒。有諸人衆八萬四千並余眷屬及婇女等皆隨出家。複有百億諸善知識亦隨出家。王聞太子出家學道。即嚴四兵從諸大臣。詣安王佛頭面禮足。于一面立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出家無惱熱 寂滅安不動
是衆樂之本 願依佛出家
舍國財妻子 及所珍眷屬
受諸欲無厭 是法常弊穢
若受妙五欲 凡小智所行
修佛所贊法 滅一…
《佛說華手經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