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叁 ▪第3页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惡道。複有何善利。更不斷善根。若然者。提婆達多。不得頂法耶。如偈說
無德受供養 是名爲凡小
有善皆忘失 是名爲頂退
此偈當雲何通。答曰。此說得退。複有說者。世尊如頂。彼以惡心向佛。墮于惡道。故言頂墮。得忍亦舍。舍有一種。離界地時。舍彼善根無退。不作無間業。不斷善根。複有何善利。不墮惡道。得世第一法亦舍。舍有一種。離界地時舍不退。所以者何。此善根性是不退。不作無間業。不斷善根。不墮惡道。複有何善利。彼次第得正決定。複有說者。得煗法亦舍。舍有二種。離地界時。及退時。退時舍者。作無間業。亦墮惡道。複有何善利。唯不斷善根。若然者提婆達多。不得煗法。何以故。彼斷善根故。得頂法亦舍。舍有二種離地界時。及退時。退時舍者。墮惡道。複有何善利。不作無間業。不斷善根。得忍亦舍。舍有一種。離界地時。彼善根無退。不作無間業。不斷善根。不墮惡道。複有何善利。不染著我。問曰。若然者屍利掘多安仇利摩羅薩遮尼揵子。便爲不得忍。何以故。染著我故。答曰。彼不染著我。以論義故。言有我耳。問曰。彼與如來。競诤論我。雲何乃言不染著我耶。答曰。彼以不斷我見暫現在前。非染著也。世第一法得亦舍。離界地時舍。余如先說。西方人。作此論言暖善根。有何意趣。爲何所依。有何因緣何法。有何果。有何依。有何報。有何善利。爲行幾行。爲緣名生。爲緣義起。爲是聞慧。爲是思慧。爲是修慧。爲欲界系。爲色無色界系。爲有覺有觀。爲無覺有觀。爲無覺無觀。爲樂根相應。爲喜舍根相應。爲一心。爲衆多心。爲退爲不退。乃至世第一法亦如是。問曰。暖有何意趣。答曰。所有布施持戒。乃至上忍善根。盡以回向解脫。是其意趣。爲何所依者。依色界定起。有何因緣者。于自地前生善根。是相似因。緣何法者。緣四真谛。有何果者。頂近于暖。是功用果。有何依者。自地相似。後生善法。是其依果。有何報者。謂色界五陰。有何善利者。或有說者。是涅槃決定因。複有說者。不斷善根。爲行幾行者。行十六行。爲緣名生爲緣義生者。當言緣義生。爲是聞思修慧者。當言是修慧。欲色無色界系者。當言色界系。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者。當言叁行。爲何根相應者。當言叁隨所應說。爲一心爲衆多心者。當言多心。爲退不退者。當言退忍。于頂近者。是功用果。頂有何善利。或有說者。不斷善根。或有說者。不作無間業。余如暖說。世第一法。于忍近者。爲功用果。忍有何善利。有此善利。不墮惡道。複有說者。不染著我亦不退。其余如頂。世第一法。緣苦苦法忍。是功用果世第一法。有何善利次第。得正決定。行四行。當言一心不退。其余如忍生煗法時。若苦集道谛。現在一法念處。未來修四念處。現在行一行。未來修四行。取其同性。非不同性。若緣滅谛。現在一法念處。未來修一法念處。現在一行未來四行。增長煗法。以下增長中。以中增長上時。若緣苦集道谛。現在四念處。展轉現在前。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若緣滅谛。現在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問曰。以何等故。初生煗法時。未來同性者。修非不同性。增長暖時。未來同性。不同性修。答曰。初生時。以行觀谛。未曾得彼種而得。增長時。以行觀谛。已曾得彼種而得。是以具修。初生頂時。緣苦集滅道。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增長時。下增長中。中增長上。若緣苦集道谛。四念處展轉現在前。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若緣滅谛。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初生忍。及增長時。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尊者瞿沙說曰。初忍時若緣苦集道谛。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四。同性修不異性。若緣滅谛。現在一法念處。未來亦一法念處。現在一行未來四。同性修不異性。若增長時。緣苦集道谛。四念處展轉現在前。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若緣滅谛。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十六。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
問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時。法念處現在前耶。答曰。如見谛道一切時法念處現在前。忍亦相似。問曰。如增長忍時。盡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漸除所緣行亦如是。若緣四谛。有十六行。若緣叁谛有十二行。若緣二谛有八行。若緣一谛有四行。通一忍生勢則有十六。問曰。以何等故。增長忍時。或十六或十二。或八或四行修。答曰。漸除所緣。漸除所行。轉近得正決定。是以或時修十六行。乃至四行。生世第一法時。現在一法念處。未來四。現在一行。未來四。問曰。如世第一法曾得彼種。以行觀谛。何以故。同性行修不異性耶。答曰。隨彼所得。即此法修。如人裸形無衣可奪。彼亦如是。複有說者。世第一法。最近見道。如見道中不修余行。唯修同性。世第一法亦複如是。問曰。若生暖乃至忍時。爲常相續。爲不相續。答曰。或有說者。言常相續緣于四谛。如見道中十五心常相續現在前。彼煗法生時。常相續緣四真谛。複有說者。此義不定。或相續或不相續。或有暖緣苦而止者。或緣集滅道而止者
