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經》五 ▪第2页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吾等悉見于此梵志。以一缽蜜。多所饒益。而得緣覺。佛告比丘。于是梵志非但今世。以一缽蜜。多所饒益。前世宿命。亦複如是。乃往過世不可稱計。有一婆羅門。往入閑居寂寞之處。見有神仙。多所博愛。或有人說。今此仙人。往古難及。當往啓受。有人報言。用爲見此養身滿腹之種。爾時有一仙人。得五神通。見心所念。即于樹下閑居之處。踴在空中。住其人前。其人見之。歡喜踴躍。善心生矣。即還其家。盛滿缽蜜。而奉授之。時仙人受。飛在虛空。緣是施德。後作國王。名曰蜜具。以政法治國。治國積年。壽終之後。得生天上。佛告比丘。欲知爾時五通仙人則我身是。爾時梵志今梵志是。爾時施蜜受天人福。緣是今世亦複施佛。後致緣覺。于是賢者阿難。以偈贊佛
世尊多哀憐 自然至誠度
爲諸天人世 懷衆獄系著
故爲諸天世間尊 于法自在雨法教
以歡悅心多所勸 出家上天無數千
勝今無利皆得利 其有悅心歸命佛
恭肅殷勤造少薩 臨命壽終見趣安
爾時世尊贊賢者阿難曰。善哉善哉。審如所雲。複次阿難。造若幹行。乃成所立。佛救一切。如母念子。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雜贊經第四十九(丹本此經爲第五十)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俱。爾時有一比丘尼子。舍家爲道。喜詣家家。與諸白衣。雜錯粗犷。行不純一。母數诃之。勿得爾也。行有節限。若有法會。講經說義。乃可行耳。無得效進爲俗間事。父亦呵之。亦不肯受父母之法教。在于人間。家居造亂。但與惡人不成就子共相追隨。遇諸凶人共撾捶之。加得手拳。今欲投水中。久乃置耳。叫呼得脫舍去。諸比丘聞而往救之。得還歸家。諸比丘衆。而往白佛。說其本末。佛告比丘。此人不但今世不隨家居教。迷惑其行。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諸烏巢。賓近家居。人數喜探。欲捕取之。烏妻謂烏。無得近人家作巢。莫信于人。得無取卿加之苦毒。其烏聞之。雖欲舍去。心懷戀戀。不能避去。衆人數數。共觸娆之。故不舍去。衆人捕得。盡搣其毛羽。荊棘系頸。天時霖雨。泥溺叵行。又不能飛。徐徐自曳。歸到其巢。妻時以偈。歌頌問曰
誰皆搣毛羽 今天複陰雨
被荊棘爲铠 而立戶何謂
烏以偈答婦曰
我身吉祥有所緣 于今天時大霖雨
汝促開戶無惱我 且持食來活我命
其婦以偈答曰
我如所念如所造 卿所讒哳多所貪
今遭凶危如得華 後方當更獲其實
我之所頌亦可受 具足成酪致醍醐
值此勤苦衆惱已 當詣屏猥處閑居
去彼不遠。有一神仙梵志道人。遙聞其聲。而歌頌曰
不睹惡罪果 緣是遭苦患
以故莫作罪 將無受大惱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烏妻不乎。今此比丘尼是也。其烏夫出家子爲沙門被打搣者是也。爾時仙人則吾是也。昔日相遇。今世相值。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驢駝經第五十(丹本此經爲第四十九)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俱。爾時有一比丘。新學遠來客至此國。諸比丘欲求猗籌。諸比丘聞不與猗籌。今觀于子。行不具足舉動不祥。將無于此造損耗業。爾時新學不得猗籌。複詣余處。求索猗籌。彼諸比丘。不問本末。速授猗籌。前比丘聞。即往問言。卿何以故。不問本末。便與猗籌。比丘答曰。吾授猗籌。有固不妄。當奉事我。供養以時。有新比丘。安詳雅步。舉動不暴。入出進退。不失儀法。類如佳人。不似凶惡。主比丘獨在不出。新學比丘。複取衣缽。取主比丘。撾捶榜笞。就地縛束。猶系其口。將無所喚。人聞其聲。即于其夜。馳迸行走。天欲向曉。諸比丘衆。適聞其聲。皆來趣之。解其系縛。則問其意。時彼比丘。本末爲說。語比丘當共分布行求索之。使我還得衣缽。諸比丘答曰。吾等語卿。莫得妄信。勿與猗籌。將無見抂。自在放恣。不用吾語。所可作者。今可自省。時諸比丘。具啓世尊。佛言。諸比丘。此比丘者。不但今世。爲是凶人。所見侵抂。不知本末。而妄信也。所在相遇。辄爲所侵。乃往過去。有梵志。名草驢駝。載瓦器。有持門戶。行于道路。遙見一奴。住于道傍。遙睹梵志。稍來近之。心欲劫奪。與之相見。梵志信之。此人見我。來奉事我。有所施與。來親附我。彼時梵志。以偈頌曰
汝處于四衢 顔貌有反複
人未知本末 不選擇觀察
其道人睹此 淨修行最法
無有衆凶惡 當施供事我
爾時余梵志。道共侶行。皆共謂言。莫信此人。將無欺卿撾奪財物。以偈頌曰
梵志無得趣見人 于四衢路莫妄信
搖動其目面無理 定將撾卿奪卿物
彼時梵志。不信伴語。反信賊奴。未有所益。佐助供養。于時彼奴。向于夜半。人見斷絕。即奔走前。撾捶梵志。破傷腳膝。眼眩躃地。奪其財物。草驢駝梵志。亡失所有。又複破其膝。躃地啼泣。猶如小兒。稱怨呼嗟。時有一天。名淨修梵行。以偈頌曰
其求財于利 而行于愍哀
[怡-臺+龍]悷而自用 不從尊師教
