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四十六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二十五(夜摩天之十一)
又彼比丘。複念天中可愛境界。根和合生。分別風吹。數數增長。愛火所燒。諸世間人貪彼處樂。起如是心。天中甚樂。如是比丘。系念思惟。彼天失壞。比丘于彼可愛境界。不生貪樂。離熱惱意。如是比丘。第一善意。見六欲天。皆悉失壞。彼四天處。有十二種失壞之事。一謂力劣。二謂常與阿修羅鬥。彼阿修羅。忽然闇至入其軍中。叁謂鬥時。爲阿修羅打彼天身所著铠鉀。四謂鬥時。撥其頭上所著兜鉾。令墮海中。五謂壞已。則生羞慚。六謂鬥時。見羅睺羅。則生驚怖。七謂退時。彼天女衆舍之而去。向余天子。八謂食時。以自業故。見食劣者則生羞慚。九謂軍衆量色形相莊嚴具等。自業相似。于他劣者。則生羞慚。十謂彼天遊戲之時。于彼天中所生之鳥。見彼劣者。亦生輕賤。十一劣天向遊戲處。步行而往。十二劣天所受欲觸。自業相似。他莊嚴具則爲勝妙。見他勝故。則生慚恥。四天王處有如是等十二失壞。如是比丘。善修心者。不貪天樂。以無垢意觀察彼天既觀察已。心生厭離。毀呰天欲。若其有人悕求天故。而行梵行。如是梵行。非梵行因。如是等人。爲彼比丘之所輕賤。何以故。無自在故。又彼比丘觀察叁十叁天失壞。彼見叁十叁天之中八種失壞。何等爲八。一者鉀劣。共阿修羅鬥戰之時。雨墮不淨。二者鬥時見彼敵主勇阿修羅。其心退弱。叁者食時。劣者羞慚。四者劣天不爲天王帝釋所識。五者劣天色力形相一切下劣。六者劣天聲觸色味香等皆劣。不與他齊。七者劣天退天之時。天女舍離。八者劣天若升遊戲殿堂之時。神通則劣。不能速進。此是八種叁十叁天失壞之事。夜摩天中。有六失壞。何等爲六。一者食時劣者羞慚。二者劣天所有教敕天女不受。叁者劣天少福業故。彼天女衆雖供養之。不如供養多福德者。四者劣天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說法之時。心不愛樂。此是彼中最大失壞。五者劣天本業少故。光明則變。若天前世。行善業多。彼天則坐大青寶座。坐已複起。下劣業天。在彼處坐。座變爲銀。業種種故。如是失壞。六者量短。如是六種。是夜摩天失壞之事
兜率陀天有四失壞。何等爲四。一者劣天兜率陀中聞法之時心不喜樂。不樂鵝王說法之聲。是名失壞。兜率陀中。鵝王常在無漏樂地。彼鵝王者則是菩薩以隨意生。故作鵝王如意之色。鵝身七寶。光明遍滿。不可喻色。身光周遍五千由旬有種種色。兜率陀天光明。不如鵝王悉勝。令彼諸天心生希有。彼鵝王菩薩令彼得生希有心已。即爲彼天說法偈言
福德業既盡 命則速減損
勤精進攝法 兜率常應爾
若舍離于法 放逸所壞天
不集福德業 後時則生悔
乃至老未來 亦未有病死
皆應作福德 莫後時生悔
若不攝福德 爲放逸壞者
以放逸壞故 在地獄受苦
既得根具足 而非法行者
何用命與財 親舊兄弟等
常數作福德 心意攝受法
或複止惡業 或時近善人
以智慧利刀 割去惡枝葉
破壞過惡聚 斷除過相續
重智戒福德 心不悕望物
常近善男子 示真實道者
若持戒生天 爲欲所迷惑
