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四十四
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衆生。修行殺生。廣布殺生。種地獄罪。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壽命極短。所以然者。由害他命
若有衆生盜他物者。種叁惡道之罪。若生人中。恒遭貧匮。食不充口。衣不蓋形。皆由盜故。劫奪物者。即斷他命根
若有衆生。好喜貪泆。種叁惡道。若生人中。門不貞良。竊盜淫泆
若有衆生妄語者。種地獄罪。若生人中。爲人所輕。言不信受。爲人所賤。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妄語所致
若有衆生兩舌者。種叁惡道之罪。設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懷愁憂。所以然者。由彼人兩頭傳虛言故
若有衆生粗言者。種叁惡道之罪。若生人中。爲人醜弊。常喜罵呼。所以然者。由彼人言不專正之所致也
若有衆生鬥亂彼此。種叁惡道之罪。設生人中。多諸怨憎。親親離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鬥亂之所致也
若有衆生嫉妒者。種叁惡道。若生人中。乏諸衣裳。所以然者。由彼人起貪嫉故
若有衆生起害意。種叁惡道。設生人中。恒多虛妄。不解至理。心亂不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恚怒所致也。無有慈仁
若有衆生。行邪見者。種叁惡道。若生人中。乃在邊地。不生中國。不睹叁尊道法之義。或複聾盲喑痖。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惡法之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無信根故。亦不信沙門.婆羅門.父母.兄弟
比丘知之。由此十惡之報。致此殃舋。是故。比丘。當離十惡。修行正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十五日說戒時。將諸比丘。前後圍繞。往詣普會講堂。爾時。世尊默然觀察。諸聖衆寂寞不語。是時。阿難白佛言。今日聖衆盡集講堂。唯然。世尊。當與諸比丘說禁戒。爾時。世尊亦複默然不語
是時。阿難須臾複白佛言。今正是時。宜說禁戒。初夜欲盡
爾時。世尊複默不語。爾時。阿難須臾複白佛言。中夜欲竟。衆僧勞頓。唯願世尊以時說戒
爾時。世尊複默然不語。是時。阿難須臾複白佛言。後夜欲盡。唯願世尊以時說戒
佛告阿難。衆中不淨者故不說戒。今聽上座。使說禁戒。若僧上座。不堪任說戒者。聽持律說禁戒。若無持律者。其能誦戒通利者。當唱之使說戒。自今已後。如來更不說戒。衆中不淨。如來于中說戒。彼人頭破爲七分。如彼酬羅果無異
是時。阿難悲泣交集。並作是說。聖衆今日便爲孤窮。如來正法去何速疾。不淨之人出何速疾
是時。大目幹連便作是念。此衆中何等毀法之人。在此衆中乃令如來不說禁戒。是時。大目幹連入叁昧定。遍觀聖衆心中瑕穢。爾時。目連見馬師.滿宿二比丘在衆會中。是時目連即從座起。至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汝等速起。離此座中。如來見譏。由卿等故。如來不說禁戒
爾時。二比丘默然不語。是時。目連複再叁告曰。汝等速起。不須住此
是時。彼比丘默然不對。是時。目連即前捉手將至門外。還取門閉。前白佛言。不淨比丘已將在外。唯然世尊時說禁戒
佛告目連。止。止。目連。如來更不與比丘說戒。如來所說言不有二。還詣座所
是時。目連複白佛言。今此衆中已生瑕穢。我不堪任行維那法。唯願世尊更差余人。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是時。目連頭面禮世尊足。還就本座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毗婆屍如來出現世時聖衆多少。爲經幾時。乃生瑕穢。乃至迦葉弟子多少。雲何說戒
佛告阿難。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毗婆屍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世間。爾時。叁會聖衆。初一會時比丘有百千六萬八千聖衆。第二會時十六萬聖衆。第叁會時十萬聖衆。皆是阿羅漢。彼佛壽八萬四千歲。百歲之中聖衆清淨。彼佛恒以一偈爲禁戒
忍辱爲第一 佛說無爲最
不以剃須發 害他爲沙門
是時。彼佛以此一偈。百歲之中而爲禁戒。已生瑕穢。便立禁戒
複于叁十一劫中。有佛名試诘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爾時。亦複叁會聖衆。初一會時有十六萬聖衆。第二會時十四萬聖衆。第叁會時十萬聖衆。彼佛爾時。八十年中清淨無瑕穢。亦說一偈
若眼見非邪 慧者護不著
棄捐于衆惡 在世爲黠慧
爾時。彼佛八十年中說此一偈。後有瑕穢。更立禁戒
爾時。試诘佛壽七萬歲。于彼劫中。複有佛出現世間。名曰毗舍羅婆。亦叁會聖衆。初會之時十萬聖衆。盡是羅漢。第二會時八萬羅漢。第叁會時七萬羅漢。諸漏已盡。毗舍羅婆如來七十年中無瑕穢。爾時。複以一偈半爲禁戒
不害亦不非 奉行于大戒
于食知止足 床座亦複然
執志爲專一 是則諸佛教
七十年中以此一偈爲禁戒。後有瑕穢。更立禁戒。毗舍羅婆如來壽七萬歲
于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樓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二會聖衆。初會之時七萬聖衆。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六萬阿羅漢。彼佛爾時。六十年中無有瑕穢。彼佛爾時。以二偈以爲禁戒
譬如蜂采華 其色甚香潔
以味惠施他 道士遊聚落
不誹謗于人 亦不觀是非
但自觀身行 谛觀正不正
六十年中說此二偈。以爲禁戒。自此已來。以有瑕穢。便立禁戒。彼佛壽六萬歲
于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二會聖衆。初會之時六十萬聖衆。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四十萬聖衆。皆是阿羅漢。爾時。彼佛四十年中無有瑕穢。以一偈爲禁戒
執志莫輕戲 當學尊寂道
賢者無愁憂 常滅志所念
四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爲禁戒。自此已來。便有瑕穢。更立禁戒。彼佛壽四萬歲