皆當得是患 如彼梵志苦
從愚不慎路 獲罪如梵志
佛告諸比丘。爾時梵志草驢駝者。今此比丘授新學比丘猗籌者是。髡鉗惡奴。新比丘心懷惡依猗籌緣是劫盜者是也。彼時諸異梵志。今諸比丘難彼比丘者是也。爾時淨修梵行天者今吾身是。爾時相遇。今亦相值。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孔雀經第五十一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諸比丘悉共集會。皆共嗟歎。心念世尊。得未曾有。一人興世。號曰如來至真等正覺。毀壞一切諸外異學。忽然幽冥。無複光曜。未有佛時。致妙供養。衣被飲食。床臥之具。莫不恭事。自歸之者。佛現世間。是等之類。言誨不行。佛以道耳。遙聽比丘所共講議。即到其所。問諸比丘。向者何論。諸比丘具足自啓說。我等集會。平等正覺。適興于世。諸外異學。便沒不現。忽然幽冥。無複光曜。佛告諸比丘。吾未興世。外學熾盛。如無日月。燭火爲明。日月適出。燭火無明。今佛興世。異學皆沒。無複威曜。獨佛慧明。無所不照。不但今世有殊異行也。前世亦然。未曾有法。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一大國。在于北方邊地之土。號曰智幻。智幻土人。赍持烏來。至波遮梨國。其土國界。無有此烏。亦無異類奇妙之禽。時彼國人。見持烏來。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供養奉事。飲食果蓏。日日月月。而消息之。遠方之烏。而覺見之皆來集會。不可稱數。一國普共供養奉事。尊敬無量。于彼異時。有一賈人。複從他國赍叁孔雀來。時衆人見微妙殊好。羽翼殊特。行步和雅。所未曾有。衆人共睹。聽其音聲。心懷踴躍。又加于前千億萬倍。皆棄于烏。不複供事。烏無威曜。忽然無色如日之出。燭火不現。永無複心在諸烏許。普悉愛敬于彼孔雀。視之無厭。前所敬養諸烏之具。皆以供養孔雀之形。尊敬自歸。諸烏皆沒。不知處所。于時有天。即歎頌曰
未見日光時 燭火獨爲明
諸烏本見事 水飲及果蓏
由音聲具足 日出止樹間
諸烏所見供 于今悉永無
當觀此殊勝 無尊卑見事
尊上適興現 卑賤無敬事
于是賢者阿難。緣世尊教。心懷踴躍。以頌贊曰
如佛不興出 導師不現世
外沙門梵志 皆普得供事
今佛具足音 明白講說法
諸外異學類 永失諸供養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孔雀者我身是也。烏者諸外異學也。天者阿難也。于時在世。雖講經法。未除叁毒。生老病死。不能究竟。除塵勞垢。淨修梵行。于今如來興于世間。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天人師無上士道法禦號佛世尊。于今說法。具足究竟。淨修梵行。離諸塵垢。除淫怒癡。生老病死。獨步叁界而無所畏。降伏諸邪衆外異學。莫不歸伏。一切蒙度。佛說是時。莫不歡喜
佛說仙人撥劫經第五十二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鹫山。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錦盡手長者。至舍利弗所。諷誦經法。還歸其家。厭所居處。下其須發。而爲沙門。未得羅漢。一切所造。皆已備足。時諸比丘。往見世尊。今我等察錦盡手。稽首面見。聞說法律。尋時出家。而爲沙門。博聞多智。講若幹法。言談雅麗。庠序無犷。興起禅思。故複還家。世尊如是。隨其所應未得羅漢。無根無著法。以未成就睹見生死周旋回轉。不得解脫。如佛所教。如來至真等正覺。所獲安隱。佛告諸比丘。何足爲怪。吾成無上正真道。爲最正覺。錦盡手爲舍利弗。雖見教化度于四患。吾于異世。以凡夫身。廣說經法。度諸勤苦。乃爲殊特。往昔過去久遠世時。有一仙人。名曰撥劫。得五神通。時爲國王。所見奉事。愛敬無量。神足飛行。往返王宮。彼時國王。供養仙人。一切施安。坐在王邊。日日如是。王奉仙人。布發而行。手自斟酌。百種飲食。積有年歲。供養無限。于時彼王。有小緣務。王有一女。端正殊好。于世希有。王甚敬重。重之無量。女未出門。王告女曰。汝見吾不。供養仙人。奉事殷勤。不敢失意。女則白曰。唯然已見。王告之曰。今吾有事。當遠遊行。汝供養之。亦當如我事莫失意。時彼仙人。從空中飛下。至王宮內。王女見來。以手擎之。坐著座上。適以手擎。觸體柔軟。即起欲意。適起欲心。愛欲興盛。尋失神足。故不能飛行。思惟經行。欲複神足。故不能獲。時彼仙人。見國王女。貪欲意起。不能從志。步行出宮。如是所爲。其音暢溢。莫不聞知。時無央數人。皆來集會。王行事畢。還入其宮。聞其仙人。失于無欲。墮恩愛中。失其神足。不能飛行。王時夜至其宮。獨竊自行。往見仙人。稽首足下。以偈頌曰
吾聞大梵志 卒暴皆貪欲
爲從何所教 何因習色欲
時撥劫仙人。以偈答王曰
吾實爾大王 如聖之所聞
已墮于邪徑 以王遠吾故
王以偈問曰
不審慧所在 及善惡所念
假使發欲心 不能伏本淨
時撥劫仙人。複以偈答王曰
愛欲失義利 淫心郁然熾
今日聞王語 便當舍愛欲
于時國…
《生經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