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處經》五十九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叁十八(夜摩天之二十四)
爾時菩薩鵝王。名曰善時。攝諸鵝衆。以正念心利益一切衆生之心。觀諸鵝衆。心受快樂。獨在一窟。思惟念法。如是善時鵝王。愛念法樂。爲他說法。以爲悅樂。複有余鵝。亦思念法。爾時天衆。以歡喜心。爲求樂故。來向此處。觀此大池周遍可愛。一切時樹花果具足。天衆觀之。及天女衆。歡喜歌舞。遊戲受樂。百倍增長。圍繞大池。爾時菩薩鵝王。見天衆已。以成就慧。而說頌曰
智者不放逸 能斷于放逸
則升智慧臺 得無上安隱
若斷于放逸 得勝寂滅道
入此廣大道 智慧到涅槃
放逸能障道 令心過相續
以是放逸故 破壞法橋梁
能壞于善念 失于解脫道
以是放逸故 將人至惡道
以放逸亂心 不覺時利益
不知語作法 不覺如死人
雖住于天身 如畜生無異
放逸癡所壞 或舞或歌笑
或生或退沒 常生已複滅
叁界諸衆生 放逸故轉行
造作一切過 惡業之所縛
迷惑一切法 放逸怨所轉
以放逸所害 不知于內法
亦不知外法 不覺失其心
智者所輕笑 而天子行之
無羞無人罰 爲放逸所害
心樂于遊戲 亦常樂歌舞
于境界無厭 退失于天處
爲放逸所诳 于怖處而笑
猶如盲冥人 不知道非道
如是善時菩薩鵝王。利益他故。觀天衆已。住于第一可愛說法鳥衆之中。說調伏偈。而諸天衆。雖聞其說。而不聽受。歌舞戲笑。受五欲樂。繞池而住。樂觀境界。夜摩天中。有叁大士。常爲放逸行天夜摩天衆。而演說法。何等爲叁。一者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二者善時鵝王菩薩。叁者種種莊嚴孔雀王菩薩。是叁大士。常爲利他。而演說法。或有令得聲聞菩提。或有令得緣覺菩提。如是大士。超魔境界。時魔波旬。作如是念此諸大士。空我境界。欲舍我去。人中沙門。四天王中。四大天王。叁十叁天中。憍屍迦。夜摩天中。牟修樓陀。善時菩薩。種種莊嚴菩薩。兜率陀天。寂靜天王。及其眷屬。此等諸人。雖住我境。而不屬我。六天及人。我使能敗除。化樂天。雖我境界。而有大力。我不能亂。我今當遣智慧大臣。至夜摩天。往亂其法。作是念已。即與大臣。而共籌量。汝當往詣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善時菩薩種種莊嚴菩薩所。而敗壞之。汝等叁人。善能言語。善能變化。有大勢力。其叁人者。一名歡喜二名放逸。叁名欲迷。汝去當至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善時菩薩種種莊嚴菩薩所說法敗之。時叁大臣。聞是語已。即下往詣夜摩天衆。至善時鵝王所。到已見此鵝王威德勇健。勝相無畏。其聲調伏爲諸天衆。說偈頌曰
此非放逸時 不應生歡喜
此二法生癡 死時有大力
喜煙放逸火 燒無量大衆
境界所迷惑 無目不覺知
能斷于相續 及以衆生行
爲境界所迷 不覺知利益
時叁大臣。聞是語已。而說偈言
放逸最歡喜 一切樂緣轉
放逸故生愛 雲何如是說
善時鵝王。以偈答曰
無放逸歡喜 一切樂緣轉
放逸生苦惱 故說蓮花池
時魔大臣放逸複說偈言
樂及于境界 放逸諸天女
及以諸技術 爲第一可愛
