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七 ▪第2页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貪不著不取不受不然不滅。先來不生無有生相。攝在法性過眼色虛空道。如是相名爲真念佛。又念法者。佛法是善說。得今世報無有定時。可得觀察善。將至道智者。內知初中後善言善義善淳善無雜具足清淨。能斷貪欲能斷嗔恚能斷愚癡。能除慢心能除諸見能除疑悔。能除憍貴能除諸渴。破所歸趣斷相續道。盡愛離欲寂滅涅槃。如是相名爲念法。以空無相無願。不生不滅畢竟寂滅無比無示。如念佛義中說。又念法有叁種。從佛法是善說。至具足清淨名爲道。能斷貪欲至寂滅涅槃。名爲涅槃。空等至無比無示名爲法體。又念僧者如先說僧功德。念是叁寶得決定心。以如是念求于佛道而行布施。是名歸依佛。爲守護法而行布施。是名歸依法。以是布施起回向心。成佛道時攝菩薩聲聞僧。是名歸依僧
五戒品第十五
如是在家菩薩。能修善人業。遠離惡人業。如說
修起善人業 如法集財用
堪則爲重任 不堪則不受
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住善利亦能利人。惡人業者。自陷衰惱令人衰惱。如法集財用者。不殺不盜不诳欺人。以力集財如法用之供養叁寶濟恤老病等。堪受能行者則爲重任。不堪行者則不受。若菩薩于今世事及後世事。若自利若利他如先所說必能成立。若知不堪行者此則不受複次
世法無憂喜 能舍于自利
常勤行他利 深知恩倍報
世間法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于此法中心無憂喜。舍自利勤行他利者。菩薩乃至未曾知識。無因緣者所行善行舍置自利助成彼善。問曰。舍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舍己利如說舍一人以成一家。舍一家成一聚落。舍一聚落成一國土。舍一國土以成己身。舍己身以爲正法
先自成己利 然後乃利人
舍己利利人 後則生憂悔
舍自利利人 自謂爲智慧
此于世間中 最爲第一癡
答曰。于世間中爲他求利猶稱爲善以爲堅心。況菩薩所行出過世間。若利他者即是自利。如說
菩薩于他事 心意不劣弱
發菩提心者 他利即自利
此義初品中已廣說。是故汝語不然。深知恩倍報者。若人于菩薩所作好事應當厚報。又深知其恩。此是善人相。複次
貧者施以財 畏者施無畏
如是等功德 乃至于堅牢
施貧以財者。有人先世不種福德。今無方便資生儉少。如是之人隨力給恤。施無畏者。于種種諸怖畏。若怨賊怖畏饑餓怖畏水火寒熱等。菩薩于此衆怖畏中教喻諸人。安隱歡悅令無怖畏。如是功德最堅牢。最在後者于諸憂者爲除其憂。于無力者而行忍辱。離慢大慢等。于諸所尊深加恭敬。于多聞者常行親近。于智慧者咨問善惡。自于所行常行正見。于諸衆生不谄不曲不作假愛。求善無厭多聞無量。諸所施作堅心成就。常與善人而共從事。于惡人中生大悲心。于善知識非善知識。皆作堅固善知識想。等心衆生不吝要法。如所聞者爲人演說。諸所聞法得其趣味。于諸五欲戲樂事中生無常想。于妻子所生地獄想。于資生物所生疲苦想。于産業事生憂惱想。于諸所求破善根想。于居家中生牢獄想。親族知識生獄卒想。日夜思量得何利想。于不牢身得牢身想。于不堅財生堅財想。複次
在家法五戒 心應堅牢住
