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四
大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 诏譯
厭舍品第叁
爾時智光長者。承佛威神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從佛聞是報恩甚深妙法。心懷踴躍得未曾有。如饑渴人遇甘露食。我今樂欲酬報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進希證菩提。佛大慈悲。于一時中在毗舍離城。爲無垢稱說甚深法。汝無垢稱以清淨心爲善業根。以不善心爲惡業根。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衆寶璎珞無不充足。男女眷屬安隱快樂。成就正見不謗叁寶。以孝養心恭敬尊親。起大慈悲給施孤獨。乃至蝼蟻尚不加害。忍辱爲衣慈悲爲室。尊敬有德心無憍慢。憐愍一切猶如赤子。不貪財利常修喜舍。供養叁寶心無厭足。爲法舍身而無吝惜。如是白衣雖不出家。已具無量無邊功德。汝于來世萬行圓滿。超過叁界證大菩提。汝所修心即真沙門亦婆羅門。是真比丘是真出家。如是之人。此則名爲在家出家。世尊。或有一時于迦蘭陀竹林精舍。爲其惡性六群比丘說教誡法。而告之言。汝等比丘。谛聽谛聽。入佛法海信爲根本。渡生死河戒爲船筏。若人出家不護禁戒。貪著世樂毀佛戒寶。或失正見入邪見林。引無量人墮大深坑。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非是沙門非婆羅門。形似沙門心常在家。如是沙門無遠離行。遠離之行有其二種。一身遠離。二心遠離。身遠離者。若人出家身處空閑。不染欲境名身遠離。若有出家修清淨心。不染欲境名心遠離。身雖出家。心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遠離。若淨信男及淨信女。身居聚落發無上心。以大慈悲饒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遠離。于是六群惡性比丘。聞是法音得柔順忍。然今我等雖信佛說。各各懷疑意未決定。善哉世尊。能斷世間一切疑者。于一切法得自在者。真實語者。無二語者。是知道者。是開道者。惟願如來。爲我等輩及未來世一切有情。舍于方便說真實法。永離疑悔。令入佛道。今此會中有二菩薩。一者出家。二者在家。是二菩薩。善能利樂一切有情而無休息。如我惟忖出家菩薩。不及在家修菩薩行。所以者何。昔有金輪轉輪聖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厭離世間無常苦空。舍輪王位如棄洟唾。清淨出家入于佛道。是時後宮夫人婇女八萬四千。見王出家各懷戀慕。拊心號恸生大逼惱。起愛別離如地獄苦。金輪聖王初受位時。所感寶女及王千子大臣眷屬。共傷離別舍位出家。號泣之聲滿四天下。此諸眷屬各作是言。我王福智無量無邊。如何見棄舍我出家。哀哉苦哉世界空虛。從今已去無依無怙。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歸佛法僧發菩提心。舍離父母出家入道。父母憐愍恩念情深。離別悲哀感動天地。如涸轍魚宛轉于地。愛別離苦亦複如是。如彼輪王眷屬之心。出家菩薩饒益衆生。雲何娆害父母妻子。令無量人受大苦惱。以是因緣出家菩薩。無慈無悲不利衆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薩具大慈悲。憐愍衆生利益一切
爾時佛告智光長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勸請我說出家在家二種勝劣。汝今所問出家菩薩不如在家。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出家菩薩勝于在家。無量無邊不可爲比。何以故。出家菩薩以正慧力。微細觀察在家所有種種過失。所謂世間一切舍宅。積聚其中不知滿足。猶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未曾滿足。善男子。香山之南雪山之北有阿耨池。四大龍王各居一角。東南龍王白象頭。西南龍王大牛頭。西北龍王師子頭。東北龍王大馬頭。各從四角湧出大河。一殑伽河。其水所至白象隨出。二信渡河。其水所至水牛隨出。叁薄刍河。其水所至師子隨出。四私陀河。其水所至大馬隨出。如是大河。一一各有五百中河。中河各有無量小河。是大中小一切衆水皆入大海。然此大海未曾滿足。世間衆生所有一切居處舍宅。亦複如是。聚諸珍寶從四方來。悉入宅中未曾滿足。多求積聚造種種罪。無常忽至棄舍故宅。是時宅主隨業受報。經無量劫終無所歸。善男子。所爲宅者即五蘊身。其宅主者是汝本識。誰有智者樂有爲宅。唯有菩提安樂寶宮。離老病死憂悲苦惱。若有利根淨信深厚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屬令入無爲甘露宅者。須歸叁寶出家學道。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勝在家 算分喻分莫能比
在家逼迫如牢獄 欲求解脫甚爲難
出家閑曠若虛空 自在無爲離系著
谛觀在家多過失 造諸罪業無有邊
營生貪求恒不足 猶如大海難可滿
阿耨達池龍王等 四角湧出四大河
大中小河所有水 晝夜流注無暫歇
然彼大海未嘗滿 所貪舍宅亦如是
