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集要頌經》

「本緣部」經文213卷04頁碼:P0777
宋 天息災譯

  《法集要頌經》叁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啰國密林寺叁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诏譯

  法集要頌經廣說品第二十四

  雖說百伽陀  句義不周正

  不如解一句  聞乃得解脫

  雖說百伽陀  不明有何益

  不如解一義  聞乃得止息

  雖解多伽陀  不行無所益

  不如行一句  習行可得道

  若人壽百歲  毀戒意不息

  不如一日中  供養持戒人

  若人壽百歲  懈怠劣精進

  不如一日中  勇猛行精進

  若人壽百歲  不觀生滅法

  不如一日中  而解生滅法

  若人壽百歲  不觀成敗事

  不如一日中  睹微知所忌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漏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無漏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動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無動道

  若人壽百歲  不睹難見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微妙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生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無生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作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無作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最上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最上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寂滅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寂滅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甘露句

  不如一日中  得服甘露味

  若人壽百歲  不見無垢句

  不如一日中  得見清淨道

  若人壽百歲  不見離垢句

  不如一日中  離垢得解脫

  雖複壽百歲  山林祭火神

  不如須臾間  觀身而積行

  雖複百歲中  山林祭火神

  不如須臾間  正見得解脫

  從月至于月  愚者用飲食

  彼人不信佛  十六不獲一

  若人禱神祀  經歲望其福

  彼于四分中  亦不獲其一

  從月至于月  愚者用飲食

  不生慈愍心  十六不及一

  從月至于月  愚者用飲食

  彼不知法數  十六不及一

  從月至于月  常行平等會

  彼人不信佛  十六不及一

  從月至于月  常行平等會

  彼人不信法  十六不及一

  從月至于月  常行平等會

  彼人不信僧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恒施于平等

  彼無慈愍心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恒施于平等

  彼不恤蠕動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恒施于平等

  若無悲念心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恒施于平等

  彼懷怨恨心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恒施于平等