不修福業者 常在有中行
若常樂于智 持戒寶莊嚴
若畏欲蛇者 則是天中天
若常行法者 彼則天應禮
若顛倒行者 則入于惡道
此岸彼岸遠 既得法橋已
若不速度者 于有不得脫
智慧火能燒 無量煩惱薪
何義煩惱縛 著彼愛境界
厚重染欲垢 障礙于智眼
佛語如良藥 能除彼障礙
正法之大將 能破欲賊軍
口說善法語 汝應勤聽受
有四種顛倒 常能爲诳惑
世間有八法 能令一切失
大力愛河中 百疑不可度
若上智筏者 度已到寂靜
若天近于欲 欲能令心癡
常在于五處 未有解脫期
欲難得易壞 如電何用爲
欲生苦如刀 金波迦火毒
如是如是近 亦如是增長
欲者不可足 猶如火燒薪
癡天悕欲樂 不知畏過燒
若離不善欲 後時得大樂
癡者染欲已 爲欲堅系縛
欲如電不異 然後異處去
若習近于欲 欲則上上勝
彼爲欲火燒 燒已到燒處
若天近于欲 此心爲大癡
不悕無體法 樂中之大樂
欲者無涅槃 無樂無解脫
是故莫近欲 近欲甚爲惡
若近欲境界 根則不知足
不知足無樂 寂靜不可得
應畏有爲處 生死之大海
以大惡欲愛 常與衆生故
如此山峰上 種種可愛樹
依之而修禅 思惟欲生滅
四種谛寂靜 智者善修行
怖畏生老死 脫到善彼岸
愚意不思惟 樂欲故有縛
欲樂既盡已 生老死必脫
若念此大苦 于有海不倦
癡故欲箭射 墮地獄惡處
癡樂欲樂故 畢竟舍安樂
于惡不知畏 死時到如火
乃至死到時 能破壞一切
此能破壞故 破壞命種子
皆利益安隱 丈夫應精勤
得樂離憂悲 恒常作善業
若除于欲藏 離熱得清涼
如是智不癡 則不悕望欲
如是鵝王。調伏天故。說如是偈。若天放逸行放逸者。離聞不念。心不思惟。若天樂聞彼鵝所說調伏偈句。向無漏地速疾而行。欲聞正法。聞正法已。生敬重心。如是天衆。得聞正法。心敬重已。速速疾走。複向行堂。彼行堂中。所有諸天。以聞正法。心敬重故。光明增長。百倍千倍。余放逸天光明則劣。如是天中。得現世果樂天欲者。彼天少色。形服莊嚴一切皆劣。此如是等。兜率陀天。最初失壞
又兜率天。第二失壞。衆集聽法。無量百千億數衆會。五百菩薩。所住地處。兜率天王。名曰寂靜。爲衆說法。所謂無明因緣行等。彼諸天衆聽正法時。一心專意。谛聽谛聞。如是聞故。威德莊嚴。皆悉勝上。有百千倍。轉更增長。若天動心。心則如電。亦如大風吹大海水。種種波動。以愛因緣。如是動心。愛樂境界。彼天威德。形服莊嚴。如本不異。不更增長。見他勝故。內心慚恥。此則名爲兜率陀天第二失壞。又兜率天第叁失壞。若天聞法。心生敬重如說而知。如法相知。如是知已。心念正住。彼天威德。形服莊嚴。皆悉勝上有百千倍。轉更增長。若彼諸天。不念法者。彼天威德形服莊嚴。則不增長。此則名爲兜率陀天第叁失壞。又兜率天第四失壞。若彼諸天聞正法時。心生敬重。專心憶念。如法攝取。專心受持。如是修行。久思惟已。然後修行。彼天如是敬法重法。勝因緣故。聞法力故。威德光明。形服莊嚴。轉更勝上有百千倍。轉勝增長。若天聞已。不能修行。彼天見他威德光明形服莊嚴勝增長己。自見己身威德光明形服莊嚴則不增長。彼天見他威德光明形服莊嚴轉勝增長。則生慚恥。此則名爲兜率陀天第四失壞
