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住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21卷26頁碼:P0020
後秦 鸠摩羅什譯

  《十住毗婆沙論》九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

  ◎四法品第十九

  如所說得叁十二相諸業。菩薩應一心修習。修如此叁十二相業以慧爲本。是故

  退失慧四法  菩薩應遠離

  得慧四種法  應常修習行

  有四法能退失慧。菩薩所應遠離。複有四得慧法應常修習。何等四法失慧。一不敬法及說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叁樂法者爲作障礙壞其聽心。四懷憍慢自高卑人。何等四法得慧。一恭敬法及說法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爲他人說。其心清淨不求利養。叁知從多聞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頭然。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行不貴言說。是爲四。若人不壞諸善根者。是人能舍失慧四法。能行得慧四法。是故求增益智慧者。如偈說

  食善根四法  菩薩應遠離

  增善根四法  菩薩應修習

  何等是侵食善根四法。一懷憍慢貪求世事。二著利養出入諸家。叁起憎嫉謗諸菩薩。四未聞經聞不信受。何等是增長善根四法。一所未聞經求之無厭。所謂六波羅蜜菩薩藏。二于衆生除憍慢心謙遜下下。叁如法得財趣足而已。離諸邪命樂行四聖種行。四于他罪若實不實無有刺譏不求人短。若于法中有所不達。心不違逆以佛爲證。佛是一切智其法無量。隨宜而說非我所知。如是增益善根。四法非谄曲者所能成就。是故

  菩薩應遠離  谄曲相四法

  應常修習行  直心相四法

  在家出家菩薩。應遠離四谄曲法。如曲木在稠林難可得出。如是世間有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何等爲四。一于佛法懷疑不信無有定心。二于衆生憍慢嗔恨。叁于他利心生貪嫉。四毀謗菩薩惡聲流布。是爲四。何等是四直心相。一者有罪即時發露無所隱藏悔過除滅行無悔道。二者若以實語失于王位及諸財寶。猶不妄語口未曾說輕人之言。叁者若人惡口罵詈輕賤譏謗系閉鞭杖考掠等罪。但怨前身不咎于他。信業果報心無恚恨。四者安住信功德中。諸佛妙法甚難信解。心清淨故皆能信受。敗壞菩薩行四谄曲。調和菩薩有四直行。是故菩薩欲不行谄曲相。欲行直心如說

  應舍離四種  敗壞菩薩法

  應修習四種  調和菩薩法

  雲何名爲四敗壞菩薩法。一多聞而戲調不隨法行。二于教化而生戲論。不敬順和尚阿阇梨。叁者不能消人信施。毀壞防製而受供養。四者不敬柔善菩薩心懷憍慢是爲四。雲何名爲四調和菩薩法。一常樂聞所未聞法。聞已能如所說行。依法依義依如說行。二隨順義趣不惑言辭調和易化。于師事中用意施作。叁不失戒定清淨活命。四于調和菩薩生恭敬心隨順情重破憍慢心求其功德。複次菩薩有四種錯謬。常于此中求菩薩短。是名敗壞菩薩。若能親近四種善道。是名調和菩薩。如偈說

  菩薩應遠離  四種菩薩謬

  菩薩應修習  四種菩薩道

  何謂菩薩四種錯謬。一于非器衆生說甚深法。是名錯謬。二樂深大法者。爲說小乘。是名錯謬。叁于正行道者持戒善心。輕慢不敬。是名錯謬。四于未成就者。未可信而信。攝破戒惡人以爲親善。是名錯謬。何等爲四種菩薩道。一于一切衆生行平等心。二以善法教化一切。叁等爲一切衆生說法。四以正行行于一切衆生。若常行菩薩四種錯謬。不樂思惟諸法。不勤修習善法。則是像菩薩。是故

  諸菩薩法中  四種像菩薩

  佛說如是法  一一應遠離

  何等爲四。一貪重利養不貴于法。二但爲名譽不求功德。叁求欲自樂不念衆生。四貪樂眷屬不樂遠離。是爲四問曰像菩薩法雲何可舍。答曰。若菩薩應修菩薩初行功德。是則能離像菩薩法。是故菩薩若欲離像菩薩法。如偈說

  初行四功德  精勤令得生

  生已令增長  增長已當護

  何等爲四。一者信解空法。亦信業果報。二者樂無我法。而于一切衆生生大悲心。叁者心在涅槃而行在生死。四者布施爲欲成就衆生。而不求果報。若人欲生菩薩初行四功德。增長守護者。當親近善知識。如偈說

  菩薩當親近  四種善知識

  亦應當遠離  四種惡知識

  菩薩愛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親近恭敬供養四種善知識。當深遠離四種惡知識。何等爲四種善知識。一于來求者生賢友想。以能助成無上道故。二于說法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多聞智慧故。叁稱贊出家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善根故。四于諸佛世尊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佛法故。何等爲四種惡知識。一求辟支佛乘心。樂少欲少事。二求聲聞乘比丘。樂坐禅者。叁好讀外道路伽耶經。莊嚴文頌巧問答者。四所親近者。得世間利不得法利。是故菩薩應親近四善知識遠離四惡知識。若菩薩能遠離四惡知識。親近四善知識者則得四廣大藏。過一切魔事法。能生無量福德。盡能攝取一切善法。問曰。何等是菩薩大藏法。何等是能過一切魔事法。何等是能生無量福德法。何等是能攝取一切善法。答曰

