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五十叁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叁十二(夜摩天之十八)
又複彼鳥。種種形相。見者愛樂。種種憶念。種種受樂。所謂樂者。有銜蓮花。耳聽歌音周回而行。雄雌相隨而遊戲者。有鳥群住。縱身低縮。聽彼樹枝屋舍中聲。一心聽者。有以嘴銜勝光明寶。在于處處。遍遊行者。有七寶身。從于山中聞歌音故。揚翅飛來。爲聽歌音。向華枝舍。普遍虛空。皆悉嚴好。心歡喜者。複有余鳥。在余林中。種種妙寶莊嚴兩翅。以嘴折取種種敷華。銜來向彼華枝屋者。複于余鳥。聞歌音已。共銜寶鬘。有種種色勝妙光明。如是來向華枝屋舍。普遍虛空。皆悉嚴妙。如是來者
如是彼林。內外鳥獸。有種種色。種種形相。種種具足。皆可愛樂。彼林殊妙嚴好。如是彼諸天衆。在彼林中種種受樂
爾時彼天五樂音聲在彼林中久時遊戲。愛火所燒。猶不厭足。複向余林。彼林名爲鳥音聲樂。無量天女。以自圍繞。如是歌舞。喜笑遊戲。在虛空中。手彈箜篌。如是飛行。有在鵝背如是去者。複有余天乘孔雀者。有在空中。坐蓮華臺如是去者。複有余天乘七寶鳥在虛空中。如是去者。一切皆向鳥聲樂林。彼如是行。在路未至。種種勝樂。皆悉具足。欲至彼林。名實語鳥。爲說偈言
乘中業乘勝 余乘則不然
人以業乘故 能遍行叁界
何誰于何處 何業雲何作
彼則于彼處 如作受苦樂
業種種雜雜 心因緣所作
無物叵得者 久時必皆得
種種異異樂 由業因緣起
以業因盡故 種種樂亦無
諸有不亡失 先所作善業
若欲常得樂 皆應作余業
若心常懈怠 放逸毒所悶
放逸天不覺 未來苦惱處
一切樂離別 到大苦惱處
以能破陰界 是故名爲死
彼速疾欲來 能令命盡滅
天境界所迷 是故不覺知
彼實語鳥。以善心故憐愍天衆。如是偈說真實之法。利益彼天而天不取。愛覆心故轉複歡喜。而更前入鳥聲樂林。一切天衆心皆樂見鳥音聲林。如是林者名既如是。複有如是鳥音聲樂。彼林中樹。一切是寶。所謂金銀毗琉璃樹。有白銀樹。有頗梨樹。有青寶樹。是平澤中。蓮華之林。彼諸蓮華。猶如燈樹。一切種種甚可愛樂。有種種鳥。有無量色。無量形相。寶間雜翅。不可具說。何以故。以心善業無量種故。鳥之形相如是種雜。以心雜故。雜作善業。善業雜故。得如是果。不可具說。以心微細速流轉故。以是因緣不可具說。一切天法皆不可說。天業果報今說少分。有好妙欲境界放逸。園林流水。蓮華河池種種山峰。蓮花之林鳥及寶等。天女可愛。以業果故。天世界中如是化現。彼此因緣。說天可愛。如彼善業。所作果報。不失不滅。若不作者。果不可得。複以此因如是說樂。又複彼天如是種種鬘莊嚴身。以香塗身自身光明。而受快樂。勝歡喜心。如是觀察鳥聲樂林。如是觀見七寶諸樹。光明如炎有種種鳥圍繞彼林。彼鳥詠歌。若天聞之昔未曾聞如是音聲。既得聞已心喜受樂。彼一切天聞已皆樂。彼如是鳥。有住樹中而詠歌者。有鳥在于蓮花林中而詠歌者。有在花中而詠歌者。有鳥在于蓮華池中而詠歌者。彼天聞已心生喜樂。若天天女疊共和合。種種歌音。一切皆止。聽鳥歌聲。心生愛樂。如是彼鳥詠歌音聲。普遍山峰。諸山峰中一切諸獸。自體本性憙樂歌音。聞彼歌已。或百或千皆悉前近。既前近已耳明不動。聽其歌音。有在樹底住聽歌者。有對天草無心欲食聽歌音者。于彼林中。鳥歌音聲如是可愛。鳥聲樂林可愛如是。又彼林中香甚可愛種種華香。有種種色。隨念皆有。香色聲等。隨念皆得。箜篌齊鼓筝笛歌等。種種美音。是天音聲。彼鳥之音勝彼天聲一根境界。如是勝故。彼林可愛
