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念處經》

「經集部」經文721卷17頁碼:P0001
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譯

  《正法念處經》六十一

  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四十(夜摩天之二十六)

  複次第五聞法利益安樂一切人天。謂何等法。所謂說法。說于一切布施之法。說諸善法。一切尊中。聞法。最勝。能斷一切憍慢根本。所謂說法。能調憍慢。說法聞法。尊敬重法。說于信法。說受持法。說修行人不離說法。諸佛如來以法爲師。何況聲聞緣覺。說法有十功德。多所利益。何等爲十。時處具足。分別易解。與法相應。非爲利養。爲調伏心。隨順說法。說施有報。說生死法。多諸障礙。說天退沒。說有業果。若說法人。有此十法。令聞法者得多功德。利益安樂。乃至涅槃。是聽法者。及說法人。隨所作願。各得成就。一切種種布施之中。法施最勝。乃至能令一切衆生得涅槃樂

  複次聞法功德。成就深心。信根清淨。一向淨心。信于叁寶。詣聽法處。爲聞正法。隨舉一足。皆生梵福。若人供養說法法師。當知是人即爲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是隨所供養。所願成就。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能供養說法師故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調伏。以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闇。若離聞法。無有一法能調伏心。如聞說法。有四種恩。甚爲難報。何等爲四。一者母。二者父。叁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爲人之所贊歎。于未來世。能得菩提。何以故。以說法力。令憍慢者得調伏故。令貪著者信布施故。令粗犷者心調柔故。令愚癡者得智慧故。以聞法力。令迷因果者得正信故。以聞法力。令邪見者入正見故。以聞法力。令樂殺生偷盜邪淫業者。得遠離故。以此說法調伏因緣。終得涅槃。以此因緣。說法法師。甚爲難報。父母之恩。難可得報。以生身故。是故父母不可得報。若令父母住于法中。名少報恩。如來應等正覺。叁界最勝。度脫生死。無上大師。此恩難報。唯有一法。能報佛恩。若于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恩。以此供養。亦自利益。爾時孔雀王菩薩。說經偈曰

  以說法因緣  得安隱涅槃

  能斷一切縛  衆生之大師

  以說寂靜法  能斷愚癡網

  如是勝導師  能示衆生道

  若法令衆生  超度諸有海

  此法最殊勝  世法莫能及

  若人能供養  此四種福田

  斯人得善果  導師如是說

  既得具諸根  亦得聞佛法

  若行于非法  後悔無所及

  處處生愛著  常求于欲樂

  恒貪愛妻子  不覺死來至

  念念多諸惡  種種過所亂

  以心縛衆生  將趣叁惡道

  是惡難調伏  常求天人便

  是心不可信  衆生之大怨

  以善聞善見  無量種修習

  以法調伏心  如馬得銜勒

  如是第一深厚福田。具善功德。應修供養。利益天衆。說如是法。及說業道。尊重贊歎說法之師。孔雀王菩薩以願力故。生彼天中利益諸天。時諸天衆既聞法已。心得清淨。皆悉一心聽其所說。作如是言。此孔雀王所說。相應非不相應。與兜率陀寂靜天王所說相應。無異無別。思惟此法。初中後善。第一清淨。第一善法。第一安隱。利益安樂一切天人。令得寂滅

