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寶雨經》七 ▪第2页
唐天竺叁藏達摩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十者于說法師作善知識想。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得不退菩提心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宿住隨念智。何等爲十。一者承事諸佛。二者攝受正法。叁者持戒清淨。四者無有惡作。五者得無障礙。六者歡喜無量。七者得多修行。八者得叁摩呬多。九者得化生。十者得識無愚癡。善男子。菩薩承事無量諸佛故得尊重正法。于諸正法受持讀誦爲他廣說。不顧身命勤修正法故得屍羅。所謂身語意戒皆得清淨。由戒清淨故得無惡作。無惡作故得無障礙。由無障礙故得歡喜無量。歡喜無量故得多修行。多修行故得叁摩地。得叁摩地故能趣清淨。趣清淨故恒得化生。得化生故識無愚癡。識無愚癡故得憶念生智。由是能隨憶念多生。一生二生乃至無量百千生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宿住隨念智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不離善知識。何等爲十。一者見佛聞佛念佛。二者聽聞正法。叁者承事衆僧。四者不離諸佛菩薩問訊起居。五者常近多聞說法之師。六者常得聽聞諸波羅蜜。七者恒聞菩提分法。八者恒聞叁解脫門。九者恒聞四梵行。十者恒聞一切智性。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親近善知識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遠離惡知識。何等爲十。一者遠離毀禁補特伽羅。二者遠離破見補特伽羅。叁者遠離壞威儀補特伽羅。四者遠離邪命補特伽羅。五者遠離習近愦鬧補特伽羅。六者遠離懈怠補特伽羅。七者遠離耽著生死補特伽羅。八者遠離違背正覺補特伽羅。九者遠離愛著家業補特伽羅。十者遠離一切煩惱。善男子。菩薩雖複遠離如是諸惡知識。然于彼處不起損害輕賤之心。菩薩應發如是之心。由佛說言。若與雜亂衆生而相染習。便即爲彼之所破壞。是故我應遠離如是諸雜亂處。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遠離惡知識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法性身。何等爲十。一者得平等身。二者得清淨身。叁者得無盡身。四者得積集身。五者得法身。六者得甚深難測不可計度身。七者得不可思議身。八者得寂靜身。九者得等虛空身。十者得智身。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如來法性身。止蓋菩薩言。世尊。諸菩薩等于何位中。得證如來法性之身。佛言。善男子。初地菩薩得平等身。何以故。以永離一切不平等故悟入一切菩薩平等法性故。二地菩薩得清淨身。以屍羅清淨故。叁地菩薩得無盡身。以永離一切嗔害故。四地菩薩得善積集身。以積集佛法故。五地菩薩證得法身。以能通達一切法故。六地菩薩得不可計度甚深難測身。以積集不可計度甚深難測法故。七地菩薩得不可思議身。以積集不思議佛法。及能積集方便善巧故。八地菩薩得寂靜身。以遠離一切戲論及煩惱故。九地菩薩得等虛空身。以無邊身充滿故。十地菩薩證得智身。以積集一切智故。止蓋菩薩言。世尊。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有何差別。佛言。善男子。二種法身性無差別。功德威力而有差別。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性無差別而有差別。佛言。善男子。佛與菩薩法性無差別。何以故。此二種身同一性故。但功德威力有差別耳。止蓋菩薩白佛言。世尊。佛與菩薩功德威力雲何應知有其差別。佛言。善男子。我今爲汝廣說譬喻以明斯義。善男子。如末尼珠有瑩拭者有未瑩者。雖同是寶。而已瑩者光明具足人所愛樂。未已瑩者所有光明猶不具足。善男子。如來珠寶與菩薩珠寶。體性雖同然亦有異。何以故。如來珠寶已清淨故。離一切垢故。菩薩身中法性珠寶。未能普照一切世界。何以故。以有余故。猶有垢故。如末尼珠未已瑩者。是故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如是差別。善男子。如白分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光明照耀漸漸圓滿。雖同是月光明不等。而菩薩法身如來法身雖同一性相。然功德威力如是差別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金剛堅固之身。何等爲十。一者貪嗔癡等不能沮壞。二者忿恚結妒我慢貢高顛倒之見不能沮壞。叁者世間八法不能沮壞。四者惡趣苦惱不能沮壞。五者一切諸苦不能沮壞。六者生老病死不能沮壞。七者外道諸論不能沮壞。八者魔及魔衆不能沮壞。九者聲聞辟支佛不能沮壞。十者諸欲境界不能沮壞。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金剛堅固之身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爲大商主。何等爲十。一者得平等意樂。二者應受供養。叁者能作出離。四者能爲所依。五者能作饒益。六者善能積集道路資糧。七者得好財寶。