問曰。爲正觀思惟。何法次能生暖耶。答曰。是色界修。地定地心。有厭離有惡賤有渴仰。有不隨順生勢不樂。有如此正思惟時。次能生暖。暖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得正決定。問曰。若離欲者可爾。不離欲者雲何。答曰。不離欲者。彼亦可爾。有欲界思慧正觀思惟緣苦行。苦行次第生煗法。余如上說
問曰。諸前身生煗法。未生頂法。彼便命終。于此生中。欲生頂法。爲即生頂法。爲還起煗法耶。答曰。或有說者。若從師順次聞頂法。即從頂去。若師不爲說。還從根本起。問曰。若然者何以言暖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答曰。作如是說者。謂一身中次第生者。若前身中。曾得煗法。從根本起者也。問曰。若前身曾得煗法。于此生中。欲生頂法。作何正觀思惟。答曰。如暖正觀思惟頂亦複爾。如生頂生忍亦爾。問曰。若生煗法爲離欲不。答曰。或有說者。不爲離欲。所以者何。彼行者愛樂甯生頂法不起有頂中忍。複有說者。若彼行者。自知有力能生頂者即便生頂。自知無力不能生頂。欲得離欲。所以者何。若得離欲我生處轉勝
問曰。若依根本地。生達分善根。爲有退不。答曰。或有說者。煗頂有退。忍則不退。何以故。此善根是不退法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何以故。若依根本地生達分善根者。即于現身。得正決定。何以故。此諸善根。盡爲生聖道故。若依未至。此則不定
問曰。若依未至禅。生煗法。亦生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耶。答曰。或有說者。若依未至禅。生煗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初禅乃至第四禅亦如是。複有說者。若依未至禅生煗法。次生初禅。煗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禅中間二禅叁禅四禅亦如是。複有說者。若依未至禅。生于煗頂。次生初禅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禅中間二禅叁禅四禅亦如是。複有說者。若依未至禅。生煗頂忍。次生初禅忍。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乃至第四禅亦如是。此則說聲聞次第法。問曰。菩薩雲何。答曰。菩薩依第四禅生煗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複有說者。菩薩依初禅。生煗法頂法忍法。二禅叁禅亦如是。第四禅中。生煗頂忍世第一法。得正決定。問曰。如達分善根中。不應次生下上。不應次生中下。雲何菩薩而能生耶。答曰。自地不能。他地則能。複有說者。欲離如是過。當作是說。若依初禅。生煗法。乃至第四禅。若依初禅生頂法。乃至第四禅。若依初禅生忍法。乃至第四禅。次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所以者何一切菩薩盡依第四禅生煗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決定故。問曰。辟支佛複雲何。答曰。辟支佛獨出世者。當知如佛。若衆多出世者。此則不定。與聲聞同。如渴伽狩。獨生一角彼亦如是。獨出世者。當知如佛
問曰。菩薩前身爲曾生達分善根不耶。答曰。或有說者。曾生爲障惡道故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道者。是達分善根之力。此是他性達分善根。非是己性。評曰。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菩薩不曾生達分善根。所以者何。一切菩薩所有善根。不經曆世菩提樹下。一結加趺坐。生不淨觀。乃至盡智。問曰。菩薩九十一劫不墮惡道。此豈非忍力耶。答曰。不必以達分善根能障惡道。或以施力。或以戒力。或以不淨。或以安般。或以聞慧或以思慧。或以煗頂後乃以忍。尊者佛陀提婆說曰。障于惡道。非不因知緣起法。其義雲何彼作是說。覺知緣起法。即是無漏道。非無漏道力不能障惡道。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先說者好。所以者何。菩薩若行布施。亦以戒以慧。若行戒時。亦以施以慧。若行慧時。亦以施以戒。以是因緣。能障那由他惡道。況十處惡道耶。聲聞辟支佛。所有煗頂。菩薩盡能起。以障惡道。唯不起忍。所以者何。忍與惡道相妨。菩薩于叁阿僧祇劫。在生死中。以願力故。生惡道中。此中應說魚因緣喻。複有說者。起聲聞辟支佛忍。以障惡道。不起菩薩忍。所以者何。于得道身大玄遠故。求辟支佛人。以生辟支佛忍。不能生佛種忍。以近辟支佛道故。複有說者。求辟支佛人。能起佛種忍。評曰。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求辟支佛人。不能起佛種忍。問曰。得忍凡夫命終時。爲舍忍不。若舍者何故不生惡道。若舍者何故凡夫舍聖人不舍。若不舍者。行揵度四大犍度何故不說耶。如說。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乃至廣說。答曰。或有說者舍。問曰。若舍者。何以不生惡道。答曰。或有說者。彼善根勢力能爾。雖舍不墮惡道。自有善根雖成就。不障惡道。況不成就。所謂生處得善。自有善根。雖不成就。能障惡道。況複成就所謂忍也。是故彼善根勢力能障惡道。複有說者。彼善根勢力。能令身中墮惡道。煩惱業極令遠離于此身中。更不複行。若其不行。何由得墮惡道耶。如人秋時服于下藥。藥亦不住彼人身中。…
《阿毗昙毗婆沙論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