在家多起諸惡業 未嘗洗忏令滅除
空知愛念危脆身 不覺命隨朝露盡
焰魔使者相催逼 妻子屋宅無所隨
幽冥黑暗長夜中 獨往死門隨業受
諸佛出現起悲愍 欲令衆生厭世間
汝今已獲難得身 當勤精進勿放逸
在家屋宅深可厭 空寂寶舍難思議
永離病苦及憂惱 諸有智者善觀察
當來淨信善男女 欲度父母及眷屬
令入無爲甘露城 願求出家修妙道
漸漸修行成正覺 當轉無上大法輪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觀世舍宅。猶如石火深生厭患。何以故。譬如微火能燒一切諸草木等。世間舍宅亦複如是。貪心求覓馳走四方。若有所得受用不足。于一切時追求無厭。若無所得心生熱惱日夜追求。是故世間一切舍宅。能生無量煩惱之火。爲起貪心恒無知足。世間財寶猶如草木。貪欲之心如世舍宅。以是因緣。一切諸佛說于叁界名爲火宅。善男子。出家菩薩能作是觀。厭離世間名真出家。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世宅 猶如人間微少火
一切草木漸能燒 世宅當知亦如是
衆生所有衆財寶 更互追求常不足
求不得苦恒在心 老病死火無時滅
以是因緣諸世尊 說于叁界爲火宅
若欲超過叁界苦 應修梵行作沙門
叁昧神通得現前 自利利他悉圓滿
複次善男子。愛樂出家當觀舍宅。如彼深山石窟之中有大寶藏。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家大富財寶無量。奴婢仆從象馬無數。其父于後忽遭重病。名醫良藥不能救療。長者自知將死不久。即命其子而告之言。凡我所有一切財寶付囑于汝。勤加守護勿令漏失。既付囑已即便命終
時長者子不順其命。恣行放逸既損家業。財物散失。僮仆逃逝而無所依。時彼老母心懷憂惱。遂得重病即便終殁。其子貧窮無所恃怙。遂投山谷拾薪采果貨鬻自給。彼時遇雪入石窟中權自憩息。然此窟中是昔國王藏七寶所無能知者。經數百千年迥絕人迹。時彼貧人業因緣故。偶入窟中見無量金。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因而分割若幹分金造立舍宅。若幹分金爲娶妻財。如是奴婢。如是象馬。隨心所欲皆如其意。作是計時有諸群賊。爲趁走鹿到于窟前。見此貧人以金分配。遂舍其鹿殺人取金。愚癡凡夫亦複如是。深著世樂不樂出離。深山石窟如世舍宅。伏藏金寶猶如善根。琰魔使者即是群賊。隨業受報墮叁惡道。不聞父母叁寶名字喪失善根。以是因緣。應當厭離發于無上大菩提心。出家修道希成妙覺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愛樂在家諸菩薩 觀于舍宅如寶藏
譬如長者有一子 其家大富饒財寶
奴婢仆從及象馬 一切所須無不豐
于後長者身有病 舉世良醫皆拱手
臨終告命諸親族 付囑家財與其子
教誨令存孝養心 當勤享祀無斷絕
是時其子違父命 廣縱愚癡多放逸
老母懷憂疾病身 又因惡子尋喪逝
眷屬乖離無所托 拾薪貨鬻以爲常
往彼山中遇風雪 入于石窟而暫息
窟中往昔藏妙寶 已經久遠無人知
樵人得遇真金藏 心懷踴躍生希有
尋時分配真金寶 隨意所欲悉用之
或以造舍或妻財 奴婢象馬並車乘
校計未來無能舍 群賊因鹿到其前
是彼怨家會遇時 遂殺貧人取金去
愚癡衆生亦如是 石窟猶如世間宅
伏藏真金比善根 琰魔鬼使如劫賊
以是因緣諸佛子 早趣出家修善品
應觀身命類浮泡 勤修戒忍波羅蜜
當詣七寶菩提樹 金剛座上證如如
常住不滅難思議 轉正法輪化群品
複次善男子。世間所有一切舍宅。猶如雜毒甘味飲食。譬如長者唯有一子。聰慧利根達迦樓羅秘密觀門。能辯毒藥善巧方便。父母恩憐愛念無比。時長者子爲有事緣往至廛肆未及歸家。爾時父母與諸親族。歡喜宴樂具設甘膳。時有怨家。密以毒藥致飲食中。無人覺知。是時父母不知食中有雜毒藥。遂令長幼服雜毒食。其子後來父母歡喜。所留飲食賜與其子。是時其子未須飲食。念迦樓羅秘密觀門。便知食中有雜毒藥。其子雖知父母服毒。而不爲說誤服毒藥。所以者何。若覺服毒更加悶亂。毒氣速發必令人死。即設方便白父母言。我且不食如是飲食。暫往市中。郄來當食。何以故。我先買得無價寶珠。留在櫃中而忘封閉。于是父母聞說寶珠。生歡喜心任子所往。子遂馳走詣醫王家。求阿伽陀解毒妙藥。既得此藥。疾走還家。乳酥沙糖叁昧合煎和阿伽陀。作是藥已。白父母言。唯願父母服是甘露。此是雪山阿伽陀藥。所以者何。父母向來誤服毒藥。我所暫出本爲父母及諸人等。求得如是不死妙藥。于是父母及衆人等。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服妙藥吐諸毒氣。便得不死更延壽命。出家菩薩亦複如是。過去父母沈淪生死。現在父母不能出離。未來生死難可斷盡。現在煩惱難可伏除。以是因緣。爲度父母及諸衆生。激發同體大慈悲心。求大菩提出家入道。善男子。是名舍宅如雜毒藥入甘美食。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世間所有諸舍宅 說名雜毒甘美食
譬如長者有一子 聰明利智複多才
善迦樓羅秘密門 能辯毒藥巧方便
子有事緣往[廠@(邱-丘+墨)]肆 暫時貨易未還家
父母宴樂會諸親 百味珍羞皆具足
有一惡人持毒藥 密來致之于飲食
其子是時不在家 父母爲兒留一分
舉家誤服雜毒藥 子念觀門知有毒
即便奔馳到醫所 求得伽陀不死藥
叁味和煎藥已成 遂白諸親速令服
如是所服如甘露 差諸雜毒皆安樂
一切信心善男子 出家修道亦如是
爲濟父母及衆生 所服煩惱諸毒…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