于此賢劫有佛。名爲迦葉。出現世間。爾時。彼佛亦二會聖衆。初會之時四十萬衆。第二會時叁十萬衆。皆是阿羅漢。二十年中無有瑕穢。恒以一偈。以爲禁戒
一切惡莫作 當奉行其善
自淨其志意 是則諸佛教
二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爲禁戒。犯禁之後。更立製限。爾時。迦葉佛壽二萬歲
我今如來出現于世。一會聖衆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無有瑕穢。亦以一偈爲禁戒
護口意清淨 身行亦清淨
淨此叁行迹 修行仙人道
十二年中說此一偈。以爲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轉有二百五十戒。自今已後衆僧集會。啓白如律。諸賢。鹹聽。今十五日說戒。今僧忍者。衆僧和合。說禁戒以啓此已。設有比丘有所說者。不應說戒。各共默然。若無語者。應爲說戒。乃至說戒序後。複當問。諸賢。誰不清淨。如是再叁。誰不清淨。清淨者。默然持之。然今人壽命極短。盡壽不過百年。是故。阿難。善受持之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過去久遠諸佛世尊。壽命極長。犯律者少。無有瑕穢。然今人民壽命爲短少。不過十十。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有遺法住世。爲經幾時
佛告阿難。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法不久存
阿難白佛言。設如來滅度之後。正法存世當經幾時
佛告阿難曰。我滅度之後。法當久存。迦葉佛滅度後。遺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難。如來弟子爲少。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是故。阿難。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叁)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
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世尊言。如來玄鑒。無事不察。當來.過去.現在叁世皆悉明了。諸過去諸佛姓字.名號。弟子菩薩翼從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無數劫。悉觀察知。亦複知國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別。如今現在國界若幹。亦複明了。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欲聞其變。弟子翼從佛境豐樂。爲經幾時
佛告阿難。汝還就座。聽我所說。彌勒出現。國土豐樂。弟子多少。善思念之。執在心懷。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還就座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將來久遠于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雞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澤香。晝則清和。是時。雞頭城中有羅刹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伺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又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爲香淨。阿難當知。爾時。閻浮地東.西.南.北十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據一方
時。閻浮地極爲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谷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是時。弊花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余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乎地。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嗔恚.愚癡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郁單曰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向。無若幹之差別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複還合。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爲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車[(王*巨)/木].瑪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各相傷害。系閉牢獄。更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之寶。是謂七寶。領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國伊羅缽寶藏。多諸珍琦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梯羅國般綢大藏。亦多珍寶。第叁須賴吒大國有寶藏。亦多珍寶。第四婆羅[木*奈]蠰佉有大藏。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複不省祿之。意無財物之想。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郁單曰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
…
《增壹阿含經四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