又彼林中。複有一根境界可愛。所謂天味。隨意所念。得勝果味。或天酒味。天藥草味。如是彼林。隨念得味。如是林中。諸味具足
又彼林中複有勝法。所謂有山。遊戲彼山。枝網普覆。種種重樓。皆是枝網。行而不亂。有無量種七寶雜壁。有無量種彩畫皆遍。多有種種莊嚴天女。在重樓上。彼林如是種種莊嚴。又彼園林複有莊嚴彼林功德。具足已說。今複說山莊嚴可愛具足之相。謂毗琉璃莊嚴其山。山有七種功德具足。何等爲七。所謂色聲觸味香等。隨念皆得。有隨念樹。七種具足。彼處諸天見彼功德癡惑迷亂。不見不聞彼鳥說法。彼說法鳥。猶如父母所說之法。皆悉決定。天著境界不聞不覺。境界迷故。不受鳥語。行愛曠野。複向大林爲叁種火之所燒然。五怨所使喜愛所诳。迷于實道。唯有苦樂。苦相似樂。以著如是虛妄樂故。不覺不知。利益說法。不受不取。而聽其余叁處行鳥詠歌之聲。謂水行鳥。天可愛色。可愛形相。七寶之身。種種間雜。鵝鴨鴛鴦。如是等鳥。種種音聲。並水音聲。彼天樂聞美妙聲歌一切時樂。放逸而行。一切諸天。愛彼音聲。如是彼天。更聞余鳥種種音聲。不聞法音。所謂林行種種諸鳥。孔雀白鴿莊嚴樹鳥。山谷岩窟所住之鳥。出美妙聲。一切鳥聲。皆與相似妙聲之鳥。七寶身鳥。以莊嚴山。兩兩並飛。在虛空中。同共出聲。觀彼諸鳥。如是莊嚴。彼鳥光明。見者常樂。生愛著心。如是勝勝衆鳥音聲。彼天樂聞有語聲者。有歌聲者。有響聲者。如是無量種種分別跋求之聲。種種異聞天有欲心。爲天女衆之所圍繞。聽彼音聲
于長久時。聞聲受樂。更有勝愛覆蔽其心。複飲天酒。第一味香。皆悉具足。如天所應。從岩窟中如是流出。多有妙蜂。皆集酒上。彼諸天等。疊互一心。同飲天酒。不相妨礙。複有余天向蓮華林。蓮華葉中。多有天酒。第一天味。香觸具足。隨念美味。諸天天女。恣意共飲。歌舞戲笑。疊互一心。共同欲意。彼諸天等。于勝林中遊戲受樂。于境界中心不厭足。而複更向毗琉璃寶莊嚴之山。彼山多有鵝鴨鴛鴦。普皆青影。覆萬由旬。皆是青影。其山舉高叁百由旬。多有園林。饒蓮華池。流水盈滿。有第一鳥。見者皆愛。于彼山中。有好平地。有好山谷。有好岩穴。河泉源窟。多有行林。蓮華水池。具足諸華。有叁種鵝。在岸出聲。所謂有鵝頗梨寶色。七寶間錯。或自體白。如是鵝者。山中甚饒。莊嚴彼山。毗琉璃山普有流水。水色清淨。猶如寶珠。彼山多有種種香華。多有無量百千諸鳥。種種雜鳥。以此諸鳥嚴蓮華池。彼種種物勝勝希有。上上希有。可愛妙色。莊嚴彼山。聲觸香等。無量種物。以莊嚴山。六根受樂。普山莊嚴