  不見擇滅法  十六不及一

  月月常千祀  終身而不辍

  不如須臾間  一心念真法

  一念福無邊  勝彼終身祀

  雖終百歲壽  奉事祀火神

  不如須臾間  供養佛法僧

  一念供養福  勝彼終身祀 

  法集要頌經善友品第二十五

  無信懷憎嫉  鬥亂彼此人

  智者所棄嫌  愚習以爲樂

  有信無憎嫉  精進信多聞

  智者所敬待  賢聖以爲樂 

  不親惡知識  不與非法會

  親近善知識  恒與正法會

  行路念防慮  持戒多聞人

  思慮無量境  聞彼善言教

  各各知差別  近惡自陷溺

  習善致名稱  妙者恒自妙

  此由身真正  善者終以善

  斯由親近善  智能爲最上

  持戒永寂滅 

  如魚湊臭爛  人貪競取之

  意者不覺臭  習惡亦如是

  多誐波羅葉  衆生往采取

  葉熏香遠布  習善亦如是 

  親近惡知識  罪垢日夜增

  如豬身不淨  自汙兼汙他

  己自不習惡  親近習惡者

  爲人所輕笑  惡名日夜熾

  觀習而習之  知近而親近

  毒箭在其束  淨者被其汙

  勇夫能除汙  去惡不爲伴

  是故知果報  智人悉分別

  非親慎莫習  習當近于賢

  苾刍修行道  忍苦盡諸漏 

  愚人盡形壽  承事明智人

  亦不知真法  如杓斟酌食

  智若須臾間  承事賢聖人

  一一知真法  如舌了衆味

  智者尋一句  演出無量義

  愚者誦千句  不解一句義

  一句義成就  智者所修學

  愚者好遠離  真佛之所說

  怨憎有智勝  不隨親友義

  愚者訓非道  漸趣地獄徑 

  愚者自稱愚  當知善黠慧

  愚人自稱智  是謂愚中甚

  若複歎譽愚  毀訾智者身

  毀智猶有勝  歎愚不爲上

  莫見愚聞聲  亦莫與愚居

  與愚同居難  猶如怨同處

  莫見愚聞聲  亦莫與愚居

  與愚同居難  猶如怨同處

  當選擇共居  如與親親會

  是故事多聞  並及持戒者

  如是人中上  如月在衆星 

  法集要頌經圓寂品第二十六

  如龜藏其六  苾刍攝意想

  無倚無害彼  圓寂無言說

  忍辱第一道  佛說圓寂最

  不以懷煩熱  害彼爲沙門

  言當莫粗犷  所說應辯才

  少聞其論難  反受彼屈伏

  數自興煩惱  猶彼器敗壞

  生死數流轉  長沒無出期

  若不自煩惱  猶器完牢具

  如是至圓寂  永無諸塵翳 

  無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知親第一友  圓寂第一樂

  饑爲第一患  行爲第一苦

  如實知此者  圓寂第一樂 

  最妙聖言教  流布無窮際

  世共傳習者  實無有厭時

  如是無等倫  所說善言教

  身苦所逼迫  何過饑患苦 

  趣善之徒少  趣惡之徒多

  如實知此者  速求于圓寂

  有緣生善處  有緣生惡趣

  有緣般涅盤  如斯皆有緣 

  鹿歸于田野  鳥歸于虛空

  義歸于分別  真人歸寂滅

  不以懈怠意  怯弱有所至

  欲求于圓寂  焚燒諸縛著

  苾刍速杼船  以杼便當輕

  求斷貪欲情  然後至圓寂

  我有本以無  本有我今無

  非無亦非有  如今不可獲

  難見谛不動  善觀而不動

  當察愛盡源  是謂名業際 

  斷愛除其欲  竭河無流兆

  能明此愛本  是謂名苦際

  無身滅其想  諸痛得清涼

  衆行永止息  識想不複興

  如實知此者  是謂名苦際

  住動虛則靜  非近非有樂

  無動得輕安  靜乃獲圓寂 

  亦不由往來  往來絕生滅

  老死煩惱除  斷苦獲圓寂

  吾已無往來  不去而不來

  不沒不複生  此際名圓寂

  智生之本末  有爲知無爲

  生死所纏縛  縛者而難製

  如是四大身  五蘊苦惱集

  安住觀實苦  盡苦獲圓寂

  諸法無往來  往來恒生滅

  老病死遷流  無漏獲圓寂 

  苾刍有世生  有造無作行

  有無生無有  無作無所行

  苾刍吾已知  無複諸地入

  無有虛空入  無諸入用入

  無想非想入  無今世後世

  亦無日月想  無往亦無來

  從食因緣有  從食致憂樂

  而此要滅者  諸苦法已盡