  爾時孔雀王聞兜率陀天說是語已。心淨歡喜。一切悲心。安忍利益。一切天衆。乃至涅槃。複說第六深勝法門。能至涅槃。如是之法。第一安隱。第一最勝。衆人所愛。所謂悲心。一切人愛。令人生信。安慰生死怖畏衆生。心不安隱令得安隱。于無救者爲作救護。若有悲心。是人則去涅槃不遠。悲心柔濡。無欺诳心。無粗犷心。能斷嗔心。悲潤心故。又悲心者。名大莊嚴。于五道衆生。若起悲心。能破嗔惱雲何于地獄衆生。而起悲心。此諸衆生。雲何爲于自業所诳。由心怨家之所造作。得不可喻種種大苦。鐵鈎鐵杵融銅熾然。惡蟲所啖。難度瀑河漂沒衆生。雕鹫烏鵲之所啄食。入劍樹林及灰河中。受種種苦。不可具說。所謂活地獄。黑繩地獄。衆合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焦熱地獄。大焦熱地獄。乃至阿鼻地獄。及其隔處大地獄等。一百叁十六處。衆生墮中。圮裂劈坼。斷截燒煮。自心所诳。業網所縛。愛火所燒。無救無歸。東西馳走。求哀自免。以求救護。我當何時得度如此大苦惱海。于此衆生而起悲心。若種如是悲心種子。則爲天王。或作轉輪聖王。一切衆生之所愛重。悲心之人。愛樂善業。是名觀地獄衆生受大苦惱而起悲心。則得增長無量梵福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余善人。利益衆生觀諸餓鬼。當起悲心。雲何衆生。墮餓鬼中。種種饑渴。自燒其身。如燒叢林。四面馳走。互相搪突。炎火焚燒。遍體熾然。無救無歸。處處遍走。以求救護。無能救者。此諸衆生。何時當離種種苦惱。何時當斷饑渴乏苦。是名觀餓鬼苦而起悲心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余善人。觀于畜生而起悲心。餓鬼之中。無量苦惱。互相殺害。畜生叁處。所謂空行水行陸行。死法無量。互相殘害。互相食啖。此諸衆生。何時當脫。是名觀畜生苦而起悲心。若有能生如是之念。則生梵天。以悲心念諸衆生故。悲念衆生。于叁惡道大苦惱處。于最大惡業果之地。興悲心已。複于六欲諸天而起悲心于六欲天。受天之樂。不可譬喻。種種山谷山峰園林。而受快樂。蓮華林池。共諸天女。遊戲受于百千種樂。既受樂已。業盡還退。生在苦處。受大苦惱。墮于地獄餓鬼畜生。此生死處。戲弄衆生。愛鎖所縛。東西馳走。迷亂無知。受大苦惱。是名觀諸天苦而起悲心

  複次若沙門婆羅門。及以余人。觀于人中而起悲心。以種種業。生于人中。受苦樂果。上中下衆生。種種作業。種種心性。種種信解。或有貧窮。依恃他人。憎愱妨礙。畏他輕賤。追求作業。以自存活。如是觀人世間而起悲心。如是悲心。第一白法。能得涅槃。如是觀五道衆生五種苦已。而興悲心。如是之人。得勝安隱。則得涅槃。爾時孔雀王菩薩。說迦迦村陀如來頌曰

