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集要頌經》四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啰國密林寺叁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诏譯
忍勝則怨賊 自負則自鄙
息意則快樂 無勝無負心
若人擾亂彼 自求安樂世
遂成其怨憎 終不得解脫
善樂于愛欲 以杖加群生
于中自求安 後世不得樂
人欲得歡樂 杖不加群生
于中自求樂 後世亦得樂
樂法樂學行 慎莫行惡法
能善行法者 今世後世樂
護法行法者 修法獲善報
此應法律教 行法不趣惡
護法行法者 如蓋覆其形
此應法律教 行法不趣惡
惡行入地獄 所生墮惡道
非法自陷溺 如手把蚖蛇
不以法非法 二事俱同報
非法入地獄 正法生于天
施與戰同處 此德智不譽
施時亦戰時 此事二俱等
人遭百千變 等除憍慢怨
時施清淨心 健夫最爲勝
忍少得勝多 戒勝懈怠多
有信慧施者 後身受善報
快樂施福報 所願皆全成
速得第一滅 漸入無爲際
若彼求方便 賢聖智能施
盡其苦原本 當知獲大報
愛法善安隱 心意潔清淨
賢聖所說法 智者所娛樂
若人心樂禅 亦複樂不起
亦樂四意止 並及七覺意
及彼四神足 賢聖八品道
善樂于抟食 善樂攝法服
善樂于經行 樂處于山薮
已逮安樂處 現法而無爲
已越諸恐懼 超世諸染著
善樂于念持 善觀于諸法
善哉世無害 養育衆生類
世無欲愛樂 越諸染著意
能滅己憍慢 此名第一樂
耆年持戒樂 有信成就樂
分別義趣樂 不造衆惡業
世有父母樂 衆集和亦樂
世有沙門樂 靜志樂亦然
諸佛出興樂 說法堪受樂
衆僧和合樂 和則常有安
持戒完具樂 多聞廣知樂
睹見真人樂 解脫行迹樂
德水清涼樂 法財自集快
得智明慧快 滅慢無邪快
得睹諸賢樂 同會亦複樂
不與愚從事 畢固永已樂
不與愚從事 經曆無數日
與愚同居難 如與怨憎會
與智同處易 如共親親會
人智甚難遇 終不虛托生
設當托生處 彼家必蒙慶
一切得安隱 梵志取滅度
不爲欲所染 盡脫于諸處
盡斷不祥結 降伏內煩惱
永息得睡眠 心識得清徹
慎莫著于樂 當就護來行
當念舍于世 觀于快樂事
如世欲歡樂 及彼天上樂
此名爲愛極 十六未獲一
欲舍于重擔 更不造重業
重擔世之苦 能舍最快樂
盡斷諸愛欲 及滅一切行
並滅五蘊本 更不受叁有
義聚則有樂 朋友食福樂
彼滅寂然樂 展轉普及人
苦以樂爲本 猶彼焰火爐
赫焰而熾然 漸漸而還滅
不知所湊處 如是等見人
免于愛欲泥 去亦無處所
以獲無動樂 中間無有恚
有變易不停 除憂無有愁
寂然觀世有 有樂無有惱
正法而多聞 設見有所損
人人貪于色 無結世善壽
大法知結源 人當明結瑕
人人心縛著 亦縛于色本
一切受辱苦 一切任己樂
勝負自然興 竟不有所獲
諸欲得樂壽 能忍彼輕報
忍者忍于人 不忍處諸有
諸欲得樂壽 于惑而無惑
惑者惑于人 我斯無有惑
諸欲得樂壽 終己無結者
當食于念食 如彼光音天
恒以念爲食 意身無所燒
衆生見苦樂 聖法無損壞
雖值觸樂迹 無迹焉有觸
如苾刍在定 不著一切垢
衆生遭苦樂 而不能覺知
如來與多聞 己身廣善友
圓寂觀罪障 相應樂第十
法集要頌經護心品第叁十一
心輕難調伏 爲欲所居懷
降心則爲善 以降便輕安
如魚在旱地 以離于深淵
心識極惶懼 魔衆而奔馳
心走非一處 猶如日光明
智者所能製 如鈎止惡象
今我論此心 無堅不可見
我今欲訓誨 慎莫生瑕隙
汝心莫遊行 恣意而放逸
我今還攝汝 如禦暴逸象
生死無有量 往來無端緒
求于屋舍者 數數受胞胎
以觀此居屋 更不造諸舍
梁棧看已壞 臺閣則摧折
心已離諸行 中間是己心
心多爲輕躁 難持難調護
智者能自正 如匠搦箭直
有恚則知恚 有恚知有恚
是意皆自造 非幹父母爲
除邪就正定 爲福勿回複
蓋屋若不密 天雨則常漏
人不思惟行 恒曆淫怒癡
蓋屋若不密 天雨則常漏
人自思惟行 永無淫怒癡
心爲諸法本 心尊是心使
心若念惡行 即言即惡行
罪苦自追隨 車轹終于轍
心爲諸法本 心尊是心使
心若念善行 即言即善行
福慶自追隨 如影隨其形
不以不淨意 亦及瞋怒人
欲得知法者 正等覺所說
諸有除貢高 心意極清淨
能舍傷害懷 乃得聞正法
心不住止息 亦不知善法
迷于出世事 無有正知見
叁十六使流 並及心意漏
數數有邪見 依于欲想結
舍意放其根 人隨意回轉
爲少滅名稱 如鳥舍空林
在靜自修學 慎勿逐欲迹
莫吞熱鐵丸 嗥哭受其報
應修而不修 恃力不精勤
自陷人形卑 懈怠不解慧
亂觀及正觀 皆由意所生
能覺知心觀 愚心數數亂
智者如是觀 念者專爲行
咄嗟意無著 惟佛能滅此
觀身如空瓶 安心如丘城
以慧與魔戰 守勝勿複失
觀身如聚沫 如陽焰野馬
以慧與魔戰 守勝勿複失
心念七覺意 等意不差違
當舍愚惑意 樂于不起忍
盡漏無有漏 于世取滅度
當自護其意 若牦牛護尾
有施于一切 終不離其樂
一龍出衆龍 龍中六牙者
心心自平等 獨樂于曠野
不以能害心 盡爲一切人
慈心爲衆生 彼無有怨恨
慈心爲一人 便護諸善本
盡當爲一切 賢聖福稱上
普慈于一切 愍念衆生類
修行于慈心 後受無極樂
若以踴躍意 歡喜不懈怠
修于諸善法 獲致安隱處
自則致歡喜 身口意相應
以得等解脫 苾刍息意快
一切諸結盡 無複有塵勞
正使五音樂 不能悅人意
不如一正心 向于平等法
