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經》八 ▪第2页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續本經文上一頁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世有叁馬良善調順。或有馬駿疾具足。色乘不具。或複有馬。駿疾及色二俱具足。乘不具足。或複有馬。叁事具足。人亦叁差。如彼叁馬。是叁種人。佛教法中。現所知見。或有駿疾具足。色乘不具足。有人具足。于二不具足。一有人叁事具足。何者具足于一。不具于二。如佛法中。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斷五下分結。得阿那舍是人不還。不墮惡趣。雲何色不具足。若有問難阿毗昙毗尼。不能解釋句味順理。不能稱說。是名色不具足。雲何名爲乘不具足。少于福德。不能生便有大福德。不得利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是名乘不具足。雲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是人于佛法中。見四真谛乃至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若有問難阿毗昙毗尼。能爲解演說。余如上說。一不具足。亦如上說。是名第二。具足于二。不具足一。雲何第叁。叁事具足。是人于佛法中。如實知已。見四真谛已得阿那含。乃至多有福德獲于利養。是名第叁叁事具足。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世間善乘之馬。凡有叁種人亦如是。有叁種人。其第一者。駿疾色乘。悉皆具足。若有人于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谛已斷于叁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解脫知見具足。盡諸有結。心得自在。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得阿羅漢。是名駿疾具足。余如上說。雲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于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谛已。乃至得阿羅漢。若通問難。余如上說。雲何第叁。叁事具足。是人于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谛已。乃至有福德。能得利養。是名叁事具足。佛說是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如是叁種善調乘馬。應爲王者及王子乘。何等叁種。所謂駿疾具足。色具足。乘具足。叁種比丘。如彼叁馬。若比丘具足叁事。宜應禮拜供養合掌贊歎。是名叁事具足。雲何色具足。具持禁戒。于波羅提木叉。善能護持。往返出入。具諸威儀。于小罪中。心生大怖。堅持禁戒。無有毀損。是名色具足。雲何力具足。惡法未生。能令不生惡法。已生方便。令滅善法。未生方便。令生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廣。是名力具足。雲何駿疾具足。若佛法中。如實知見四真谛已。是名駿疾具足。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有四良馬。王者應乘。何等爲四。善調駿疾。能忍善住不鬥。比丘。如是我就四種。當應歸依供養禮拜合掌恭敬。于世間中。無上福田。何等爲四。所謂善調駿疾。能令善住不鬥。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馬。賢人應乘。是世間所有。何等爲四。其第一者。見舉鞭影。即便驚悚。隨禦者意。其第二者。鞭觸身毛。即便驚悚。稱禦者意。其第叁者。鞭觸身肉。然後乃驚。隨禦者意。其第四者。鞭徹肉骨。然後乃驚。稱禦者意。丈夫之乘。亦有四種。何等爲四。其第一者。聞他聚落。若男若女。爲病所惱。極爲困笃。展轉欲死。聞是語已。于世俗法。深知厭惡。以厭惡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調順之乘。如見鞭影稱禦者意。其第二者。見于己身聚落之中。若男若女。有得重病。遂至困笃。即便命終。睹斯事已。深生厭患。以厭患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調順之乘。如觸身毛稱禦者意。其第叁者。雖複見于己聚落中有病死者。不生厭惡。見于己身。所有親族輔弼己者。遇病困笃。遂至命終。然後乃能于世間法。生厭惡心。以厭惡故。勤修善行。是名丈夫調順之乘。如觸毛肉稱禦者意。其第四者雖複見之所有親族輔弼己者遇病喪亡。而猶不生厭惡之心。若身自病。極爲困笃。受大苦惱。情甚不樂。然後乃生厭惡之心。以厭惡故。修諸善行。是名丈夫善調之乘。如見鞭觸肉骨隨禦者意。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馬有八種。過世間所知現在可見。何等爲八。一者乘馬之人。