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叁
姚秦涼洲沙門竺佛念譯
想無想品第六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今此座中無有異類。純一生補處。今當說識想受。無識無想無受。是時菩薩雲何說識想受。于是菩薩分別說識想受。識非想非受。受非識非想。想非受非識。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受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想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受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雲何識非過去未來現在。于是菩薩入無閡定。化受識衆生。從有住地至無住地。此識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複次菩薩摩诃薩。化想衆生。從住地至無住地。菩薩化受衆生。從住地至無住地。爾時尊者大迦葉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前白佛言。世尊。意心識受想。有何差別。佛告迦葉。知身即知差別。爲衆生故。從足至頭支節各各別名。如樹喻經說。根皮莖節枝葉故名爲樹。心意識受想亦複如是。大迦葉白佛言。想是外法受是內法。雲何爲一。佛告大迦葉。想從外來從內出也。迦葉白佛言。想從外來。何以故知。若外無形。內想何由得生。若外物不害。內何由知痛。佛告迦葉。此事不然。何以故。此識非外非內非兩中間。識住處非識住處。外想外受。即是內法非外法也。菩薩摩诃薩信解甚深。內外中間法。乃能解了識所住處。此是衆生此非衆生。乃至有無法非此非彼。便入無礙獨步叁昧。迦葉白佛言。今聞說法增益狐疑。何以故。如佛所說。想亦是受。受亦是想。識法分別識亦是想。亦是受想。想自空受。受自空識。識自空想。空非識空。識空非受空。受空非想空。如樹喻者是事不然。佛告迦葉。我當與汝說喻。智者以喻得解。往昔有王。王名特異。王有四子。一名喜悅。二名長壽。叁名百歲。四名無畏。彼長壽子。不滿月數即便命終。喜悅子者。身生瘡痍見者惡賤。父母厭患常無歡心。百歲子者。不滿百日複取命終。無畏子者。唇骞鼻嵃反齒橫牙。人見恐畏。此亦如是想受識。無若幹差別。佛告迦葉。吾今與汝說識想受一一分別。過去九十一劫有王名智慧。專行十善以法治化。無有煩惱察衆生意行。知彼衆生所念不同。即遣侍臣案行國界。諸有盲人盡仰來集宮庭。臣受王教。即出巡行國界。得五百盲人將詣庭內。王複以五百白象羅列殿前。一一令諸盲人自在捉象。是時盲人。或捉象鼻。或捉象耳。或捉象頭。或捉象腳。或捉象腹。或捉象尾。王問諸盲人曰。象何所像類。盲人答白。捉鼻者言如角。捉頭者言如甕。捉耳者言如簸箕。捉腹者言如箪捉腳者言如柱。捉尾者言如橛。時傍觀有目之士。笑彼盲者不得象具相。盲人屏處自共論說。各言已是而共诤競。此衆生類亦複如是。識想受法各各不同。佛告迦葉。猶如有人設百味食。粳米豆麥大小麻子。當其所得得粳米者。不知有余豆麥之屬。迦葉此亦如是。識想受法各各不同。觀諸法性無異無別。爾時世尊即與迦葉。而說頌曰
見額知有頭 視煙知有火
睹雲知有雨 觀行知體性
空雨無兩足 水影不可捉
言議盡法師 結使盡涅槃
想盡在無想 受滅亦無受
識滅無有識 梵行無上道
吾從無數劫 常爲識所惑
今世及後世 不遇安樂處
我今現在胎 分別諸法相
不見想受名 況當有識法
爾時世尊說此偈時。五百比丘得不起法忍。有千衆生心樂空行。于無余涅槃界心得自在
菩薩處胎經住不住品第七
爾時座中有菩薩名曰無住法行。即從坐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叉手前白佛言。善哉善哉。此諸大會快得善利。得聞如來無量法義。昔所誓願今乃得聞。即于佛前以偈歎曰
虛空無邊界 演出無量義
有無不生滅 惔怕無受想
過去諸佛等 修施戒忍辱
入定心不亂 慧光照世間
其德不可量 非有亦非無
音響極清妙 無等無俦匹
一音報萬億 由是得成佛
法鼓聲遠聞 聲聲各各別
猶如轉輪王 念則雨七寶
佛聲極遠振 雨七覺意寶
修治佛道場 莊嚴道樹果
不住不不住 慈悲護衆生
心念身相具 不辭劫數難
十方諸如來 發印開法藏
我等今得聞 得住無爲岸
善哉如來力 曠大無崖底
解縛不處有 真際實相法
欲界煩惱世 教化諸愚癡
佛秘深藏義 布現示衆生
疆界無邊際 皆得無上道
