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集要頌經》一 ▪第2页
法集要頌經有爲品第一 / 尊者法救集 /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啰國密林寺叁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诏譯
現世得名譽 後生于天上
教習使禀受 製止非法行
善者之所念 惡者當遠離
善與不善者 此二俱不別
善者生天上 不善墮地獄
法集要頌經持戒品第六
智者能護戒 福致叁種報
現名聞得利 終後生天上
當見持戒者 護之爲明智
得成真正見 彼獲世安靜
持戒得快樂 令身無煩惱
夜睡眠恬淡 寤則長喜悅
戒終老死安 戒善止亦甯
慧爲人之寶 福德賊難脫
何法終爲善 何法善安止
何法爲人寶 何盜不能取
戒法終爲安 戒法善安止
慧爲人之寶 唯福不能盜
修戒行布施 作福爲良田
從是至彼岸 常到安樂處
苾刍立戒德 守護諸根門
飲食知節量 寤寐意相應
意常生覺悟 晝夜精勤學
漏盡心明解 可致圓寂道
智者立禁戒 專心習智能
苾刍無熱惱 盡果諸苦除
以戒常伏心 守護正定意
內學修止觀 無忘爲正智
蠲除諸罪垢 盡慢勿生疑
終身求法戒 勿遠離聖念
戒定慧解脫 應當善觀察
彼已離塵垢 盡煩惱不生
集白淨解脫 無智皆以盡
超越魔羅界 如日光明照
我慢及迷醉 苾刍應外避
戒定慧叁行 求滿勿遠離
既不放自恣 諸有勿想念
是故舍陰蓋 不生如是障
苾刍防禁戒 恒見學此者
直趣涅盤路 速得淨如是
花香不逆風 芙蓉栴檀香
德香逆風熏 德人遍聞香
烏缽嚩哩史 多誐羅栴檀
如是等花香 勿比于戒香
若人能持戒 清淨不放逸
正智得解脫 是名安樂處
此道無有上 消除禅定魔
賢聖德難量 得達八正路
法集要頌經善行品第七
守護身惡行 自正護身行
守護身惡者 常修身善行
守護口惡行 自正護口行
守護口惡者 常修口善行
守護意惡行 自正護意行
守護意惡者 恒修意善行
身當棄惡行 及棄口惡行
意亦棄惡行 及諸穢惡法
身當修善行 修口善亦然
及修意善者 無欲盡諸漏
身當修善行 修口意亦爾
今世及後世 永得生善處
慈仁行不殺 常能善攝身
彼得無盡位 所適皆無患
不行殺爲仁 常能慎過言
彼得無盡位 所適皆無患
過去身惡業 應當自悔恨
今身不放逸 智生罪除滅
過去口惡業 應當自悔恨
今若不妄語 智生罪除滅
過去意惡業 應當自悔恨
今意常清淨 智生罪除滅
慎身爲勇捍 慎口捍亦然
慎意爲勇捍 一切結亦然
此處名不死 所適無憂患
護身爲善哉 護口善亦然
護意爲善哉 護一切亦然
苾刍護一切 能盡諸苦際
護口意清淨 身終不爲惡
能淨此叁業 是道大仙說
法集要頌經語言品第八
妄語入地獄 作之言不作
二罪後俱受 是行自牽去
恒懷暴惡人 斧在口中出
所以自傷身 由其出惡言
說法自悅人 口出無量義
使我懷妊身 不慚此儀式
譽惡惡還譽 是二俱爲惡
好以口快鬥 彼後皆無安
爭爲微少利 如掩失財寶
從彼致鬥诤 合意向惡道
百千尼羅浮 叁十六五獄
誹謗賢聖者 口意發惡願
無道墮惡道 自增地獄苦
遠愚修忍意 念谛則無犯
若倚內寶藏 依賢聖活命
愚者墮惡道 猶願邪見作
以失今良會 更立誓願求
終不見聖谛 況欲見究竟
竹蘆生實幹 還害其自軀
若吐言當善 不演惡法教
從善得解脫 爲惡不得解
善解者爲賢 是爲脫惡趣
聖賢解不然 如彼愚得解
苾刍挹損意 不躁言得忠
義說如法說 所語言柔軟
善說賢聖教 法說如法二
念說如念叁 谛說如谛四
是以言語者 必使心無患
亦不克有情 是爲能善言
言使投意可 亦令得歡喜
不使至惡意 出言衆悉可
至誠甘露說 說法無有上
谛說義如法 是爲立道本