最勝得善眼 亦不計有我
諸有心樂禅 不樂于欲意
最勝踴躍意 亦不見有我
諸有心樂禅 不樂于欲意
諸結永已盡 如山不可動
于染無所染 于恚不起恚
諸有如此心 焉知苦蹤迹
無害無所染 具足于戒律
于食知止足 及諸床臥具
修意求方便 是謂諸佛教
行人觀心相 分別念待意
以得入禅定 便獲喜安樂
護意自莊嚴 嫉彼而營己
遭憂不患苦 智者審谛住
人不守護心 爲邪見所害
兼懷掉戲意 斯等就死徑
是故當護心 等修清淨行
正見恒在前 分別起滅法
苾刍降睡眠 盡苦更不造
降心複于樂 護心勿複調
有情心所誤 盡受地獄苦
降心則致樂 護心勿複調
護心勿複調 心爲衆妙門
護而不漏失 便在圓寂道
法集要頌經苾刍品第叁十二
苾刍若乞食 以得勿積聚
天人所歎譽 生淨無瑕穢
苾刍爲慈愍 愛敬于佛教
深入妙止觀 滅穢行乃安
苾刍諸愛盡 舍愛去貢高
無我去吾我 此義孰不親
當知是法行 身之出要徑
如象禦強敵 苾刍恒習行
人不壽劫盡 內與自心诤
護身念道谛 苾刍惟淨安
念親同朋友 正命無雜糅
施知應所施 亦合威儀具
苾刍備衆行 乃能盡苦際
樂法意欲法 思惟安隱法
苾刍依法行 正而勿廢忘
當學入空定 苾刍常安靜
愛樂非人處 觀察平等法
當製于五蘊 服意如水流
清淨恒和悅 爲飲甘露味
如彼極峻山 不爲風所動
苾刍盡愚癡 所在不傾動
一切諸名色 非有莫生惑
不近則不愛 乃名真苾刍
苾刍非剃發 慢誕無戒律
舍貪思惟道 乃應真苾刍
息心非剃發 放逸無志信
能滅衆苦惱 爲勝大沙門
苾刍得慈定 承受諸佛教
極得滅盡迹 無親慎莫睹
心喜極歡悅 加以受念者
苾刍多熙怡 盡空無根源
息身而息意 攝口亦乃善
舍世爲苾刍 度苦無有礙
無禅則無智 無智則無禅
道從禅智生 得近圓寂路
禅行無放逸 莫爲欲亂心
無吞洋銅汁 自惱燋形軀
能自護身口 護意無有惡
後獲禁戒法 故號爲苾刍
諸有修善法 七覺意爲本
此名爲妙法 故名定苾刍
如今現所說 自知苦盡源
此名爲善本 是無漏苾刍
不以持戒力 及以多聞義
正使得定意 不著于文飾
苾刍有所倚 盡于無漏行
當觀正覺樂 勿近于凡夫
觀此現世事 分別于五蘊
修行勿作惡 必強自製心
舍家而得解 意猶複染著
習行懈緩者 勞意勿除之
非淨則梵行 焉致大財寶
心得永休息 苾刍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便脫魔羅縛
心已得永寂 苾刍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以斷于愛相 苾刍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無有結使心 苾刍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不能斷有根 苾刍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能斷叁毒根 苾刍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以脫于魔界 以勝叢林刺
及除罵詈者 猶憑妙高山
苾刍不受苦 不念今後世
觀世如幻夢 苾刍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能斷愛根本
盡竭欲深泉 苾刍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能斷于五欲
斷于欲根本 苾刍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能斷于五結
拔于愛欲刺 苾刍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諸有無家業
又斷不善根 苾刍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諸有不熱惱
又斷不善根 苾刍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斷欲無遺余
如拔不牢固 苾刍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愛生如流溢
猶蛇含毒藥 苾刍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諸有斷相觀
內不造其心 苾刍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貪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刍 降伏魔羅軍
得盡苦輪回 瞋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刍 解脫諸煩惱
得盡苦輪回 癡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刍 遠離于纏縛
得盡苦輪回 慢根若斷盡
是名真苾刍 能離于愛染
得盡苦輪回 悭吝若斷盡
是名真苾刍 信樂于正覺
得…
《法集要頌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