在家菩薩以叁自歸行上諸功德應堅住五戒。五戒是總在家之法。應離殺心慈愍衆生。知自止足不貪他物。乃至一草非與不取。離于邪淫厭惡房內。防遠外色目不邪視。常觀惡露生厭離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若念妻欲亦應除舍。常觀不淨心懷怖畏。結使所逼離欲不著。常知世間爲苦無我應發是願。我于何時心中當得不生欲想。況複身行遠離妄語。樂行實語不欺于人。心口相應有念安慧如見聞覺知而爲人說。以法自處乃至失命言不詭異。酒是放逸衆惡之門。常應遠離不過于口。不狂亂不迷醉。不輕躁不驚怖。不無羞不戲調。常能一心籌量好醜。是菩薩或時樂舍一切而作是念。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若以酒施應生是念。今是行檀波羅蜜時隨所須與。後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羅蜜法悉滿人願。在家菩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以是五戒福德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護持五戒如護重寶如自護身命。問曰。是菩薩但應護持五戒。不護持諸余善業耶。答曰
菩薩應堅住 總相五戒中
余身口意業 悉亦複應行
在家五戒已說其義。受此五戒應堅牢住。及余叁種善業亦應修行。複次在家菩薩所應行法
隨應利衆生 說法而教化
是菩薩于諸衆生。隨有所乏皆能施與。若在國土城郭聚落林間樹下。是中衆生隨所利益說法教化。所謂不信者爲說信法。不恭敬者爲說禮節。爲少聞者說多聞法。爲悭貪者說布施法。爲嗔恚者說和忍法。爲懈怠者說精進法。爲亂意者。說正念處。爲愚癡者解說智慧。複次
隨諸所乏者 皆亦應給足
諸衆生有所乏少皆應給足。有人雖富猶有不足。乃至國王亦應有所乏少。是故先雖說貧窮者施財。今更說隨所乏少而給足之。複次
諸有惡衆生 種種加惱事
谄曲懷憍逸 惡罵輕欺诳
背恩無返複 癡弊難開化
菩薩心愍傷 勇猛加精進
諸惡衆生以種種惡事侵娆菩薩。菩薩于此心無懈厭不應作是念。如是惡人誰能調伏誰能教化誰能勸勉。令度生死究竟涅槃。誰能與此往來生死。誰能與此和合同事。諸惡無理誰能忍之。我意止息不複共事。我悉舍遠不複共事。亦複不能與之和合。是惡中之惡無有返複。何用此等而共從事。菩薩知見衆生惡罪難除。應還作是念。是等惡人非少。精進能得令住如所樂法。爲是等故我當加心勉力勤行億倍精進後得大力乃能化。此惡中之惡。難悟衆生如大醫王。以小因緣便能療治衆生重病。菩薩如是除煩惱病。令住隨意所樂功德。我于重罪大惡衆生。倍應憐愍起深大悲。如彼良醫多有慈心療治衆病。其病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爲求良藥。菩薩如是于諸衆生煩惱病者悉應憐愍。于惡中之惡煩惱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加心療治。何以故
菩薩隨所住 不開化衆生
令墮叁惡道 深致諸佛責
菩薩隨所住國土城邑聚落山間樹下。力能饒益教化衆生。而懈厭嫌恨貪著世樂。不能開化令墮惡道。是菩薩即爲十方現在諸佛。深所呵責甚可慚恥。雲何以小因緣而舍大事。是故菩薩不欲諸佛所呵責者。于種種谄曲重惡衆生。心不應沒隨力饒益。應以諸方便勤心開化。譬如猛將將兵多所傷損王則深責以諸兵衆。無所知故王不責之◎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
菩薩如是學。應知家過惡。何以故。若知過惡或舍家入道。又化余人令知家過出家入道。問曰。家過雲何。答曰。如經中說。佛告郁迦羅。家是破諸善根。家是深棘刺林難得自出。家是壞清白法。家是諸惡覺觀住處。家是弊惡不調凡夫住處。家是一切不善所行住處。家是惡人所聚會處。家是貪欲嗔恚愚癡住處。家是一切苦惱住處。家是消盡先世諸善根處。凡夫住此家中不應作而作不應說而說。不應行而行。在此中住。輕慢父母及諸師長。不敬諸尊福田沙門婆羅門家是貪愛憂悲苦惱衆患因緣。家是惡口罵詈苦切刀杖系縛考掠割截之所住處。未種善根不種已種能壞。