控辔秉策將即遠路。而彼惡馬。齧銜跳踯。頓絕羁勒。破碎乘具。傷毀形體。是名馬過。其第二者。禦者乘之。不肯前進而此惡馬。騰躍叵製。破碎乘具。其第叁者。禦者乘之。不肯著路但踰坑塹其第四者若乘之時。不肯前進。返更卻行。其第五者。都不畏于禦乘之人鞭策之痛。其第六者。禦馬之人。以鞭策之方便。距地二足雙立。其第七者。禦馬之人。意欲馳驟。返更臥地。不肯進路。其第八者。禦馬之人。意欲令行。而返停住。于佛法中。修學丈夫。亦有如是八種過患。何等爲八。若比丘同梵行者。有見聞疑事覺觸己身。即語彼言。汝于今者。稚小無智。不善不了。汝今應當覺觸余人。雲何乃欲覺觸于我。汝自有過。反舉他事。如是之人。一猶第馬。其第二者見他比丘有見聞疑罪同梵行者。即便語彼。有罪人言。汝于今者。犯如是罪時有罪人。複語彼言。汝今自犯如是之罪。若忏悔者。然後乃可糾舉我罪。如是之人。猶第二馬。所有過失。其第叁者。若有比丘。作見聞疑罪。爲他所舉。便作異語。隨于愛嗔及以怖。癡心生忿怒。如是之人。猶第叁馬。所有過失。其第四者。若有比丘。亦複作于見聞疑罪。爲他所舉。即便語彼舉事人言。我都不憶。犯如是罪。當知此人同第四馬所有過失。其第五者。若有比丘。亦複犯于見聞疑罪同梵行者。而來舉之。時犯罪人。即攝衣缽。隨意而去。其心都無畏忌。衆僧及舉事者。當知斯人。同第五馬所有過失。其第六者。若有比丘。亦複犯于見聞疑罪同梵行者。而舉其事。時犯罪人。即便于彼高處而坐。與諸長老比丘。诤論道理。舉手大喚。作如是言。汝等諸人。悉皆自犯見聞疑罪。而更說我犯。如是罪。當知斯人。同第六馬所有過患。其第七者。若有比丘。亦複犯于見聞疑罪。清淨比丘。糾舉其事。彼有罪人。嘿然而住。亦複不言。有罪無罪。惱亂衆僧。當知斯人。同第七馬所作過失。其第八者。若有比丘。亦複犯于見聞疑罪。清淨比丘。發舉其事。彼犯罪人。即便舍戒。退失善根。罷道還俗。既休道已。在寺門邊。住立一面。語諸比丘。我今還俗。爲滿汝等所願以不。汝今歡喜極快樂不。當知是人。同第八馬所有過患。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種馬。爲賢所乘。所言賢者。轉輪聖王。何等爲八。賢乘所生。是名第一賢馬之相。其第二者。極爲調善。終不惱觸其余凡馬。是名第二賢馬之相。其第叁馬。所食之草。不擇好惡。悉盡無遺。是亦名爲賢馬乘相。其第四者。有穢惡物。生不淨相。大小便處。終不于中。止住眠臥。是名第四具賢馬相。其第五者。能示禦者惡馬之過。能教禦者治于惡馬。所有疹態。是亦名爲賢馬之相。其第六者。能忍重擔。而不求輕。恒作是念。我常見于余馬擔時。當爲伐之。是名第六賢乘馬相。其第七者。常在道中。初不越逸。道雖微淺。明了知之。是名第七賢馬之相。其第八者。病雖困笃。乃至臨終。力用不異。是名第八賢乘馬相。丈夫賢乘。亦有八事。何等爲八。其第一者。若有比丘。善持禁戒。具足威儀。往返人間。無所毀犯。設誤犯于微小罪者。心生大畏。持所受戒。猶如瞎者。護余一目。當知是人。同彼初馬生賢乘處。其第二者。若有比丘。具足善法。終不惱觸同梵行者。共住安樂。如水乳合。當知是人。同第二馬。生于賢處。其第叁者。複有比丘。受飲食時。不擇好惡。悉食無余。當知斯人同第叁馬。生于賢處。其第四者。若有比丘。見諸惡法不清淨者。心生厭患。悉皆遠離叁業不善。呵責惡法鄙陋下賤。當知是人。同第四馬生于賢處。其第五者。若有比丘。既犯罪已。親于佛前。陳己過罪。亦複于梵行所說。自發瑕疵。當知是人。同第五馬。生于賢處。其第六者。若有比丘。具足學戒。見同梵行。諸比丘等。于戒有犯。心每念言。我當修學令無所毀。當知斯人。同第六馬。生于賢處。其第七者。若有比丘。行八正道。不行邪徑。當知此人。同第七馬。不行非道。生于賢處。其第八者。若有比丘。病雖困笃。乃至欲死。精勤無懈。志性堅固。不可輕動。恒欲進求。諸勝妙法。心無疲倦。當知是人。同第八馬。至死盡力。生于賢處。佛教法中。能得真實。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那提迦國瓫寔迦精舍爾時世尊告大迦旃延。定意莫亂。當如善乘。調攝諸根。勿同惡馬諸根馳散。猶如惡馬系之槽上。唯念水草。余無所知。若不得食。斷絕羁靽。亦如有人多與欲結相應。以貪欲故多有嫌恨之心。多起欲覺。以有欲覺生諸惱害。種種惡覺由斯而生。以是事故。不知出要。終不能識欲之體相。若複有人。耽好睡眠。以常眠故。多起亂想。種種煩惱。從之生長。以是義故。不知出要對治之法。若複有人。多生掉悔。以其常生掉悔心故。于諸法相。不能分明。當知掉悔爲散亂因。以是因緣。不知出要對治之法。若複有人。多生疑心。以疑心故。于諸法中。猶豫不了。以斯義故。不知出要對治之法。如善乘馬系之枥上。其心都不思于水草。不絕羁靽。譬如有人心無欲結。但有淨想。以不染著是欲想故。亦複不生掉悔疑等睡眠之蓋。以其不生五蓋之心因緣力故。便知出要對治之法。比丘。如是不依于彼地水火風。亦複不依四無色定。而生禅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複不依日月星辰。不依見聞。不依識識。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識境界。亦不依止覺知。獲得無所依止禅。若有比丘。不依如是諸地禅法。得深定故。釋提桓因。叁十叁天。及諸梵衆。皆悉合掌恭敬尊重。歸依是人。我等今者。不知當依何法則。而得…
《別譯雜阿含經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