八者心無止足。九者常爲導師。十者善巧隨順往一切智城。善男子。雲何菩薩得平等意樂。乃至雲何得善巧隨順往一切智性大城。善男子。譬如商主得諸國王及國王子等之所愛樂。菩薩亦爾。爲法商主得諸如來及聲聞等之所愛樂。善男子。譬如商主應得聚落婆羅門及刹帝利等之所供養。菩薩亦爾。爲法商主應得有學無學及余天龍等之所供養。善男子。譬如商主經于曠野饑馑之處。導引衆商令得安樂無有疲厭。菩薩亦爾。爲法商主經于生死曠野之中。能令衆生免離逼迫皆獲安樂。善男子。譬如商主能與一切貧苦衆生作大依止。令得出離曠野饑馑。菩薩亦爾。爲法商主能與外道遮落迦波離婆羅社迦。令得出離生死全其軀命。善男子。譬如商主能得饒益王臣及諸人民。菩薩亦爾。爲法商主能得饒益愛著生死諸衆生等。善男子。譬如商主將多商人往于諸方。經過曠野饑馑之處。善能積集衆多資糧。越于險難得至大城而獲安樂。菩薩亦爾。爲法商主善能積集福智資糧。導引衆生超過生死曠野之中。得至諸佛一切智城。善男子。譬如商主養育衆人。欲往他方積集珍寶。所謂金銀末尼真珠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寶。菩薩亦爾。爲法商主養育衆生。欲往一切智慧大城。善能積集佛法珍寶。善男子。譬如商主悕求一切財物終無厭足。菩薩亦爾。爲法商主悕求一切正法財寶無有厭足。善男子。譬如商主于衆商中而爲上首。積集資財能爲主故。最尊勝故。能令衆商信受語故。菩薩亦爾。爲法商主于一切衆生中最尊勝故。能爲主故。積集功德言不虛妄故。善男子。譬如商主能以善巧超過險路至彼大城。菩薩亦爾。將諸衆生超過生死到智慧城。善男子。是名菩薩得等意樂乃至善巧到一切種智慧大城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能于道善巧。何等爲十。一者能知平等道。二者能知不平等道。叁者能知安隱道。四者能知善巧道。五者能知有水草道。六者能知諸方道。七者能知相道。八者能知正道。九者能知邪道。十者能知出離道。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能于道善巧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得不顛倒道。何等爲十。一者若諸有情應以大乘而調伏者。爲說菩薩道而調伏之不爲說聲聞道。二者若諸有情應以聲聞乘而調伏者。爲說聲聞道而調伏之不爲說菩薩道。叁者若諸有情應以一切智而調伏者。爲說一切智道而調伏之不爲說緣覺道。四者若諸有情應以緣覺乘而調伏者。爲說緣覺道不爲說一切智道。五者若諸有情執著我法。爲說無我及以空法。不說我與有情命者養育者補特伽羅。六者若諸有情執著二邊爲說離二邊道。不說依止二邊。七者若諸有情心散亂者。爲說奢摩他毗缽舍那。不說散亂道。八者若諸有情著戲論者爲說真如。不說愚夫耽著戲論。九者若諸有情耽著生死。爲說涅槃不說生死。十者若諸有情著于邪道。爲說無結無棘刺道。不說普遍煩惱棘刺道。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即能成就不顛倒道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能善行于叁摩呬多心。何等爲十。一者善行身念處。二者善行受念處。叁者善行心念處。四者善行法念處。五者善行境界念處。六者善行阿蘭若念處。七者善行村邑國土王都聚落念處。八者善行利養尊重名聞念處。九者善行如來施設學處念處。十者善行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雲何菩薩行身念處。善男子。菩薩以正般若簡擇諸法。與身俱者能舍惡法。觀察是身從頭至足無我我所。性不久停終當壞滅。筋脈纏縛臭穢不淨。菩薩如是觀察之時。而不于中樂欲貪著。以是義故。身中所有諸可惡法。唯除菩薩自在能舍。非諸有情。是名善行于身念處。雲何菩薩行受念處。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所有諸受悉皆是苦。愚夫顛倒爲之爲樂。一切智者知樂即苦。是故勇猛修行斷苦。令他有情亦如是學。菩薩摩诃薩觀察受時。終不染著亦不嗔恚。是名菩薩善行受念處。雲何行心念處。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心實無常執著爲常。實是其苦執著爲樂。本無有我執著爲我。本來不淨執著爲淨。其心輕動無時暫停。以不停故。于諸雜染能爲根本。壞滅善道開惡趣門生長叁毒。與隨煩惱等作其因緣。爲主爲導。又能積集淨不淨業。迅速流轉如旋火輪。亦如奔馬。如火焚燒。如水增長。遍知諸境如世彩畫。菩薩如是觀察心時。便得自在。得自在已于諸法中亦無挂礙。是名菩薩善行心念處。雲何菩薩行法念處。善男子。菩薩如實了知諸不善法貪嗔癡等。及依止此所起余法。及能修習煩惱對治。令諸惡法皆悉永斷。既能了知一切善法。于中安住要期發願。複能安立一切有情。如是修學。是名菩薩善行法念處。雲何菩薩行境界念處。善男子。菩薩于可意不可意色聲香味觸法中無染無著。亦不發起嗔恚之心。菩薩作是思惟。我不應于都無法中而生貪染。我若生染即是愚夫及愚癡性。爲不了性。爲不善性。如世尊言。若爲貪愛所染即便頑鈍。不能了知善不善法。由此因緣墮于惡趣。菩薩作是思惟。我不應于空法中發起嗔恚。我若起嗔。即不能忍是嗔恚纏。爲諸聖人之所诃責。及梵行者之所譏嫌。菩薩觀察境界之時。不爲境縛亦無執著。複教化人如是修學。是名菩薩善行境界念處◎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佛說寶雨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