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經》五 ▪第3页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爾時婆羅門。說是偈已。歡喜而去
(九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拘薩羅國。爾時世尊。止于孫陀利河岸。時彼岸側。有住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汝欲入此河中浴耶。佛問之曰。入此河浴有何利益。婆羅門言。今此河者古仙度處。若入洗浴能除衆惡清淨鮮潔。名爲大吉。佛聞是已。即說偈言
非彼孫陀利 得閉及恒河
竭阇婆缽提 入是諸河浴
終不能洗除 已作之惡業
大力缽健提 並與愚下劣
設共于中洗 乃至百千年
終不能除惡 煩惱之垢穢
若人心真淨 具戒常布薩
能修淨業者 常得具足戒
不殺及不盜 不淫不妄語
能信罪福者 終不嫉于他
法水澡塵垢 宜于是處洗
雖于孫陀利 竭阇等諸河
此皆是世水 飲之及洗浴
不能除垢汙 並祛諸惡業
飲浴何用爲 實語而調順
舍嗔不害物 此是真淨水
若入淨戒河 洗除諸塵勞
雖不除外穢 能祛于內垢
凶崄殘害者 孾愚造諸惡
如是等不淨 穢汙垢惡者
水正洗身垢 不能除此惡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贊言。善哉善哉。誠如所言。夫洗浴者。能除身垢。爲惡業者。非洗能除
(九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拘薩羅孫陀利河岸。爾時世尊。新剃須發宿彼河岸。後夜早起以衣覆頭。正身端坐系念在前。時彼河岸有祀火婆羅門。祀火之法。余應施與諸婆羅門。于天欲曉即持祀余。求婆羅門。欲以施之。過值于佛。爾時世尊。聞其行聲。即發卻覆。[口*磬]咳出聲。此婆羅門。既見佛已。而作是言。此非婆羅門。乃是剃發道人。尋欲回還。複作是念。夫剃發者。不必沙門。婆羅門中亦有剃發。我當至彼問其因緣所生種姓。時婆羅門。即至佛所問訊言。汝生何處。爲姓何等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不應問生處 宜問其所行
微木能生火 卑賤生賢達
亦生善調乘 慚愧爲善行
精勤自調順 度韋陀彼岸
定意收其心 具足修梵行
晨朝應施與 祠祀之遺余
汝今婆羅門 若欲修福者
宜當速施與 如是善丈夫
時婆羅門說偈答言
我今遇善祀 此處真祀火
我今觀察汝 實度韋陀岸
昔來祠祀殘 每施與余人
未曾得如汝 勝妙可施處
婆羅門。即以此食。奉上世尊。佛不爲受。即說偈言
先無惠施情 說法而後與
如斯之飲食 不應爲受取
常法封如是 故我不應食
所以不受者 爲說法偈故
現諸大人等 盡滅于煩惱
應以衆飲食 種種供養之
欲求福田者 斯處亦應施
若欲爲福者 我即是福田
時婆羅門。重白佛言。今我此食當施與誰。佛言。我不見世間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能受是食正理消化。無有是處。佛言。宜置于彼無蟲水中。時婆羅門。受佛教已。即持置彼無蟲水中煙炎俱起[淴-勿+(句-口+夕)][淴-勿+(句-口+夕)]作聲。時婆羅門。見是事已。生大驚怖。身毛爲豎。以驚懼故。更采取薪。以用祀火。爾時世尊。即到其所。而說偈言
汝齊整薪燃 謂爲得清淨
薄福無智人 乃然于外火
婆羅門應當 棄汝所燃火
宜修內心火 熾然不斷絕
增廣如是火 斯名爲真祀
數數生信施 汝應如是祀
汝今憍慢重 非車所能載
嗔毒猶如煙 亦如油投火
舌能熾惡言 心爲火伏藏
不能自調順 雲何名丈夫
若以信爲河 戒爲津濟渡
如是清淨水 善人之所贊
若入信戒洗 即汝毗陀咒
能滅衆惡相 得度于彼岸
以法用爲池 瞿昙真濟渡
清潔之淨水 善丈夫所貴
諸能洗浴者 毗陀功德人
身體不汙濕 得度于彼岸
實語調諸根 隱藏于叁業
具修于梵行 忍慚愧最上
信向質直人 斯是法洗浴
是故汝今者 應當如是知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棄事火具即起禮佛。合掌白言。唯願聽我于佛法中出家受具。得爲比丘入于佛法修于梵行。佛即聽許。令得出家受具足戒。時彼尊者。勤修克己專精獨一。樂于閑靜離于放逸。不樂親近出家在家。所以者何。此族姓子。剃除須發服于法衣。正信出家。爲修無上梵行。現在知見自身證故。時此比丘。修集定慧。得羅漢果。盡諸有漏。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髻發婆羅突邏阇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外發悉被髻 內有髻發不
世間發所髻 誰有能除者
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明智豎立戒 心修于智慧