能令凡夫在此貪欲因緣而墮惡道。嗔恚因緣愚癡因緣而墮惡道怖畏因緣而墮惡道。家是不持戒品。舍離定品。不觀慧品。不得解脫品。不生解脫知見品。于此家中生。父母愛兄弟妻子眷屬車馬。增長貪求無有厭足。家是難滿如海吞流。家是無足如火焚薪。家是無息覺觀相續如空中風。家是後有惡如美食有毒。家是苦性如怨詐親。家是障礙能妨聖道。家是鬥亂種種因緣共相違诤。家是多嗔呵責好醜。家是無常雖久失壞。家是衆苦求衣食等方便守護。家是多疑處猶如怨賊。家是無我顛倒貪著假名爲有。家是技人雖以種種文飾莊嚴現爲貴人。須臾不久莊嚴還作貧賤。家是變異會必離散。家如幻假借和合無有實事。家如夢一切富貴久則還失。家如朝露須臾滅失。家如蜜渧其味甚少。家如棘叢受五欲味惡刺傷人。家是針[口*(隹/乃)]蟲。不善覺觀常唼食人。家汙淨命多行欺诳。家是憂愁心多濁亂。家是衆共王賊水火惡親所壞。家是多病多諸錯謬如是長者在家菩薩。應當如是善知家過。複次
菩薩應當知 在家之過惡
親近于布施 持戒善好喜
若見諸乞人 應生五叁想
在家菩薩應如是知家過患。當行布施持戒善好。布施名舍貪心。持戒名身口業清淨。善名善攝諸根。好喜名同心歡樂。五叁想名見乞兒應生五叁想。初叁者善知識想轉身大富想。裨助菩提想。又有叁想。折伏悭貪想。舍一切想。貪求一切智慧想。又有叁想。隨如來教想。不求果報想。降伏魔想。又有叁想。見來求者生眷屬想。不舍攝法想。舍邪受想。又有叁想。離欲想。修慈想。無癡想。今當解第五叁想。菩薩因來求者。令叁毒折薄舍所施物生離欲想。于求者與樂因緣故。嗔恨心薄名修慈想。是布施回向無上道則癡心薄。是名不癡想。余想義應如是知。複次
菩薩因求者 具六波羅蜜
以是因緣故 見求應大喜
六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以因求者能得具足。以是利故。菩薩遙見求者心大歡喜作是念。行福田自然而至。我因此人得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若于所施物心不貪惜。是名檀波羅蜜。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施與。是名屍羅波羅蜜。若不嗔乞者是名羼提波羅蜜。當行施時不慮空匮心不退沒。是名毗梨耶波羅蜜。若與乞者若自與時心定不悔。是名禅波羅蜜。以不得一切法而行布施不求果報。如賢聖無所著。以是布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般若波羅蜜。複次
所施物果報 種種皆能知
悭惜在家者 亦知種種過
所施物所獲功德利物。悭惜在家所有過惡菩薩于此皆悉了知。問曰。若施得何功德。若惜在家有何過咎。答曰。菩薩以真智慧如是知。施與已是我物。在家者非我物。物施已則堅牢。在家者不堅牢。物施已後世樂。在家少時樂。物施已不憂守護。在家者有守護。苦物施已愛心薄。在家者增長愛。物施已無我所。在家者是我所。物施已無所屬。在家者有所屬。物施已無所畏。在家者多所畏。物施已助菩提道。在家者助魔道。物施已無有盡。在家則有盡。物施已從得樂。在家從得苦。施已舍煩惱。在家增煩惱。施已得大富樂。在家不得大富樂。施已大人業。在家小人業。施已諸佛所歎。在家愚癡所贊。複次
于妻子眷屬 及與善知識
財施及畜生 應生幻化想
一切諸行業 是則爲幻師
在家菩薩。于妻子等應生幻化想。如幻化事但诳人目。行業是幻主。妻子等事不久則滅。如經說。佛告諸比丘。諸行如幻化诳惑愚人無有實事。當知因業故有業盡則滅。是故如幻作是念
我非彼所有 彼非我所有
彼我皆屬業 隨業因緣有
如是正思惟 不應起惡業
