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10卷25頁碼:P0766
隋 達磨笈多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

  無著菩薩造 / 隋南天竺叁藏法師達摩岌多譯

  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斯陀含。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那含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最爲第一。世尊說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世尊則不記我無诤行第一。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無诤無诤行

  論曰。此下第五爲修道得勝中無慢。如前略爲八種住處。已下十二總名離障礙住處。對治應知。何者十二障礙。一慢二無慢而少聞。叁多聞而小攀緣作念修道。四不小攀緣作念修道而舍衆生。五不舍衆生而樂隨外論散動。六雖不散動。而破影像相中無巧便。七雖有巧便而福資糧不具。八雖具福資糧。而樂味懈怠及利養等。九雖離懈怠利養而不能忍苦。十雖能忍苦而智資糧不具。十一雖具智資糧。而不自攝。十二雖能自攝而無教授。此中爲離慢故。經言。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等。此爲依義。顯示對治我得慢故。又複須陀洹能作是念者。即爲說相。顯示無慢故。亦即是欲願攝持。經言。世尊實無有法不入色聲香味觸者。此爲安立第一義。若須陀洹如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即爲有我想。若有我想則爲有慢。應知如是乃至阿羅漢亦爾。上座須菩提自顯無诤行第一及離欲阿羅漢共有功德者。以己所證爲令信故。以無有法得阿羅漢。及無所行故。說無诤無诤行。此中即爲安立第一義

  經曰。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論曰。此下第六爲不離佛出時。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爲離少聞故。經言。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不等。謂彼佛出世承事供養時。有法可取離此分別故。依義等及對治等。隨義相應應知

  經曰。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彼菩薩不實語。何以故。須菩提如來所說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土。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而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論曰。此下第七爲願淨佛土。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爲離小攀緣作念修道故。經言。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等。若念嚴淨土者。則于色等事分別生味著。爲離此故。經言。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而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

  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彼身非身是名大身

  論曰。此下第八爲成熟衆生。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爲離舍衆生故。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如是等。此何所顯示。爲成熟欲界衆生故。彼羅睺阿修羅王等。一切大身量如須彌。尚不應見其自體。何況余者。經言。如來說爲非體者。顯示法無我故。彼體非體者。顯示法體無生無作故。此即顯示自性與相及差別故

  經曰。佛言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佛言。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數恒沙數世界。以施諸佛如來。須菩提于意雲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言須菩提以七寶滿爾數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門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無量阿僧祇。複次須菩提隨所有處。說是法門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似佛。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法門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

  論曰。此下第九爲遠離隨順外論散亂。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爲離樂外。離散亂故。經說四種因緣。顯示此法勝異也。一攝取福德。二天等供養。叁難作。四起如來等念。經言。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等者。是攝取福德。經言。須菩提隨所有處說是法門等者。是天等供養。經言。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等者。是難作。經言。若是經典所在之處等者。是起如來等念。于中說者爲他直說故。授者教授他故。顯示此樂外論散亂對治法勝異已。于如是法中。或起如言執義爲對治彼未來罪故。經言。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故。如般若波羅蜜非波羅蜜。如是亦無有余法如來說者。爲顯此義故。經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此顯示自相及平等相法門第一義也

  經曰。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彼微塵甚多。世尊。須菩提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論曰。此下第十明色及衆生身抟取中觀破相應行。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爲離于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故。經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如是等彼不限量。攀緣作意菩薩恒于世界攀緣作意修習故。說叁千大千世界。于中爲破色身影像相故。顯示二種方便。一細作方便。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甯爲多不等。二不念方便。如經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故。爲破衆生身影像相故。經言。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故。于中世界顯衆生世也。但以名身名爲衆生世。不念名身方便即是顯示故。彼影像相不複說細作方便也

  經曰。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大人相

  論曰。此下第十一明供養給侍如來。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爲離不具福資糧故。經言。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者。顯示爲福資糧故。親近供養如來時。不應以相成就見如來。雲何見。應見第一義法身故

  經曰。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法門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無量阿僧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扪淚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說如是甚深法門。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法門。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其有衆生。得聞是法門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論曰。此下第十二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及退失等。依離障礙。十二種中爲離懈怠利養等樂味故。經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等于中身有疲乏心有熱惱。以此二種于彼精進。若退若不發。此何所顯示。如此舍爾許身。自所有福不及此福。雲何以一身著懈怠等故。而爲障礙。何故此中上座須菩提流淚而言。我未曾聞如是等法門也。以聞此勝福甚多過于舍無量身。更不說余勝福故。若聞如是勝福故。發起精進已。若于此法中生如義想爲離此過故。經言。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等。即于如是實相中。爲離實相分別故。經言。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如是等經言。世尊。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其有衆生。得聞是法門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如是等此何義。爲令味著利養過懈怠。諸菩薩生慚愧故。于未來正法滅時。尚有菩薩于此法門受持故。無人等取及法取。雲何汝等于正法興時。遠離修行不生慚愧也。經言。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者。顯示無人取也。我相即非相等者。顯示無法取也。經言。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者。顯示諸菩薩順學相。諸佛世尊離一切相。是故我等亦應如是學。此等經文爲離退精進故說。于中言。若分別若信解者。後句釋前句也。受者受文字也。持者持義也。爲離不發起精進故。經言。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等者。以驚等故不發起精進也。于聲聞乘中。世尊說有法及有空。于聽聞此經時聞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于思量時于二不有。理中不能相應故畏。更有別釋爲叁種。無自性故。應知。謂相生第一義等無自性故。經言。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者。此有何義。複說第二生慚愧處故。言此法如是勝上汝等不應放逸。于中以于余波羅蜜中勝故。名第一波羅蜜。又經言。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者。此言顯示一切諸佛同說第一是故名第一

  經曰。須菩提。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衆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須菩提。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衆生相人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