  若人心柔軟  悲心自莊嚴

  爲一切所護  衆人所稱歎

  如是柔軟心  諸根常悅預

  此正見善人  去涅槃不遠

  若悲心莊嚴  則爲人中天

  若人無悲心  是則常貧窮

  若人柔軟心  調伏如真金

  若悲在心中  此寶無窮盡

  若人常精進  恒修行正法

  此人心智光  猶如大明燈

  若人于晝夜  心常住于法

  斯人之悲心  晝夜常不離

  其人心清淨  利益諸衆生

  既受安樂已  後得于涅槃

  悲心清淨施  牟尼所贊歎

  能斷一切過  悲財無窮盡

  功德勝莊嚴  能斷一切過

  牟尼悲潤心  故至不滅處

  悲因隨所在  如蜜乳和合

  嗔恚及熱惱  不能住其心

  既升悲心栰  哀矜心勇健

  能度于有海  叁毒大洄澓

  功德勝營邑  無勝此莊嚴

  善人之所愛  故名爲悲心

  如是孔雀王菩薩。爲天說法。初中後善。相應寂滅。一切天衆。樂集聽受

  複次彼佛世尊。說第七法。謂何等法與之相應。而得解脫。斷于放逸。以何等業。謂柔軟心。斷輕躁過。攝諸功德。若有人能柔軟深心。離一切垢。涅槃解脫。猶如在手。軟心之人。心如白镴。修行善業。衆人所信。粗犷之心。如金剛石。恒常不忘怨結之心。行不調伏。衆人所憎。不愛不信。若起惡心。堅執不舍。心不安樂。不樂禅誦。不近善人。不生善法。如沙鹵地。不生種子。又如沙中。不出麻油。粗犷心人。亦複如是。不生善法。如構角乳。如月中暖。如石女兒。如空中花。粗犷惡業。诳詐無智。自诳诳他。五有所沒。近不善人。舍離叁寶。此生盲人。不睹正法明慧之日。甚可哀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之聚。入大曠野。受無量苦。遠離柔軟甘露之味。如是惡人。沒于苦海。去涅槃遠。何以故。不行涅槃道因行故。以是義故。常不得樂。若有人能柔軟其心。其人一切定得涅槃。譬如麻性出油。日性光明。月光性冷。火熱地堅。風動水濕。四大各各自相不倒。軟心之人調伏其心。信心精進不顛倒見。信于因果。則于涅槃。如在現前。爾時孔雀王菩薩。以佛經偈。而說頌曰

  若人心柔軟  猶如成煉金

  斯人內外善  速得脫衆苦

  若人心器調  一切皆柔軟

  斯人生善種  猶如良稻田

  一切諸衆生  不能盡斯藏

  能破于貧窮  及以多诳詐

  利根寂靜人  常修行禅定

  不著放逸境  永離諸苦惱

  如是孔雀王菩薩。說是偈時。夜摩天衆兜率天衆。樂聞無厭。複欲聞法。合掌恭敬白言。大聖。願爲我等。具說二十二法。我等爲欲利益他故。當至心聽。爾時孔雀王菩薩。爲諸天衆。說二十二最勝法門。已說七法。今當次第說第八法。若有沙門婆羅門。及余善人。心生思惟。有何等法。謂調伏法。能與一切作莊嚴法。一切調伏毗尼相應。若沙門婆羅門。若複余人。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調伏相應。以此莊嚴。能令端正。若離調伏。猶如野幹。烏鵄雕鹫。出家之人。雲何調伏。出家之人。初以袈裟而自調伏。當行七事。何等爲七。一者如其國法。受糞掃衣。隨所住國。在家之人所棄之衣。若在冢間。有死人衣。死屍所壓。則不應取。若于冢間。得破壞衣。則應受用。是名袈裟調伏之法

  複次第二調伏。若入聚落觀地而行。前視一尋。念佛影像。一心正念。諸根不亂。數出入息。系心身念。入于聚落。不觀一切所須之具。不觀種種器物。亦不觀他莊嚴帏帳。不與女人言論語說。不抱小兒。不數動足。亦不動臂。及其床座。不手摩頭。不數整衣。不抖擻袈裟。不按摩手。亦不彈指。是名第二調伏之法

  複次第叁調伏。入施主家。于飯食時。齊腕澡手。若受食時。不大舒手。當前一肘。不滿口食。亦不太少。若于食時不輕弄不調戲。謂不知足。失他淨信。令他輕慢。當觀他心。若所揣飯。不大不小。不大張口。不令有聲。不大出氣。所應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觀他缽而生貪心。所受飲食。不壞他心。自觀其缽。不左右顧視。食已離缽。澡漱清淨。守攝諸根。正心說法。心念審谛。不遲不速。不曲不直。不非時說。不多不少。護施主心。不壞其信。是名第叁調伏之法

  複次第四調伏。若于食時。若于聚落。或于城邑。先所見食。不生心念。不數言說。亦不悕望所受敷具。如法受畜。不求上勝。是名第四調伏之法

  複次第五調伏。一切…

《正法念處經六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