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
天親菩薩造 / 元魏天竺叁藏菩提流支譯
經曰。佛言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佛言。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世界。以施諸佛如來。須菩提。于意雲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佛告須菩提。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世界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門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無量阿僧祇
論曰。前已說多福德譬喻。何故此中複說。偈言
說多義差別 亦成勝挍量
後福過于前 故重說勝喻
此義雲何。前說叁千世界譬喻明福德多。今重說無量叁千世界故。何故不先說此喻。爲漸化衆生令生信心上妙義故。又前未顯以何等勝功德能得大菩提故。以此喻成彼功德。是故重說勝喻
經曰。複次須菩提。隨所有處說是法門。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此經。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似佛。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法門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彼微塵甚多。世尊。何以故。須菩提。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大人相
論曰。雲何成彼勝福。偈言
尊重于二處 因習證大體
彼因習煩惱 此降伏染福
此義雲何。尊重于二處者。一者所說處。隨何等處說此經。令生尊重奇特相故。二者能說人。隨何等人能受持及說。以尊重經論故。非七寶等。隨何處舍隨何人能舍。如是生敬重故。此法門與一切諸佛如來證法作勝因故。如經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故。此義雲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余佛不說故。彼珍寶布施福德是染煩惱因。以能成就煩惱事故。此因示現遠離煩惱因故。是故說地微塵喻如經須菩提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故。何故如是說。彼微塵非貪等煩惱體。以是義故名爲地微塵故。彼世界非煩惱染因界。是故說世界。此明何義。彼福德是煩惱塵染因。是故于外無記塵彼福德善根爲近。何況此福德能成佛菩提故。及成就大丈夫相福德中勝故。是故受持演說此法門。能成佛菩提勝彼福德。何以故。彼相于佛菩提非相故。以彼非法身故。是故說大丈夫相。以彼相故。此受持及說福德能成佛菩提。是故彼非勝故。又彼福德能降伏珍寶等福。何況此福故能降伏是故。此福最近最勝。如是彼檀等福德中此福德最如是成已
經曰。佛言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法門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無量阿僧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扪淚而白佛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佛說如是甚深法門。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法門。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其有衆生。得聞是法門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論曰。自下經文重明彼福德中此福轉勝。此義雲何。偈言
苦身勝于彼 希有及上義
彼智岸難量 亦不同余法
堅實解深義 勝余修多羅
大因及清淨 福中勝福德
此二偈說何義。捐舍身命重于舍資生珍寶等。彼如是舍無量身命。果報福德此福德勝彼福。何以故。彼舍身命苦身心故何況爲法舍故。念彼身苦。慧命須菩提尊重法故。悲泣流淚。如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故。此法門希有。何以故。尊者須菩提。雖有智眼昔來未曾得聞。是故希有如經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法門故。又此法門第一。以說名般若波羅蜜故此雲何成以上義故。如經何以故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故。何故如是說彼智岸故。彼智岸無人能量。是故非波羅蜜又此法門不同。何以故。此中有實相故。余者非實相。除佛法余處無實故。以彼處未曾有未曾生信。以是義故。如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故。又此法門堅實深妙。何以故。受持此經思量修習。不起我等相故。又不起我等相者。示可取境界不倒相故。我等相即非相者。示能取境界不倒相故。此二明我空法空無我智故。如是次第如經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此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故。如來爲須菩提說如是義。驚者謂非處生懼是故名驚。以可诃故。如非正道行故。怖者心體怖故。以起不能斷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畢竟驚怖墮故遠離彼處。如經不驚不怖不畏故。又此法門勝余修多羅如經。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故。又此法。門名爲大因。如經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故又此法門名爲清淨。以無量佛說故。如經彼無量諸佛亦說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故。彼珍寶檀等無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爲勝。如是成已
論曰。自下經文複爲斷疑。雲何疑。向說彼身苦以彼舍身苦身果報而彼福是劣。若爾依此法門受持演說。諸菩薩行苦行。彼苦行亦是苦果。雲何于此法門不成苦果。爲斷此疑故
經曰。須菩提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須菩提。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則爲非住。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是故佛說菩薩心不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須菩提言。世尊。一切衆生相即是非相。何以故。如來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論曰。此示何義。偈言
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勝義
離我及恚相 實無于苦惱
共樂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此二偈說何義。雖此苦行同于苦果。而此苦行不疲惓。以有羼提波羅蜜名爲第一故。彼岸有二種義。一者波羅蜜清淨善根體。二者彼岸功德不可量。如經即非波羅蜜故。非波羅蜜者。無人知彼功德岸故。言非波羅蜜。是故爲得第一法。此苦行勝彼舍身。何況離我相嗔恚相故。又此行無苦。不但無苦。及有樂以有慈悲故。如經我于爾時無我相。乃至無相亦非無相故。此明慈悲心相應故如是說。若有菩薩不離我相等。彼菩薩見苦行苦。亦欲舍菩提心。爲彼故說如經。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等。此明何義。未生第一菩提心者。有如是過。爲防此過。偈言
爲不舍心起 修行及堅固
爲忍波羅蜜 習彼能學心
此義雲何。爲何等心起行相而修行。爲何等心不舍相。偈言爲忍波羅蜜習彼能學心故。又第一義心者。已入初地得羼提波羅蜜故。此名不住心。如經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何以故。示不住生心義故。若心住于色等法彼心不住佛菩提。此明不住心行于布施。此經文說不住心起行方便。以檀波羅蜜攝六波羅蜜故。雲何爲利益衆生修行。而不名住于衆生事。爲斷此疑。如經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故。此明何義。偈言
修行利衆生 如是因當識
衆生及事相 遠離亦應知
此義雲何。利益是因體故。彼修行利益衆生。非取衆生相事故。何者是衆生事。偈言
假名及陰事 如來離彼相
諸佛無彼二 以見實法故
此說何義。名相衆生及彼陰事故。雲何彼修行遠離衆生事相。即彼名相相非相。以無彼實體故。以是義故。衆生即非衆生。以何等法。謂五陰名衆生。彼五陰無衆生體。以無實故。如是明法無我人無我。何以故。一切諸佛如來。遠離一切相故。此句明彼二相不實。偈言如來離彼相諸佛無彼二以見實法故。此說何義。若彼二實有者。諸佛如來應有彼二相。何以故。諸佛如來實見故
經曰。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所說法。無實無妄語
論曰。此中有疑于證果中無道。雲何彼于果能作因。爲斷此疑。如經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故。此四句說何等義偈言
果雖不住道 而道能爲因
以諸佛實語 彼智有四種
此義雲何。彼境界有四種。是故如來有四種實語。雲何四種。偈言
實智及小乘 說摩诃衍法
及一切授記 以不虛說故
此明何義。以如來實智不妄說。佛菩提及小乘大乘授記之事皆不妄說。以是四境故。次第說四語。如經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故。不妄說小乘者。說小乘苦谛等唯是谛故。不妄說大乘者。說法無我真如故。真如者即是真如故。不妄說授記者。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授記故。如彼義如是說不顛倒故。經複言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所說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