彼諸天衆爲欲受樂。往到彼山。普遍處處歌舞遊戲。以蓮華鬘璎珞其身。一切時樂。心常歡喜。心常愛樂。五境界怨。如五火燒。愛縛其咽。向彼山頂爲受樂故。希望欲見種種憶念。種種分別。漸漸欲到。漸近彼山。見有山窟。是毗琉璃。彼山窟者青色光明。可有一萬以爲莊嚴。普第一樂勝妙光明。若住山天入彼窟中。種種遊戲。若彼諸天入窟中者。彼如是窟。如是如是。轉轉寬博。如彼天心。如是如是。種種憶念。如是如是。皆于窟中具足而得。彼窟名爲如念得窟。住彼窟天。共天女衆。恒常受樂不知厭足。彼諸天女種種莊嚴。以善業故。見彼天女心極愛樂。形服莊嚴。姿媚殊絕。歌舞喜笑。受天之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利益天故。佛所說偈書在彼山寶窟門上。偈如是言
死王吞衆生 衰老飲少年
病至滅強健 世間無知者
有無量種生 有無量種退
如生老亦然 世間無知者
無有一念間 無一時一日
死無時處住 世間無知者
已數數受生 亦曾數數退
癡天迷境界 世間無知者
此有輪如籠 貪著于愛欲
愛繩縛將去 世間無知者
愛過旋波中 多有分別鳥
此愛河寬廣 世間無知者
彼寶窟門。爲利益天。書佛偈頌。其法如是。有天見之。則便尋讀。讀彼偈已。憶自本生。于少時間不放逸行。以善業故。于須臾間。正心思惟。增長未來無量百千多生之樂。增長淨分。減損染分。彼天如是少時正念。能滅無量百千生數。若有見彼寶窟門上所書偈者。則生厭離。不放逸行。若天入窟不讀偈者。則爲唐入
若見不見一切入者。皆放逸行。在內一處。見寶珠聚。謂金剛聚。青寶珠聚。摩伽羅多寶珠之聚。大青寶聚。而彼寶窟。體性自明。以寶珠故。光明更勝。第叁複以天入中故。天身光明令彼寶窟光明轉勝。如是彼窟甚爲可愛。彼寶窟中天天女衆。五欲功德。受諸欲樂。安隱離惱。離于熱惱。遠離憂悲。自善業故。受無量種天勝妙樂。彼天既見彼寶地已。生歡喜心。歌舞遊戲。五樂音聲而受快樂
又彼寶窟入其中者。則見有河。第一香觸具足。天酒盈滿。其中酒河兩岸。饒飲酒鳥。以爲莊嚴。如是鳥者。謂名歡喜。有名常樂。有名常戲。名無異味。名見可愛。名審谛心。有鳥名爲異處不樂。名飲香樂。此等諸鳥。複有余鳥。在彼酒河。遊戲飲酒。天善業故。鳥說偈言
初飲美味酒 飲已多作惡
未來得惡果 在于地獄中
飲已能令癡 癡故造惡業
癡作惡業故 入于地獄中
初時生歡喜 後乃得惡報
初時能除渴 後時甚大熱
初時口意失 後時則失樂
是故有智者 則不應飲酒
若常飲酒者 則如鳥無異
飲酒能令癡 說酒爲大毒
若見酒如毒 彼見不退處
若飲不味酒 則爲飲鐵汁
一切惡一分 說酒爲一分
是心過所作 一切戒根心
飲酒心不正 不能思惟法
比丘飲酒故 非阿蘭若行
飲酒令心亂 不調不知羞
失法空無福 失現在未來
不知修威儀 不知時及處
障礙于正法 唯言說無義
自既不能知 不知何所說
自口語如屎 亦自不能知
令世間輕賤 令法不增長
見貧者飲酒 如火之炎然
過事皆忘失 于現事皆迷
況思惟未來 飲酒叁時失
能失壞名色 或失衆生身
能生無量過 飲酒障礙法
如是彼處住山窟鳥。心常歡喜。以業因緣。爲天說偈。彼天聞已。若有善業隨順法行。而生彼者。憶本前生。憶本生故。則知酒過。知酒過故。則不飲酒。不放逸行
自余天衆不受鳥偈。猶故飲酒。生歡喜心。五樂音聲。歌舞受樂。乃至久時。彼山窟中。種種受樂。…
《正法念處經五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