  諸菩薩有四  廣大藏妙法

  四攝諸善法  菩提心爲先

  何等爲四。一得值佛。二得聞六波羅蜜。叁于說法者心無嗔閡。四以不放逸心樂住阿練若處。是爲四大藏。能過一切魔者。有四法。何等四。一不舍菩提心。二于一切衆生心無嗔礙。叁覺知一切諸見。四于諸菩薩心無憍慢。是爲四。得無量福德法。複有四法。何等爲四。一于法施無所悕求。二于破戒惡人生大悲心。叁于教衆生中發無上菩提。四于下劣衆生而行忍辱。是爲四。攝一切善法者。有四法。何等爲四。一于空閑不現矯異常行。二行四攝法不求恩報。叁不惜身命護持正法。四種諸善根時以菩提心爲先。是爲四。是一一四法皆應廣解。于文煩多故不廣。今如佛所說以偈略解。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欲過一切魔事。欲攝一切善法者。皆當遠離

  二空系二縛  二障二垢法

  二瘡及二坑  二燒二病法

  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等功德者。應當遠離是諸二法。何等爲二空系法。一貪著應路伽耶等經。二嚴飾衣缽。二縛者。一著諸見縛。二貪名利縛。二障法者。一親近白衣。二疎遠善人。二垢法者。一忍受諸煩惱。二樂諸檀越知識。二瘡法者。一見他人過。二自藏其過。二坑法者。一毀壞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燒法者。一以穢濁心而著袈裟。二受淨戒者供給。出家之人有二病難治。一憎上慢人自謂能降伏心。二求大乘者沮壞其意。若菩薩遠離如是等法。更有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則能疾得。又得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歎。問曰。何等法是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何等是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歎。答曰

  能行四谛相  疾得佛菩提

  又行四法者  叁聖所稱歎

  何等爲四谛相。一求一切善法故勤行精進。二若聽受讀誦經法如所說行。叁厭離叁界如殺人處常求免出。四爲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故。自利其心谛名真實不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名爲不虛。複有四法。爲叁聖稱歎。何等爲四。一乃至失命不爲惡事。二常行法施。叁受法常一其心。四若生染心。即能正觀染心起染因緣。是染根者何名爲染。何者是染于何事起誰生是染。如是正憶念。知虛妄無實無有。決定信解諸法空故。無所有法故。如是正觀染因緣故。不起諸惡業。余一切煩惱亦如是觀。菩薩得是大人所稱歎法。離諸惡煩惱業故。心則具足舍心者如說

  具足于舍心  求世出世利

  求此諸利時  心無有厭倦

  是菩薩具足舍法。欲行法施行財施利益衆生故。若求世間出世間諸利。未得時心無疲懈。世間利者。善解世間經書技藝方術巧便等。出世間利者。諸無漏根力覺道法。如說

  如是求二利  心無有疲懈

  以無疲懈故  能得諸深法

  因從求經書  而能得智慧

  具足知世間  最上第一法

  無疲懈者。疲懈名厭惡。所學若無厭惡則心無疲倦。若無疲倦則求諸經藝醫方技術禮儀法則皆無疲倦。無疲倦故則得智慧。具足深知世間宜法。世間法者。方俗所宜隨世間心。世間治法皆悉能知。是故能知上中下衆生。隨宜而引導。善解世間事深有慚愧心。隨宜引導者。于上中下者各有所宜。慚愧者。自恥所行名爲慚。因他生恥名爲愧。有人以自作而羞見他而愧。世間法中愧爲先用。如經說。二清白法護持世間。所謂慚愧。如偈說

  隨人有愧時  知法知罪福

  無愧善人遠  無惡而不作

  問曰。何故殷勤教菩薩善知世間宜法。答曰。菩薩若知世間法者。則于衆生易相悅入。化導其心令住大乘。若不知世法。乃至不能教化一人。是故世間法者。則是教化衆生方便之道。菩薩如是知世間法。具足慚愧心。如說

  加惡而敬養  何況利己者

  有愧有恭敬  不輕笑善者

  是菩薩愧心多故。于諸惡人尚能恭敬供養迎送問訊。何況善人能利于我有功德者。有愧恭敬二心故。于諸賢善少知識者而不輕慢。作是念。有功德者自隱于世。如灰覆火。鄙薄世法不應輕賤。若我以小因緣而輕賤者。即便得罪。複次

  凡諸有所作  雖難能究竟

  則于世間中  亦是不退相

  是菩薩凡有所作。若起塔寺若設大會若救罪人。如是等一切世間諸難事中心無廢退。所造未成。要以種種諸方便力身口心力令得成就。不但佛法有不退轉。世間事中亦有不退轉相。問曰。以何因緣能成此事。答曰。有堪忍力者。則能究竟。如說

  得大堪忍力  深供養諸佛

  隨佛所教化  皆悉能受持

  菩薩得堪忍力故。以是力于諸佛供養敬禮。隨宜供奉衣服飲食等。又佛教化。若持戒禅定。若降伏心意。若實觀諸法。于是事中用堪任力。如人得利刀宜應有益中用不于無益中用。如說

  以信悲慈舍  堪受無疲厭

  又能知義趣  引導衆生心

  愧堪受第一  深供養諸佛

  住佛所說中  正行此十法

  能淨治初地  是則菩薩道

  若菩薩以信爲始後住佛故則能淨治初地。是十法中以信爲初。信名于諸佛法因緣中心得決定又加好樂。何以故。是菩薩心性清淨故得深根信力。有信力故于衆生中而生悲心作是念。一切諸佛法以大悲爲本。我今一心好樂佛法。是故于衆生中應生悲心。此悲漸增則成大悲。得大悲故于衆生中則生慈心。作是念。我應隨力利益衆生則成實悲行慈。利衆生時即能行舍。內外所有皆能施與。作是念。如我是物。爲欲利益安樂衆生則成實慈。又諸衆生信受我語。爲欲行舍求利財物…

《十住毗婆沙論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