善時鵝王複以偈答
若法生放逸 一切皆是苦
能失諸善根 行于叁惡道
爾時放逸複說偈言
或處于園林 若在蓮花池
或于重閣處 放逸故受樂
善時鵝王複以偈答
于山園林中 曠野寂靜處
無放逸寂靜 能斷于魔縛
放逸入地獄 或墮畜生中
複生于餓鬼 放逸癡心故
如是善時鵝王。說是偈頌。答放逸時。牟修樓陀。于金窟中。遠離放逸。而修禅定。及余天子。遠離放逸。亦修禅定。牟修樓陀。既知此事。來向大池。無量百千天女圍繞。遍滿虛空。歌舞作樂。出衆妙音。近于天王。不放逸天。不歌不舞。于答難時。忽然而至。爾時牟修樓陀。聞鵝王說一切偈頌。憶念如已。魔王大臣。名曰放逸。叁人同侶。我于余天。聞其至此。一名放逸。二名歡喜。叁名欲迷。于癡人所。增長重惑。我當爲此放逸大臣。說十一法答難法門。破此魔衆
爾時夜摩天王。思惟此事。與善時鵝王。共籌量已。從空而下。坐蓮花臺。與無量放逸行天。而自圍繞。說此十一種勝上答難法門。告諸天衆。汝今谛聽。放逸之過。我從往昔。曾見無放逸天子。名曰安隱。爲我宣說。令我得聞如此之法。乃是迦葉如來之所演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一切天衆。說法鳥衆。善時鵝王。及魔王衆。放逸大臣。顛倒說者。爲諸世間。作無利益。住魔伴黨。一切谛聽。十一問難勝上法門。所謂十一白法。斷于十一垢染之法。欲求真實。欲求涅槃。欲離魔界。畏生死縛。住于寂靜白瑪若拙。獨一無侶。欲求實谛。欲滅黑闇一心谛聽。何等十一勝上法門。斷十一法。一者以調伏。斷于憍慢。二者正心不亂。斷除二種破戒。叁者精進。能滅懈怠。四者白法。能斷垢法。五者白法。能斷惡法。六者知足能斷多欲。七者以遠離住。斷近親裏。八者以正語。斷無義語。九者正住。斷于輕掉。十者布施。斷于貧窮。十一者智慧。斷于無知。如是十一垢染之法。縛人著于放逸樹枝。欲離魔境。應當斷滅。畏生死者。應斷放逸。夫放逸者。是生死本。不放逸者。是解脫因。爾時迦葉如來。欲令一切諸衆生等離生死故。說如是法。我昔從于先舊天子。聞說此法。如是天子。亦從迦葉如來。聞如此法。爲我宣說。次第傳聞。我爲汝說。以何等法。調伏憍慢。調伏之人。一切衆生之所愛重。住調伏故。斷此憍慢粗惡之法。憍慢有五。何等爲五。所謂若入聚落城邑。或行道路。其行速疾。不慎威儀。或行道路。或行非道。或抖擻衣。或佯跛行。正心之人。見之生嗔。雲何此人。行不順法。爲醉爲狂。是則名爲第一憍慢。如是憍慢。雲何而斷。應正直行。不轉不顧。直視一尋。威儀齊整。不抖擻衣。不高舉足限齊四指。不通肩被衣。袈裟齊等。行不掉臂。此不放逸。能斷放逸。複有四種放逸。諸比丘比丘等。應當斷離。所謂說無益語。心不思念。不知多少。至施主家。不喚突入。亦不彈指。在上而坐。說于無量無義之言。而不覺知。于靜坐處。發大音聲。觀衆女人。無緣而嗔。左右顧視。不觀前後。眷屬憍慢。盜入他家。如是比丘。一切世人。皆悉不愛。寂靜行者。說此比丘。名爲憍慢。在家出家。皆亦如是。如斯等過。雲何斷除。若于施主。及以余人。說正法語。前後相應。觀人而說。觀心而說。依時處說。不相違說。軟語而說。令易解說。法相應說。如說而行。不觀女人。彈指而入。知時出入。亦知其相。不抖擻衣。不掉臂行。不作高唾。不大音聲。美語說法。待問而說。不斷他語。少言美說。以法語說。是名毗尼斷于憍慢。複次第二調伏。能斷憍慢。