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九
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慚愧品第十八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雲何爲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豬.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是故。諸比丘。當習有慚.有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二人。無有厭足而取命終。雲何爲二人。所謂得財物恒藏舉之。複有得物而喜與人。是謂二人無有厭足而取命終
爾時。有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略說之義。雲何得物藏舉。雲何得物與人。唯願世尊廣演其義
世尊告曰。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其義
對曰。如是
爾時。佛告諸比丘。于是。有族姓子學諸技術。或習田作。或習書疏。或習計算。或習天文。或習地理。或習蔔相。或學遠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饑寒.勤苦。而自營己。彼作是功力而獲財物。彼人不能食啖。亦不與妻子。亦不與奴婢親親之屬。皆悉不與。彼所得財物。或王劫奪。或複被賊。或火燒水漂。分散異處。不獲其利。即于家中有人分散此物。不得停住。是謂。比丘。得財藏舉者也
彼雲何得財分布。有族姓子學諸伎術。或習田作。或習書[跳-兆+(梳-木)]。或習計算。或習天文.地理。或習蔔相。或學遠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饑寒.勤苦。而自營己。彼作是功力而獲財物。彼人惠施衆生。給與父母.奴婢.妻子。亦複廣及沙門.婆羅門。造諸功德。種天上之福。是謂。比丘。得而惠施。是謂。比丘。二人無厭足。如前一人得財物而舉者。當念舍離。第二人得而廣布。當學此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叁)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法施。勿習食施。所以然者。汝等今有果報之祐。使我弟子恭敬于法。不貪利養。設貪利養者。則有大過于如來所。何以故。謂衆生類不分別法。毀世尊教。已毀世尊教。後不複得至涅槃道。我便有恥。所以然者。謂如來弟子貪著利養。不行于法。不分別法。毀世尊教。不順正法。已毀世尊教。複不至涅槃道。汝今。比丘。當念法施。勿思欲施。便得稱譽。多聞四遠。恭敬于法。不貪財物。此則無有羞恥。所以然者。如來弟子以好法施。不貪思欲之施。是謂。比丘。當念法施。勿學財施。汝等比丘。吾說此義爲因。何義而說此緣乎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事事分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有一人請吾供養。然吾爾時有遺余法而可除棄。有二比丘從遠方來。形體困笃。顔色變易。爾時。我便語彼比丘。作是語。有遺余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而自營己
時。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有遺余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設複我等不取食者。便當以此食舍于淨地。若著水中。然今我等宜取此食。以充虛乏。加得氣力。爾時。彼比丘複作是學。佛亦作是說。當行法施。莫行思欲之施。所以然者。施中之上無過財施。然複法施于中最尊。我今堪任竟日不食。猶得自濟。不須受彼信施之福。爾時。彼比丘便自息意不取彼施。形體困笃。不自顧命
彼時。第二比丘複作是念。世尊亦有遺余之法而可除者。設我等不取食者。便當困笃。今以此食用充虛乏。加得氣力。晝夜安甯。爾時。彼比丘便取食之。晝夜安隱。氣力充足
佛告諸比丘。彼比丘雖複取彼供養。除去虛乏。氣力充足。不如先前比丘可敬。可貴。甚可尊重。彼比丘長夜名稱遠聞。于律知足。易充易滿。諸比丘當學法施。勿學思欲之施。我前所說者。由此因緣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從坐起而去
是時。衆多比丘複作是念。向者。世尊略說其要。竟不廣普。便從坐起。入寂靜室。今此衆中誰能堪任于此略義而廣普演其義者也。是時。衆多比丘複作是念。今尊者舍利弗。世尊所譽。我當盡共詣彼舍利弗所。是時。衆多比丘便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共相禮拜。在一面坐。在一面坐已。是時。衆多比丘所可從世尊聞事。盡向舍利弗說之
是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雲何世尊弟子貪著利養。不修行法。雲何世尊弟子貪修行法。不貪利養
爾時。衆多比丘白舍利弗曰。我等乃從遠來。請問其義。得修行之。尊者舍利弗堪任者。便與我等廣演其義
舍利弗告曰。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爾時。衆多比丘對曰。如是
舍利弗告曰。世尊弟子所學寂靜念安。聲聞弟子不如是學。世尊吐教所應滅法。而諸比丘亦不滅之。于中懈怠起諸亂想。所應爲者而不肯行。所不應爲者便修行之。爾時。諸賢長老比丘于叁處便有羞恥。雲何爲叁。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長老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比丘不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羞恥。于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長老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中比丘于叁處便有羞恥。雲何爲叁。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中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中比丘便有羞恥。于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中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于叁處便有羞恥。雲何爲叁。世尊弟子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年少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羞恥。于中複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年少比丘便有羞恥。是謂。諸賢。貪著于財。不著于法