專精能勤學 年少除髻發
時婆羅門複說偈言
外發悉被髻 內有髻發不
世間發所髻 誰能斷除者
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眼耳鼻舌身 及與于意法
名色都無余 心意盡滅度
若能如是者 斷除于髻發
旃陀.婆私吒 失牛.講集處
天敬娑羅林 聚薪.二孫陀
一髻發爲十
(一○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世尊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夫人無敬心。不能恭順于其尊長。不受教誨。無所畏憚。縱情自逸。永失義利。若如是者。衆苦纏集。若人孝事尊長。敬養畏慎。隨順不逆。所願滿足。得大義利。若如是者。觸事安樂。複作是念。一切世間。若天若人。若天世界。若人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生類中。若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勝于我者。我當親近。依止于彼。供養恭敬。遍觀察已。都不見于世間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勝于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爲我依止。複作是念。我所覺法。我今應當親近供養恭敬誠心尊重。何以故。過去諸佛。一切皆悉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斯法。未來現在諸佛。亦複親近依止斯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于法。爾時梵主天王。遙知世尊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而作是念。觀察世間。若天若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一切生類。若有勝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者。我當依止。然都不見有能勝我者。又複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悉皆親近依止于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隨叁世佛之所。應作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于法。時梵主天。彼作是念。我當從此處沒。往到佛所。時梵主天。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至佛所。白佛言。世尊。實如所念。誠如所念。即說偈言
過去現在諸如來 未來世中一切佛
是諸正覺能除惱 一切皆依法爲師
親近于法依止住 斯是叁世諸佛法
是故欲尊于己者 應先尊重敬彼法
宜當憶念佛所教 尊重供養無上法
爾時梵王。贊歎世尊。深生隨喜作禮而去
(一○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于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衆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雲何名爲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爲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于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時梵主天。遙知如來心之所念。作是念言。我于今者。當至佛所。隨喜勸善。思惟是已。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誠如世尊心之所念。唯有一道。能淨衆生。乃至得免憂悲苦惱。時梵主天。即說偈言
唯此道出要 斯處可精勤
欲求遠離苦 唯有此一道
若涉斯道者 如鶴飛空逝
釋迦牟尼尊 逮得于佛道
一切正導師 當以此覺道
顯示于衆生 常應數數說
鹹令一切知 生有之邊際
唯願說一道 愍濟諸衆生
過去一切佛 從斯道得度
未來及今佛 亦從此道度
雲何名爲度 能度瀑駚流
究竟于無邊 調伏得極淨
世間悉生死 解知一切界
爲于具眼者 宣明如此道
譬如彼恒河 流赴于大海
聖道亦如是 佛爲開顯現
斯道如彼河 趣于甘露海
昔來未曾聞 轉妙法輪音
唯願天人尊 度老病死者