雲何調伏。所謂比丘。及比丘等。入于他家。若聞歌伎。作樂戲笑。遊戲之中。于他言笑。不聽不樂。不味不願。不作多語。不說他惡。不自嚴飾而至他家。不數數入。不常乞求。如是比丘。入于他家。若本施主。若至異家。以此調伏。而斷憍慢。複次第叁比丘。至施主家。離說法語。說世俗語。說國土論。說天生論。說于遊戲歌舞之論。說于過去染愛之事。近女人坐。著雜色衣。而入他家。若比丘等。如是憍慢。熾然增長。何等毗尼。能斷滅之。所謂若比丘比丘等。入于他家。說出家法。說布施論。說持戒論。贊智功德。說于無常敗壞之法。說老說病。說愛別離。說自業作。說死離別。說知足法。說調柔法。說苦說集。說滅說道。說地進退。說破戒過。說厭離法。說斷悭法。色憍慢人爲說色過。爲說食過。無常破壞。說少壯過。必歸老壞。觀人深心。相應而說。如是比丘。以調伏故。破壞憍慢。複次第四調伏。斷除憍慢。不數受于多諸飲食。若更有人。貪著食味。不知厭足。喜至他家。亦不親近。隨其所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若多若少。知足受畜。不念他樂。亦不味著。不生覺觀。一心而行。調伏而行。正威儀行。調伏比丘。及比丘等。調伏之法。如是憍慢。以調伏法。而斷滅之。一切憍慢。放逸故生。放逸爲本。于諸功德。皆無利益。是故欲求涅槃。應斷放逸。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善時鵝王。爲魔王大臣名放逸等。現前爲說。往昔天子。從迦葉如來叁藐叁佛陀。次第傳聞。爲摩衆說。雲何第二問答。所謂于不持戒正念現前而斷滅之。戒有二種。世間出世間。略說心爲能持。戒有多種。略說二種。一者性重戒。二者離惡戒。若破性重戒。則非迦葉如來弟子。性重戒者。所謂殺生非梵行。偷盜具滿叁缽梨沙槃。或盜佛物。或盜法物。盜已食之。心不悔過。亦不還償。覆藏不說。如是比丘。則非迦葉如來弟子。腐爛敗壞。不名法器。但以妄語。莊嚴衣服。是名破于性重之戒。以放逸故。是故迦葉如來。告諸比丘。應離放逸。如是夜摩天王。爲善時鵝王菩薩說法。鵝衆及魔王衆。放逸臣等。坐蓮花臺。牟修樓陀。說如是法
複次第叁離惡。略說九種。何等爲九。一者淨修一行。二者常速悔故。叁者順行。四者半行。五者多行。六者輕犯即悔。七者說道盡行。八者破壞行。九者一切行。是名九種離戒。一切愚癡凡夫。或沙門沙門等。以放逸故。名不學者。名無智者惡不淨行。雲何一行。雲何離惡。輕慢惡見。以放逸故。毀破輕戒。破已複悔。所謂掘地斷草。是名一行
若沙門沙門等。若放逸行。毀破輕戒。還複悔過。如是沙門。破一行戒。或一或二或叁。破輕戒已。我還悔過。如是數作數悔。是名舍離惡戒。非敬重法。非離放逸心常散亂。是名破戒悔過行。雲何順行。放逸增長。輕心輕戒。不勇猛學戒。能說能知破戒因緣。知實不實。于戒法中。知破重戒。得大重罪。堅持不犯。若有難緣。破于輕戒。不持不敬。不重正法。是名破戒悔過比丘
若沙門沙門等。雲何半行。唯學戒法。知重知輕。或持不持。其心思念。護余戒衆。如是攝心。行于半戒。余戒不行。是名半行。比丘行放逸行。放逸所使。住放逸境。不能速得涅槃
雲何多行。若比丘比丘尼。或沙彌沙彌尼。優…
《正法念處經五十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