如說佛言者 是吉得滅度
爲能斷苦際 是謂言中上
法集要頌經業品第九
應遠離一法 所謂妄語人
無惡不經曆 不免後世苦
甯吞熱鐵丸 渴飲洋銅汁
不以無戒身 食人信施物
犯戒放逸人 國中如肉團
無慚不畏罪 後受地獄殃
若人畏苦報 亦不樂行苦
勿造諸惡行 念尋生變悔
至誠爲諸惡 自作教他作
不免于苦報 欲避有何益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莫能于此處 避免宿惡殃
衆生有苦惱 不免于老死
唯有仁智者 能免纏縛罪
妄語求賄賂 自所行不正
怨谮良善人 以枉治善士
罪纏斯等人 沒溺深險坑
夫士爲行者 好之與暴惡
各自爲己身 終以不敗亡
動轉屈身形 唯影恒親附
或起或往來 不離其形影
不但影隨形 形亦自隨影
猶行善惡行 終不離自身
遂貪食毒味 不從吾往言
爲毒之所害 後乃自覺悟
愚心不開悟 習惡不從吾
受地獄苦痛 後方悟其教
戲笑爲其惡 已作身自受
號泣受罪報 隨行而罪至
惡不實時受 如[(殼-一)/牛]牛湩汁
罪在于陰伺 譬如灰覆火
惡不實時受 如彼鋒利劍
不慮于後世 當受其苦報
惡爲惡所縛 爲惡不自覺
至惡知惡至 受惡惡根源
如鐵生翳垢 反食其自身
惡生于自心 還當壞其體
法集要頌經正信品第十
信慚戒布施 上士譽此法
斯道明智說 得生于天界
愚不修天行 亦不贊布施
正直隨喜施 彼得後世樂
信者真人長 念法所安住
近者應得上 智壽中中賢
人業何者上 何行致歡樂
何要出要者 何壽壽中上
信者真人長 念法所安住
實者意得上 智壽壽中賢
信財乃得道 自致法滅度
善聞從慧得 得脫一切縛
信之與戒法 慧意則能行
健夫度恚怒 從是得脫淵
信使戒成就 亦獲壽及慧
在在則能行 處處見供養
施共與鬥集 此業智不處
施時非鬥時 速施何疑慮
此方出世利 慧信爲智母
是財出世寶 家産則非常
欲見諸真者 樂聽聞法教
能舍悭垢心 此乃爲上信
信能渡有河 其福難侵奪
能禁止竊盜 閑靜沙門樂
沙門恒來至 智者所見樂
及余笃信者 聞則生歡喜
若人懷懊惱 貪他人衣食
彼人晝夜寐 不獲叁摩地
若人能斷貪 如截多羅樹
彼人則晝夜 及獲叁摩地
無信不修行 好剝正言說
如掘取清泉 掘泉揚其泥
智者習信行 樂仰清淨流
如善取泉水 思冷不擾濁
信智不染他 惟智與賢仁
非好則遠之 可好則近學
樂信與不樂 寂默自應思
遠離無信者 信仁應行之
無常及欲貪 放逸與愛樂
戒善行語言 業信爲第十
法集要頌經沙門品第十一
斷漏降伏他 離欲名梵行
不犯牟尼戒 無一願不滿
行力若緩慢 作善與不善
梵行不清淨 不獲于大果
所有緩慢業 劣意盡除之
修習清淨行 獲果盡無余
譬如執利劍 執緩則傷手
沙門不禁製 地獄縛牽引
又如執利劍 執緊不傷手
沙門禁製戒 漸近涅盤路
難曉則難了 沙門少智能
諸想多擾亂 愚者致苦惱
沙門爲何行 如意不自禁
步步數粘著 但隨思想走
學難舍罪難 居在家亦難
會止同利難 艱難不過是
袈裟在肩披 爲惡不捐棄
常念行惡者 斯則墮惡道
畏罪懷驚懼 假名爲沙門
身披僧伽胝 如刳娑羅皮
所謂長老者 不必以耆年
形熟鬓發白 愚惷不知罪
能知罪福者 身淨修梵行
明遠純清潔 是名爲長老
所謂沙門者 不必剃須發
妄語多貪愛 有欲如凡夫
世稱名沙門 汝亦言沙門
形服似沙門 譬如鶴伺魚
如離實不離 袈裟除不除
持缽實不持 非俗非沙門
所言沙門者 消除窣兔羅
守護微細愆 是名真梵行
所言沙門者 息心滅意想
穢垢盡消除 故說爲出家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集要頌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