父母妻子親裏知識奴婢僮客等。不能爲我作救作歸作趣。非我非我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尚非我非我所。何況父母妻子等。我亦不能爲彼作救作歸作趣。我亦屬業隨業所受。彼亦屬業隨業所受。好惡果報如是叁種籌量。一有義趣。二見經說。叁見現事。不應爲父母妻子等起身口意毫厘惡業。複次
菩薩于妻所 應生叁叁想
亦複有叁叁 又複有叁叁
在家菩薩應生叁想。所謂叁者。妻是無常想失想壞想。又有叁想。是戲笑伴非後世伴。是共食伴非受業果報伴。是樂時伴非苦時伴。又有叁想。是不淨想臭穢想可厭想。又有叁想。是怨家想惱害想相違想。又有叁想。羅刹想毗舍阇鬼想醜陋想。又有叁想。入地獄想入畜生想入餓鬼想。又有叁想。重擔想減想屬畏想。又有叁想。非我想無定屬想假借想。又有叁想。因起身惡業想起口惡業想起意惡業想。又有叁想。欲覺處想嗔覺處想惱覺處想。又有叁想。枷杻相鎖械相縛系相。複有叁相。遮持戒相。遮禅定相。遮智慧相。複有叁相坑相羅網相圍合相。複有叁相。災害相疾病相衰惱相。複有叁相。罪相黑耳相災雹相。複有叁相。病相老相死相。複有叁相。魔相魔處相畏相。複有叁相。憂愁相懊惱相啼哭相。複有叁相。大豺狼相大摩竭魚相大貓狸相。複有叁相。黑毒蛇相鳣魚相奪勢力相。複有叁相。無救相無歸相無舍相。複有叁相。失相退相疲極相。複有叁相賊相獄卒相地獄卒相。複有叁相。留相縛相結相。複有叁相。泥相流相[漂*寸]相。複有叁相。械相鎖相[米*離]粘相。複有叁相。猛火聚相刀輪相草炬相。複有叁相。無利相刺棘相惡毒相。複有叁相。陵上相覆映相貪著相。複有叁相。恨相鞭杖相刀矟相。複有叁相。忿恚相诤訟相打棒相。複有叁相。怨憎會相離愛相鬧相。取要言之。是以一切臭惡不淨相。一切衰濁相。是一切不善根相。是故在家菩薩。于妻子見如是相。應生厭離心出家修善爲善。若不能出家。不應于妻起諸惡業。複次
若于子偏愛 即以智力舍
因子行平等 普慈諸衆生
在家菩薩。若自知于子愛心偏多。即以智力思惟舍離。智力者應如是念。菩薩平等心。乃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高下心者則無菩提。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一相無相得。不從別異相得。我今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于子所愛心偏多即有高下不名平等。即是別相非是一相。若如是者去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爲甚遠。是故我不應于子偏生愛心。爾時于子應生叁相。一于我爲賊佛說等慈破令不等。愛心偏多故。二爲賊害因是子故。破諸善根遮正智命。叁我因是子逆道中行不行順道。即時因子于諸衆生等行慈心應作是念。子從余處來我亦從余處來。子至異處我去異處。我不知彼去處。彼不知我去處。彼不知我來處。我不知彼來處。是子非我所有。何爲無故橫生愛縛。如說
彼我不相知 所來所去處
彼我雲何親 而生我所心
複次無始生死中。一切衆生曾爲我子。我亦曾爲彼子。有爲法中無有決定此是我子彼是他子。何以故。衆生于六道中轉輪互爲父子。如說
無明蔽慧眼 數數生死中
往來多所作 更互爲父子
貪著世間樂 不知有勝事
怨數爲知識 知識數爲怨
是故我方便莫生憎愛心。何以故。若有善知識。常種種求利益。若有怨賊。常種種生無益相。有此憎愛心則不得通達諸法平等想。心高下者死後生邪處。正行者生正行處。是故我不應行邪行。于衆生行平等。當得平等薩婆若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十住毗婆沙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0】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