爾時無住菩薩說此偈贊佛已。前白佛言。過去當來現在五陰清淨。不住不不住。乃至叁十七品梵行不住不不住前後中間境界究竟淨不淨空。不住不不住。我不造非不造。非梵行非不梵行。唯願世尊說住不住。佛告無住菩薩曰。色相不住不不住。受相不住不不住。想相不住不不住。行相不住不不住。識相不住不不住。內法清淨不住不不住。外法清淨不住不不住。內外法清淨不住不不住。從初發意乃至道場。斷除諸想淨一切智。不住不不住。除衆生垢清淨不住不不住。莊嚴佛土清淨不住不不住。入金剛叁昧堅固其志。清淨不住不不住。碎身舍利清淨不住不不住。遊戲百千叁昧。清淨不住不不住。不在凡夫地不入賢聖空清淨不住不不住。不自稱已我成道果。清淨不住不不住。叁十二大人之相。放大光明遠照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衆生尋光來至。得聞如來深奧之法。隨彼所念上中下語。悉令充足分別諸法。住亦不住。不住亦不住。色受想行識。十二因緣。四無閡慧。空無想願。四禅四無量慧。清淨不住不不住。以神足力入于五道。清淨不住不不住。入解脫門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清淨不住不不住。佛告迦葉。今當說八清淨甘露法味池。何等爲八。如我今日坐自在講堂。東視清淨浴池周匝欄楯七寶所成。當于爾時亦不與衆生說苦集滅道。飲此池水皆成道果。是謂菩薩神力所作。在南西北方亦複如是。我本成佛四方以右不從四維成佛。四維成佛者。示現成佛不實。何以故。從無數阿僧祇劫成就八味法。何謂爲八。一爲喜味。二爲盡味。叁爲定味。四爲到味。五爲靜味。六爲相味。七爲不動味。八爲不究竟味。是爲浴池八味。若菩薩摩诃薩飲此甘露漿者。不入地獄餓鬼畜生。成無上道。從初發心乃至道樹。洗除心垢永盡無余。何者七覺意池八解脫水。初心解脫未至中間已至。已至中間住二地。爾乃得名菩薩。若複菩薩從八池水分別氣味。此味非味。此道非道。耳不別聲。鼻不別香。舌不別味。一一分別無所有。諸法聾故。是爲菩薩摩诃薩淨修清淨行
菩薩處胎經八種身品第八
佛告諸來會菩薩摩诃薩。學無學及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衆生所可供養。或有衆生。見地。薄地。淨地。如來地。辟支佛地。不退轉地。道場地。說法地。由此八地成無上等正覺。雲何見地。菩薩發意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乃至坐道樹。自伏其心欲降伏諸魔。即于坐上入叁昧定。其叁昧者。去嫉妒叁昧。心勝叁昧。秘藏叁昧。除癡叁昧。威神伏叁昧。如諸佛世尊無言教叁昧。示現變化叁昧。是時弊魔波旬來擾佛者。非自己力所能來至。皆是如來威神之所感致。所以者何。欲現世法爲劣第一義勝。何以故。如弊魔波旬起怒害心聲響震地。佛以忍叁昧不動不搖。使無央數弊魔衆等。顛倒墮地。猶如蛄蟥蟻子及蠅不能得動。弊魔波旬亦複如是。若魔來者不能動我一毛。爾時世尊即以威神入叁昧定。感動一佛境界滿中弊魔。令此諸魔惡聲流布。拘昙沙門。執心懦弱無丈夫意。在此大畏之處欲求佛道。佛告大衆。弊魔波旬是我所作。彼魔心者。爲是惡心爲是善心。爾時有天子名曰拘毗。白佛言。佛降伏魔。非是魔力是佛神力。何以故。彼衆生類不解俗法及以道法。以是欲化衆生故降致魔來。其有衆生見諸魔者。心不願樂如千眼比。數千萬衆心立不退轉地
複次菩薩摩诃薩。從忉利天生十方刹。不因濕生卵生化生胎生。教化衆生。此菩薩等成就無記根。所化衆生亦成無記根。何者是。阿閦佛境界是。或有菩薩摩诃薩。從忍世界生北方光影佛土。成就有記無記根。教化衆生皆成就有記無記根。欲樂世界妙光佛土衆生是也。或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乃至成佛。執心一向無若幹想無嗔無怒。願樂欲生無量壽佛國。一切衆生其生彼者。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同一金色。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作倡伎樂。衣被服飾香花莊嚴七寶轉關床。舉目東視寶床隨轉。北視西視南視亦如是轉。前後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斯等衆生自不殺生。亦教他不殺。有此福報生無量壽國。或有菩薩摩诃薩。具足六度施戒忍精進禅定解脫智慧。生南方踴躍佛刹。去此閻浮提一億佛國。彼衆生等無有癡愛淫欲之想。何以故。皆從欲界斷叁十六種淫欲行滅。種性成就所行清淨。如日光明無有塵翳。彼土衆生行十叁苦行。雲何十叁。晝夜叁時不失時節。經行坐禅。或在樹下。或在冢間。或在空地。或在岩石無人之處。或依泉源。或時一食。或不用食。法服齊整不失威儀。或時說法或不說法。周旋經行知足知滿。所可說法。少欲真道多欲非道。息心定意解空無想不願之法。是謂踴躍世界菩薩所行。彼土衆生純一乘學。無有羅漢辟支佛乘。相好具足稱譽正法。解空無我。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一切行已滅 識爲是外法
生者都歸盡 涅槃最爲樂
歸命踴躍佛 法王最第一
坐閻浮樹下 最初破欲網
說法度人民 供養諸福田
樹下坐思惟 梵王來勸請
願尊從禅覺 愍念愚惑人
時大梵天王 手執琉璃琴
歎說佛功德 柔軟和雅音
于億百千劫 時有發道心
道心菩薩本 億劫時乃有
願速從禅起 轉無上法輪
如優昙缽花 時時乃一有
佛出照世間 除諸塵勞冥
踴躍佛世界 聞戒施清淨
不似能忍土 剛強難可化
思惟禅定道 滅身不受證
叁轉五礙法 十二牽連縛
道業叁十二 十六慈哀心
古昔無量劫 誓願金剛志
演放大光明 遍照諸佛刹
爾時佛說偈已。告諸會者。東北方去此能忍世界五百恒河…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