  非食命不濟  孰能不搏食

  夫立食爲先  然後乃至道

  地種及水火  是時風無吹

  光焰所不照  亦不見其實

  非月非有光  非日非有照

  審谛觀此者  乃應真圓寂

  端正色縱容  得脫一切苦

  非色非無色  得脫第一苦

  究竟不恐懼  越縛無狐疑

  未斷有欲刺  豈知身爲患

  所謂究竟者  圓寂爲第一

  盡斷諸想著  文句不錯謬

  知節不知節  最勝舍有行

  內自思惟行  如卵壞其膜

  衆施法施勝  衆樂法樂上

  衆力忍力最  愛盡圓寂樂 

  法集要頌經觀察品第二十七

  善觀己瑕隙  使己不露外

  彼彼自有隙  如彼飛輕塵

  若己稱無瑕  罪福俱並至

  但見他人隙  恒懷無明想

  知慚壽中上  焉以貪牽縛

  力士無畏忌  斯等命短促

  知漸不盡壽  恒求清淨行

  威儀不缺漏  當觀真淨壽

  世間普盲冥  智眼鮮鮮耳

  群鳥墮羅網  生天不足言

  觀世衰耗法  但見衆色變

  愚者自系縛  爲暗所纏繞

  亦不見于行  觀而無所有 

  衆生皆有我  爲彼而生患

  一一不相見  不睹邪見刺

  觀此刺因緣  衆生多染著

  我造彼非有  彼造非我有 

  衆生爲慢纏  染著于憍慢

  爲見所迷惑  不免生死際

  已得與當得  二俱受塵垢

  習于病根本  及覺諸所學

  觀諸持戒者  梵行清淨人

  瞻侍病瘦者  是謂至邊際

  當觀水上泡  亦觀幻野馬

  如是不觀身  亦不見死至

  當觀水上泡  亦觀幻野馬

  如是不觀世  亦不見死王 

  如是當觀身  如王雜色車

  愚者所染著  善求遠離彼

  如是當觀身  如王雜色車

  愚者所染著  智者遠離之 

  如是當觀身  衆病之所因

  病與愚合會  焉能可恃怙

  當觀畫形像  摩尼绀青發

  愚者以爲緣  不求越彼岸

  當觀畫形像  摩尼绀青發

  愚者以爲緣  智者所厭患

  強以彩畫形  莊嚴醜穢身

  愚者以爲緣  亦不求丐度

  爪發爲八分  雙部眼耳珰

  愚者所染著  亦不求自度

  著欲染于欲  不究結使緣

  不以生結使  當度欲有流

  非園脫于園  脫園複就園

  當複觀此人  脫縛複就縛 

  今舍天王位  不造生死本

  求離地獄苦  願說圓寂樂

  青衣白蓋身  禦者禦一輪

  觀彼未斷垢  求便斷縛著

  人多求自歸  山川樹木神

  園觀及神祀  望免苦患難

  此非自歸上  亦非有吉利

  如有自歸者  不脫一切苦

  若有自歸佛  及法苾刍僧

  修習聖四谛  如慧之所見

  苦因緣苦生  當越此苦本

  賢聖八品道  滅盡甘露際

  是爲自歸上  非不有吉利

  如有自歸者  得脫一切苦

  觀已觀當觀  不觀亦當觀

  觀而複重觀  觀而不複觀

  觀而複重觀  分別彼性本

  計晝以爲夜  寶身壞不久

  觀而不重觀  雖見亦不見

  如見而不見  觀而亦不見

  雲何見不見  何說見不見

  因何見不見  因爲出何見 

  猶若不觀苦  常當深自觀

  以解苦根原  是爲明妙觀

  誰令凡夫人  不觀衆行本

  因彼而觀察  去冥見大明 

  法集要頌經罪障品第二十八

  諸惡業莫作  諸善業奉行

  自淨其意行  是名諸佛教

  惠施獲福報  不藏恚怒懷

  以善滅其惡  欲怒癡無余

  獨行勿逐愚  欲群當逐智

  智者滅其惡  如鶴擇乳飲

  觀世若幹變  知法起滅迹

  賢聖不樂世  愚者不處賢

  解知念待味  思惟休息義

  無熱無饑想  當服于法味 

  人不損其心  亦不毀其意

  以善永滅惡  不憂隨惡道

  人欲煉其神  要當數修琢

  智者易雕飾  乃名世之雄

  能親近彼者  安隱無憂惱

  永息無過者  柔和不卒暴

  吹棄諸惡法  如風落其葉 

  無故畏彼人  謗毀清淨者

  尋惡獲其力  煙雲風所吹

  人之爲善惡  各各自知之

  修善得善果  爲惡隨惡趣

  達己淨不淨  何慮他人淨

  愚者不自煉  如鐵鑽鈍鋼

  若眼見非邪  黠人求方便

  智者善壽世  亦不爲衆惡

  商人在路懼  …

《法集要頌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