諸比丘白舍利弗曰。雲何比丘貪著于法。不著于財
舍利弗曰。于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學如來樂寂靜之處。世尊所說當滅此法。諸比丘便滅此法。不懈怠。亦不亂。所應行者便修行之。所不應行者便不行之。諸賢當知。長老比丘于叁處便有名稱。雲何爲叁。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于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長老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中比丘于叁處便有名稱。雲何爲叁。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中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中比丘便有名稱。于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中比丘便得名稱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于叁處便有名稱。雲何爲叁。于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亦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于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年少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貪之爲病。甚大災患。嗔恚亦然。貪淫.嗔恚滅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悭疾爲病。亦複極重。煩惱燒煮。憍慢亦深。幻僞不真。無慚.無愧。不能舍離。淫欲敗正。慢.增上慢亦複不舍。此二慢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比丘白曰。雲何。尊者舍利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舍利弗言。諸賢當知。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叁昧。是謂。諸賢。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爾時。衆多比丘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在一街巷。爾時。彼巷有一梵志婦。欲飯食婆羅門。即出門。遙見世尊。便往至世尊所。問世尊曰。頗見婆羅門不
爾時。尊者大迦葉先在其巷。世尊便舉手指示曰。此是婆羅門
是時。梵志婦熟視如來面。默然不語。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漏盡阿羅漢 是謂名梵志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以舍結使聚 是謂名梵志
無欲無恚者 去愚無有癡
以斷吾我慢 是謂名梵志
若欲知法者 叁佛之所說
至誠自歸彼 最尊無有上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曰。汝可往爲此梵志婦。便現身。得免宿罪
是時。迦葉從佛受教。往至梵志婦舍已。就座而坐。是時。彼婆羅門婦便供辦肴饍種種飲食。以奉迦葉
是時。迦葉即受食飲。欲度人故。而爲彼人說此達嚫
祠祀火爲上 衆書頌爲最
王爲人中尊 衆流海爲上
衆星月爲首 照明日爲先
四維及上下 于諸方域境
天與世間人 佛爲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 當歸于叁佛
是時。彼梵志婦聞此語已。即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前白大迦葉曰。唯願梵志恒受我請。在此舍食
是時。大迦葉即受彼請。在彼處受彼食。是時。婆羅門婦見迦葉食訖。更取一卑座。在迦葉前坐。是時。迦葉以次與說微妙之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爲不淨。斷漏爲上。出家爲要。尊者大迦葉已知彼梵志婦心開意解。甚懷歡喜。諸佛所可常說法者。苦.習.盡.道
是時。尊者大迦葉悉爲梵志婦說之時。梵志婦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淨白亵。無有塵垢。易染爲色。時梵志婦亦複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淨。彼已得法.見法。分別其法。無有狐疑。已逮無畏。自歸叁尊。佛.法.聖衆。受持五戒。是時。尊者大迦葉重爲梵志婦說微妙法已。即從坐起而去
迦葉去未久時。婦夫婿來至家。婆羅門見婦顔色甚悅。非複常人。時。婆羅門即問其婦。婦即以此因緣具向夫婿說之。時。婆羅門聞是語已。便將其婦共詣精舍。往至世尊所。時。婆羅門與世尊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婆羅門婦頭面禮世尊足。在一面坐。時。婆羅門白世尊曰。向有婆羅門來至我家。今爲所在
爾時。尊者大迦葉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思惟妙法
爾時。世尊遙指示大迦葉曰。此是尊長婆…
《增壹阿含經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