又彼比丘如是觀察兜率陀天四種失壞。見失壞已。觀化樂天複見失壞。彼見如是天勝妙樂。猶故而有四種失壞。何等爲四。所謂一者善業盡故。腳則有影。普余身分。皆有光明。腳上則無。是故彼天。腳則有影。自余諸天。所有光明。如山圍繞。彼少光明劣天見已。則避而去光明勝者。見之則笑。作如是言。此天鄙劣。善業盡故。彼腳影天。聞已羞慚。心生愁惱。如是心言。我業盡故。今則如是。一切具足。終必失壞。如人世間。以有日故。終必有夜。如是此中一切具足終必失壞。若人有命終必有死。如是具足終必失壞。如是世間。無有具足而不失壞。此失壞者。是化樂天最初失壞。又化樂天第二失壞。如閻浮提人中所有劫貝等綿。甚爲柔軟。足踏則下。舉則還起。化樂天中地處柔軟。亦複如是。若天受報。善業盡時。地不柔軟。腳踏不下。舉腳不起。余天見之。知其業盡。有天見之。語余天言。彼天業盡。退時將到。此化樂天第二失壞
又化樂天第叁失壞。彼化樂天遊戲之時。若至樹下遊戲受樂。樹則雨花在彼天上。此花遍在遊戲處地。若天善業欲盡之時。樹花不墮。不散地處。余天見其樹花不墮不散地處。則便說言。此天業盡退時將至。彼天聞已羞慚愁惱。如是心言。我今欲退。如是失壞。此化樂天第叁失壞
又化樂天第四失壞。彼化樂天必定失壞。天中具足。必定失壞。彼化樂天。何者第四具足失壞。謂一一天。住寶地處。如是寶地。清淨無垢。如鏡不異。一天之身。無量處現。見種種影。種種形服。種種莊嚴。如人界中日輪是一。于無量處蓮花水池。無量百千種種處現。如是天身。無量百千寶地之中處處皆現。如身而見。若其有天善業盡者。彼天之身。一寶地中影現而已。非處處現。如是失壞。如是見已。余智慧天既如是見即便說言。如是天者。善業盡故將欲退壞。此化樂天第四失壞。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世間樂具足 不覺知失壞
具足必有失 如日出有夜
如是具足樂 如是必失壞
于欲不知足 是故愛少時
若心愛具足 或悕望常樂
彼若舍離愛 如是常得樂
天欲樂未足 以入地獄中
一切皆由愛 是如來所說
若人入地獄 百到若千到
亦以愛網诳 故得如是惡
彼化樂天。有如是等四種破壞
又彼比丘。複觀他化自在天中四種失壞。若彼諸天善業將盡。臨欲退時則有失壞。彼處天中。多有種種妙鬘莊嚴。天花不蔫。處處覆地。第一善香不可譬喻。彼鬘莊嚴。有種種色勝妙光明。若寶光明。于十六分不及其一。彼鬘多有七寶翅蜂。常一切時出天歌聲。如是他化自在天中。天業若盡欲失壞時。彼寶翅蜂。出不美聲。舍如是天種種花香。到余處去。余智慧天。以知彼天臨欲退故。向之說言。汝于今者。以放逸故。退時欲到。而不覺知。彼業盡天如是聞已。複見彼蜂舍至余處。彼天自知有如是心。我福業盡。如是天子。心生愁苦。不可譬喻。以見自樂將欲盡故。如是心熱。與地獄火等無有異。唯除地獄。更無此火。此是他化自在天中最初失壞
又複他化自在天中第二失壞。彼天之身。第一滑觸。周匝光明。形人中日。如螢火蟲。彼天之身。所著璎珞。及余種種莊嚴具等。所有光明。寶壁山峰。皆在中現。如于鏡中現見不異。若彼天子欲到退時。彼天身上所著璎珞莊嚴具等。山峰若壁。于中不現。余黠…
《正法念處經四十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