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七 ▪第3页
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在拘屍那竭國本所生處。爾時。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並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複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歸命人中上 衆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爲依何等禅
爾時。有梵志名曰阇拔吒。是梵摩喻弟子。複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爲有何人來至此間。爲是天.龍.鬼神.人.非人乎
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向者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並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複以此偈而歎我曰
自歸人中上 衆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爲依何等禅
梵志問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釋.梵.四天王爲何所在
阿那律報曰。以汝無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報曰。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並二十八大鬼神王。然複。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爲奇。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挂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衣服
梵志問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見己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則能見己形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願尊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問曰。雲何名之爲戒
阿那律曰。不作衆惡。不犯非法
梵志報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毫厘。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時。梵志複問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于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爲憍慢結也。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繞叁匝而去。未至所在。于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知識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彼天複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迹
垢盡法眼淨 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複以偈告天曰
我先觀彼心 中間應道迹
彼人迦葉佛 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遊。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教已。便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羅雲奉修禁戒。無所觸犯。小罪尚避。況複大者。然不得有漏心解脫。爾時。衆多比丘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衆多比丘白世尊曰。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修治正法。無有漏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難陀.涅槃.烏 驢不善有二
燭及忍思惟 梵志及羅雲◎
◎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將羅雲入舍衛城分衛。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汝今當觀色爲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爲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識皆爲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複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只桓精舍。持衣缽。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爾時。世尊于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只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汝今複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嗔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莫數起著想 恒當自順法
如此智之士 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炬明 壞于大闇冥
天龍戴奉敬 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複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 恒複順于法
如此智之士 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還詣靜室。
是時。尊者羅雲複作是念。今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于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于是。羅雲。若有比丘樂于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複知有。又時無息亦複知無。若息從心出亦複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複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即從坐起。禮佛足。繞叁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余念。系心鼻頭。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複知有。有時無息亦複知無。若息從心出亦複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複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無複衆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于初禅。有覺.有觀息。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叁昧念喜。遊于二禅。無複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于叁禅。彼苦樂已滅。無複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于四禅
彼以此叁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彼以此叁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衆生所起之心。彼複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衆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衆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複衆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衆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複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複觀苦習。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羅漢。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諸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論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論持禁戒者。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增壹阿含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4】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