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經》一 ▪第3页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續本經文上一頁修精進。以能專精。攝心正念。修無上梵行。盡諸苦際。于現法中。自身取證明知。己法自知。我生已盡。梵所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爾時尊者無害已成羅漢。得解脫樂。即說偈言
我今字無害 後爲大殘害
我今名有實 真實是無害
我今身離害 口意亦複然
終不害于他 是真名無害
我本血塗身 故名鴦掘摩
爲大駛流[漂*寸] 是故歸依佛
歸依得具戒 即逮得叁明
具知佛教法 遵奉而修行
世間調禦者 治以刀杖捶
鐵鈎及鞭辔 種種諸楚撻
世尊大調禦 舍離諸惡法
去離刀杖捶 真是正調禦
渡水須橋船 直箭須用火
匠由斤斧正 智以慧自調
若人先造惡 後止不複作
是照于世間 如月雲翳消
若人先放逸 後止不放逸
正念離棘毒 專心度彼岸
作惡業已訖 必應墮惡趣
蒙佛除我罪 得免于惡業
諸人得我說 皆除怨結心
當以忍淨眼 佛說無诤勝
(一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中。爾時有一比丘。天未明曉。往趣河邊。襞疊衣服。安著一處。入河洗浴。露形出水。于河岸上。晞幹其身。有天放光照彼河岸。語比丘言。汝出家未久。盛壯好發。何不受五欲樂。非時出家。比丘答言。我今出家。正是其時。獲于非時。天語沙門。雲何出家是時。獲于非時。沙門答言。佛世尊說五欲是時。佛法是非時。五欲之樂。受味甚少。其患滋多。憂惱所集。我佛法中。現身受證。無諸熱惱。諸有所作。不觀時日。種少微緣。獲大果報。天複問言。佛雲何說五欲是時。雲何佛法名爲非時。比丘答言。我既年稚。出家未久。學日又淺。豈曰能宣如來至真廣大深義。婆伽婆今者在近迦蘭陀竹林。爾可自往問其疑惑。天答之言。今佛侍從大威德天。盈集左右。如我弱劣。不能得見。汝今爲我往白世尊。如來慈矜若垂聽許。我當詣彼咨啓所疑。比丘答言。汝若能往。往我當爲汝啓白世尊。天複答言。我隨汝往詣世尊所。爾時比丘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具以天問而白世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名色中生相 謂爲真實有
當知如斯人 是名屬死徑
若識于名色 本空無有性
是名尊敬佛 永離于諸趣
佛問天曰。汝解已未。天即答言。未解世尊。佛複說偈言
勝慢及等慢 並及不如慢
有此叁慢者 是可有诤論
滅除此叁慢 是名不動想
佛告天曰。汝解已未。天答佛言。未解世尊。佛複說偈言
斷愛及名色 滅除叁種慢
不觸于諸欲 滅除于嗔恚
拔除諸毒根 諸想願欲盡
若能如是者 得度生死海
天白佛言。我今已解。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有一比丘。于清晨朝往趣河邊。脫衣洗浴。還出岸上。晞幹其身。有天放光照于河岸。問比丘言。比丘。此是巢窟。夜則煙出。晝則火燃。有婆羅門見是事已。破彼巢窟。並掘其地。時有智人。語婆羅門言。以刀掘地。見有一龜。婆羅門言。取是龜來。複語掘地。見一蝮蛇。語令捉取。複語掘地。見一肉段。語令挽取。複語掘地。見一刀舍。婆羅門言。此是刀舍。語令掘取。複語掘地。見楞只芒毒蟲。語令掘取。複語掘地。見有二道。複語掘出。語更掘地。見有石娶。語令出石。複語掘地。見有一龍。婆羅門言。莫惱于龍。即跪彼龍天。語比丘言。莫忘我語。可以問佛。佛有所說。至心憶持。所以者何。我不見若天若魔若梵有能分別者。除佛及以聲聞弟子比丘。無能得解如是問者。爾時比丘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所聞天語。具向佛說。世尊雲何巢窟。夜則煙出。晝則火然。誰是婆羅門。誰是智人。雲何是刀。雲何是掘。雲何爲龜。雲何蝮蛇。雲何肉段。雲何刀舍。雲何楞只芒毒蟲。雲何二道。雲何石聚。雲何名龍。佛告比丘。谛聽谛聽。當爲汝說。巢窟者。所謂是身。受于父母精氣。四大和合。衣食長養。乃得成身。而此身者。會至散敗膖脹蟲爛。乃至碎壞。夜煙出者。種種覺觀。晝火然者。從身口業。廣有所作。婆羅門者。即是如來。有智人者。即諸聲聞。刀喻智慧。掘地者。喻于精進。龜者喻于五蓋。蝮蛇者。喻嗔惱害。肉段者。喻悭。貪嫉妒。刀舍者。喻五欲。楞只芒毒蟲。喻如愚癡。二道者。喻于疑。諸石聚者。喻于我慢。龍者喻于羅漢盡諸有結。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巢窟名爲身 覺觀如彼煙
造作如火然 婆羅門如佛
智人是聲聞 刀即是智慧
掘地喻精進 五蓋猶如龜
嗔恚如蝮蛇 貪嫉如肉段
五欲如刀舍 愚癡如楞只
疑者如二道 我見如石聚
汝今莫惱龍 龍是真羅漢
