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念處經》

「經集部」經文721卷17頁碼:P0001
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譯

  《正法念處經》四十一 ▪第3页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能知法網  種種法網知

  不喜樂生死  彼則生天上

  若覺知諸法  無量種種生

  雖見不喜樂  彼則生天上

  心念念如幻  如乾闼婆城

  若調伏此心  彼則生天上

  若谛知一相  或善知二相

  心于欲厭離  彼則生天上

  于他妻如母  于一切如父

  若如是平等  彼則生天上

  若恒離兩舌  常樂和合他

  心不悭而直  彼則生天上

  于他一切物  皆如土塊等

  自生知足樂  彼則生天上

  若于夜于晝  常能離懈怠

  勤行精進者  彼則生天上

  若離慢貪嗔  複離于懈怠

  如是舍離者  彼則生天上

  恒不樂五塵  五塵不破戒

  常護戒智者  彼則生天上

  若能知四取  四谛亦如是

  智者如是知  彼則生天上

  若知苦苦報  亦複知苦沒

  如是谛見者  彼則生天上

  若得衰惱己  而不舍于法

  是攝受法者  彼則生天上

  若著壞色衣  及著糞掃衣

  善心不行惡  彼則生天上

  若一切時禅  常有出世心

  恒樂空閑處  彼則生天上

  若美若不美  隨他之所得

  心不喜不嗔  彼則生天上

  若著粗鄙色  塵土糞掃衣

  如是衣知足  彼則生天上

  若床若地樓  或複在余處

  不生苦樂心  彼則生天上

  于眼所見色  青黃赤白等

  若如實谛見  彼則生天上

  若聞愛不愛  二種聲不樂

  心正不動亂  彼則生天上

  調伏于六根  而不樂境界

  攝心不動亂  彼則生天上

  如是大饒益  恒常受快樂

  若一切皆作  彼則生天上

  如一切業行  是則爲最勝

  行無垢法者  彼則生天上

  若知于業報  而能作業報

  于苦常怖畏  彼則生天上

  彼天如是颔下咽中。見諸相已。極大怖畏。已說此偈。于河岸邊。共諸天衆。本性放逸。以本業故。于咽中現。若至余處。則不複見。若有因緣。則便見之。若無因緣。雖有不見。何以故。以一切法因緣生故

  又複彼天本性放逸。性放逸行。離久欲山。複向余山。山名寶圍。歡喜心故。種種莊嚴。現在生欲。能牽其心。不計未來所有諸畏。以根搖動不寂靜故。于彼天中。受第一樂。歌舞喜笑。種種遊戲。于河岸邊。種種樹枝。諸花具足。彼處多有常歡喜鳥

  複有寶山勝寶圍山。無量百千分分之處。皆悉具有。雜寶間錯。而彼諸天悕望樂故。欲往見之。時彼天衆。遙見彼山。光炎圍繞。如穿虛空。光炎上出。天不曾見。忽爾見之。彼山光明。青黃赤紫。普萬由旬

  又複如是。雜寶光明。出勝其余。無量寶山。所有光明。如須彌山。所有光明。能壞一切其余諸山所有光明。此寶圍山所有光明。能壞其余寶山光明。亦複如是。彼寶圍山。眼若看者。能令眼樂

  又複第二能與耳樂。所謂種種河池之聲。有孔雀等七寶翅鳥種種音聲。有如是等無量種鳥種種音聲。彼有寶樹。樹有鈴網。風吹出聲。其聲美妙。不可譬喻。寶圍大山。以如是聲。能令耳樂

  彼寶圍山。又複能與第叁根樂。而彼天衆。猶未至山。謂彼山中。從無量華。出無量香。令天鼻樂。彼寶圍山。如是能令第叁根樂

  彼寶圍山。又複能與第四根樂。所謂能令舌根得樂。色香味酒。能令豐足。種種美果。皆令飽滿

  彼寶圍山。又複能令天身皆得無縷衣觸。無量衣服。皆甚柔軟。複有冷風。隨念樂觸以吹其身

  彼大寶山。如是能與天之快樂。彼天五根。如是受樂。如五根樂。意亦如是。得第一樂。此寶圍山。于一切根。皆令得樂。如是饒益一切天衆

  爾時彼天既到如是寶圍山已。彼寶圍山。光炎圍繞。出無量種炎光明圍。多有無量百千蓮花流水河地。以爲莊嚴。金毗琉璃青色妙寶。白銀寶等種種雜雜。百千莊嚴。彼天既見如是山已。本性自樂。見彼山故。百倍受樂。共諸天女。疊互各各更相受樂。生歡喜心。勝勝悕望。意甚欲見彼寶圍山窟窟谷谷。處處皆有蓮花池林。從一山峰至一山峰。從河至河。須陀之處。從一寶林至一寶林。處處遍見。種種鳥衆。複聞其聲。五樂之音。遊戲受樂。彼天眼耳鼻舌身等。五種境界。一切可愛。彼根聲觸味色香等。各各勝妙。如是諸根。于境界中一一受樂。如是境界愛放逸故。現在世中。若苦若樂。過去世時。若苦若樂。皆悉忘失。如前業果種種字畫。于其咽中先所見者。一切皆忘。如是遊戲種種受樂。是故皆忘本所作業。彼天勝妙寶圍山峰。名淨無垢。如是無垢清淨之處。見行殿塵。天在殿行。殿所行處。有妙寶塵。彼清淨處。尚見殿塵。何況其余。天身等物種種莊嚴。可愛身色。業盡所作。有異異種。若此天衆。命盡故退。何業所作。以善業力。咽中字畫如是皆見。彼初見已。不生厭離。何以故。以愚癡故。初得欲味即便樂著不生厭心。彼愚鈍天。若爲他示。或自覺知。見彼欲過。即便覺知。事至怖畏。彼天如是。貪著欲味。見其過患。則于後時。悔火所燒。雲何我本不舍此欲。如毒刀火。此欲乃是地獄餓鬼畜生之因。我今以此欲因緣故。必墮地獄餓鬼畜生惡趣之中。如是後時。悔火所燒若修心者。則于欲味。不生味樂。見欲過患。則于彼欲不味不著。知欲過故。以有智慧見彼過故。後則不悔。若不悕樂彼欲境界。失不憂者。本修心故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正法念處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9】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