一切所歸命 爲轉妙法輪
時梵主天。頂禮佛足。即沒而去
(一○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梵主天。于其中夜。光明倍常。來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梵主威光。照于時會。赫然大明。即于坐上。而說偈言
刹利二足尊 種姓真正者
明行已具足 人天中最勝
佛告梵主言。誠如是言。誠如是言。刹利二足尊。種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天人中最勝。時梵主天。聞佛所說。踴躍歡喜。頂禮佛足。于彼坐沒。還于天宮
(一○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遊拘薩羅國。時彼國中有一阿蘭若住處。爾時世尊。與諸大衆比丘僧俱在彼止宿。于時世尊。贊斯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時梵主天。知如來遊于拘薩羅。與比丘衆。止宿阿蘭若住處。贊歎阿蘭若住處。說阿蘭若住處法。梵主天王。作是念言。我今當詣佛所。贊歎隨喜。時梵主天。即于彼沒。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處靜有敷具 應斷于結縛
若不能愛樂 還應住僧中
恒應正憶念 調根行乞食
具足禁戒者 應至空靜處
放舍于怖懼 堅住于無畏
斷除憍慢者 堅心處中住
如是我所聞 不應懷疑惑
一千阿羅漢 于此斷生死
學者二五百 千一百須陀
隨流修正道 長不趣邪徑
不能具宣說 諸道得果者
所以不能說 畏懼不信敬
時梵主天。說是偈已。頂禮佛足。還于天宮
(一○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釋翅迦毗羅衛林。與五百大比丘衆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舍于重擔。逮得己利。盡于後有。無複結使。正智解脫。複有十世界大威德諸天。來至佛所。問訊佛僧。于時世尊。說于隨順涅盤之法。有四梵身天。各作是念。今佛在釋翅迦羅衛林。與五百比丘僧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舍于重擔。逮得己利。盡于後有。無複結使。正智解脫。複有十世界大威德天。來至佛所。問訊佛僧。世尊爲其說于隨順涅盤之法。我于今者。當往于彼佛世尊所。時梵身天。作是念已。即于彼沒。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時第一梵身天。而說偈言
今于此林中 集會于大衆
是故我等來 正欲觀衆僧
不以不善心 壞僧破和合
第二梵身天複說偈言
比丘誠實心 宜應務精勤
猶如善禦者 製馬令調順
比丘亦如是 應製禦諸根
第叁梵身天複說偈言
譬如野馬被羁系 拔柱蹋塹安隱出
諸比丘等亦如是 拔叁毒柱斷欲塹
世尊導師之所調 能出是等大龍象
第四梵身天複說偈言
諸有歸依于佛者 人中舍形得天身
時四梵身天。各說偈已。在于僧中。敬心戰栗。作禮而去
(一○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梵主天。于其中夜。威光甚明。來至佛所。爾時世尊。入火光叁昧。時梵主天。作是心念。今者如來。入于叁昧。我來至此。甚爲非時。當爾之時。提婆達多親友。瞿迦梨比丘。謗舍利弗及大目連。此梵主天。即詣其所。扣瞿迦梨門喚言。瞿迦梨瞿迦梨。汝于舍利弗目連。當生淨信。彼二尊者。心淨柔軟。梵行具足。汝作是謗。後于長夜。受諸衰苦。瞿迦梨即問之言。汝爲是誰。答曰。我是梵主天。瞿迦梨言。佛記汝得阿那含耶。梵主答言。實爾。瞿迦梨言。阿那含名爲不還。汝雲何還梵主天。複作是念。如此等人。不應與語。而說偈言
欲測無量法 智者所不應
若測無量法 必爲所燒害
時梵主天。說是偈已。即往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以瞿迦梨所說因緣。具白世尊。佛告梵言實爾實爾。欲測無量法。能燒凡夫。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夫人生世 斧在口中 由其惡口
自斬其身 應贊者毀 應毀者贊
如斯惡人 終不見樂 迦梨僞謗
于佛賢聖 迦梨爲重 百千地獄
時阿浮陀 毀謗賢聖 口意惡故
入此地獄
時梵主天聞是偈已。禮佛而退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別譯雜阿含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1】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