善答問難者 唯有佛世尊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國仙人鹿野苑中。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見一比丘。身意不定。諸根散亂。時彼比丘遙見佛已。低頭慚愧。佛乞食已。洗足入僧坊中。出于靜室坐僧衆中。語諸比丘言。我于今朝見一比丘不攝諸根。時彼比丘遙見我已。有慚愧色。低頭撿情。爲是誰耶。時彼比丘即于坐起。以郁多羅僧。著右肩上。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心意不定諸根散者。即我身是也。佛言。善哉比丘。見我乃能撿情攝意。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當如是撿情攝意。如似見我。汝能如是。于長夜中安樂利益。有一比丘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比丘乞食入聚落 心意縱亂不暫定
見佛精進攝諸根 是故佛稱爲善哉
(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國古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時到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有一比丘。在天祠邊。心念惡覺。嗜欲在心。時佛世尊語比丘言。比丘比丘。汝種苦子。極爲鄙穢。諸根惡漏。有漏汁處。必有蠅集。爾時比丘聞佛所說。知佛世尊識其心念。生大怖畏。身毛皆豎。疾疾而去。佛乞食還。食已洗足。還僧坊中。入靜房坐。從靜房出在衆僧前敷座而坐。佛告諸比丘。我今入城乞食。見一比丘。在天祠邊。心念惡覺。嗜欲在心。我即語言。比丘比丘。汝種苦子。極爲鄙穢。諸根惡漏。有漏汁處。必有蠅集。是時比丘聞佛所說。生大驚怖。身毛皆豎。疾疾而去。佛說是已。有一比丘。從坐而起。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種苦子。雲何名爲鄙穢。雲何名爲惡漏。雲何名爲蠅集。佛言。谛聽谛聽。當爲汝說。嗔恚嫌害。名種苦子。縱心五欲。名爲鄙穢。由六觸入。不攝戒行。名爲惡漏。煩惱止住。能起無明憍慢。無慚無愧。起諸結使。所謂蠅集。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有不攝諸根者 增長欲愛種苦子
作諸鄙穢常流出 親近欲覺惱害覺
若在聚落空閑處 心終無有暫樂時
若于己身修正定 修集諸通得叁明
彼得快樂安隱眠 能滅覺蠅使無余
能修得行住健處 履行聖迹到善方
得正智迹終不還 入于涅槃寂滅樂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二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食已回還洗足。攝持坐具。入得眼林中。在一樹下。敷草而坐。起惡覺觀。貪嗜五欲。得眼林神知比丘念。念于不淨。在此林中。不應嗜惡。作如是念。我當[寤-吾+告]寤。即作是言。比丘比丘。何故作瘡。比丘答言。我當覆之。林神複語。汝瘡如[土*瓦]。以何覆之。比丘答言。我以念覺。用覆此瘡。林神贊言。善哉善哉。今此比丘。善知覆瘡。真實覆瘡。佛以清淨天耳。聞彼林神共比丘語。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嗜欲 邪意所作 瘡疣已生
衆蠅唼食 嗜欲即瘡 覺觀即蠅
我慢依貪 鑽丈夫心 貪利名稱
疑惑所著 不知出要 內心修定
具學諸通 此不作瘡 安隱見佛
能得涅槃
說此偈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衆多比丘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爾時有一年少新學比丘。不以時節入于聚落。時諸比丘處處見彼新學比丘。而語之言。汝今新學。未知對治法門。雲何處處經曆諸家。新學比丘白諸比丘言。大德諸長老等。皆往諸家。雲何遮我不至諸家。時諸比丘乞食食已。收攝衣缽洗足已。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諸比丘等白佛言。世尊。我等入城乞食。見一年少新學比丘。不以時節。往至諸家。我等語言。汝是新學。未知對治何緣非時。往至他家。答我等言諸老比丘亦到諸家。何故獨自而遮我耶。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曠野中有一大池。有諸大象入彼池中。以鼻拔取池中藕根。淨抖擻已。用水洗之。然後乃食。身體肥盛。極得氣力。諸小象等亦複食藕。不知抖擻並及水洗。合埿出食。後轉羸瘦。無有氣力。若死若近死。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大象入池時 以鼻拔藕根
抖擻洗去泥 然後方食之
若有諸比丘 具修清白法
若受于利養 無過能染著
是名修行者 猶如彼大象
不善解方便 後受于過患
後受其苦惱 如彼小象等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難與結發 及以二陀骠
賊並散倒吒 拔彌.慚愧根
苦子並覆瘡 小大食藕根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別譯雜阿含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