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毗昙心論》六 ▪第2页
宋天竺叁藏僧伽跋摩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有四事。欲界緣欲界苦。色界緣色無色界苦。集滅無間等邊亦如是。是不生法依隨信行隨法行故。彼隨信行隨法行成就而不現在前。或修七或六當知最後心者。若離欲得道比智未來修七智。除等智盡智無生智。若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修非想非非想處對治道等智。非彼對治故不修
于彼上修道 十七無漏心
當知修于七 增益根或六
于彼上修道十七無漏心當知修于七者。若未離六種欲。從須陀洹果進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修七智。此道禅未來攝故。無他心智盡智無生智。是無學故不修。余七智必修。若世俗智離欲。彼現在修一等智。未來修七。若無漏者四法智。一一現在修未來七。增益根或六者。謂信解脫求見到。彼無礙道修六智非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非等智。似見道故。非盡智。無生智無學故。若未離欲解脫道亦修此六若離欲修七智。是故說或升進得不動者。九無礙道修七智非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非等智。非第一有對治故。非無生智。未得故。八解脫道修八智亦得他心智故。第九解脫道修十智。是故說或
得不還果時 及離上七地
勳修諸神通 解脫修習八
得阿那含果必得根本禅故修八智。除盡智無生智及四禅叁無色。此七地離欲時九解脫道修八智。若世俗道離欲時等智現在修未來八。若無漏道離欲者是苦等六智一一現在修未來八。六智者。謂苦比智集滅道比智及滅道法智也勳修禅一解脫道學修八智。無學修十智。神足他心智宿命通一解脫道亦修八智。根本禅攝故。天眼天耳解脫道無記故不修(上叁通得時及後用時悉是解脫道解脫道悉是善神足降伏衆生故余二所見微遠故眼耳無此故無記)
此諸無礙道 及滅第一有
即彼八解脫 當知修于七
七地離欲無礙道。及對修禅二無礙道。學諸通五無礙道(七地離欲及熏修以一等智一無漏智爲無礙道二念故言二五通各有一無礙故言五)修七智。除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第一有離欲八解脫道修七智。除等智。非對治故
第一有離欲 無礙道修六
上乘應當知 修習于下地
第一有離欲無礙道修六者。第一有離欲九無礙道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一切方便道有漏無漏修八智。上乘應當知修習于下地者。若此地離欲即修此地無漏智及下地。謂初禅離欲即修初禅功德及未來。如是乃至第一有離欲。修一切地無漏功德。上對治名爲上乘
無學初心中 修于一切地
無學相似修 或苦習比智
無學初心中修于一切地者。無學初盡智相應心修九地功德。問修何等種無學功德。答謂無學相似修。若退法者修九地軟軟功德。乃至如來地修上上功德。問無學初心何智。答或苦集比智。或苦比智。或集比智。生緣故作如是念。我生已盡。此非想非非想處。四陰生緣最後盡故。已說修無漏功德。有漏今當說
盡智心俱修 善有漏功德
九地至一地 次第修亦減
得阿羅漢果時。或修九地善有漏功德。乃至成一地。問何故九地乃至一地也。答謂生于欲界修九地有漏。若生第一有則修于一地。若生欲界得阿羅漢果
得盡智所修九地善根。若生初禅修八地。除欲界。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即修彼地善根。問何故于此處修叁界善根。答一切縛解永蘇息故。如叁等縛解。如降伏煩惱力士衆鹹稱善。如王登祚解脫灌頂一切皆獻珍奇寶物。先雖得下地功德。以上地煩惱故智光不明。得阿羅漢果一切功德增修照明。修義擇品當廣說。問世尊說見智慧。爲一爲異耶。答
諸忍則非智 盡無生非見
余一切聖慧 當知叁種性
諸忍則非智者。八無間等忍非智。不決定故。自品對治疑得縛故。決定義是智義故。複次忍者希望求。智者希望息。複次忍是見非智性智性。盡無生非見者。盡智無生智非見。息求故。中平故。背生死故。余一切聖慧當知叁種性者。除忍及盡智無生智。余慧種能求故見決定故智。問何者是。答學八智及無學等見
若善有漏智 在意則是見
煩惱見是智 此及余說慧
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見。有說。非一切意識相應善有漏智是見性。謂從不思量識身所起故非見(五識次生意識此非見也)。命終心非見。羸劣故。起作心非見。外向故。如是好謂初說(凡說得理者名如是說)煩惱見是智者。若見自性。謂身見等。從思量生故說見。亦說智決定故。此及余說慧者。此說若智若見及余未說者。謂意識相應無記。除五見諸余意地染汙及一切五識相應。當知一切是慧。謂彼說未說者。若無記慧非見。不捷疾故。工巧慧雖捷疾而非見。求生所障故。染汙前已說。五識相應慧非見。不分別故不捷疾故。一往故。問一一智幾智緣。答
法智及比智 觀察于九智
因智及果智 境界于二智
法智及比智觀察于九智者。法智緣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緣九智。除法智。問何故不展轉相緣。答下上境界故。法智緣下比智緣上。是故不展轉相緣。如二人同止。一人觀下一人觀上地空異觀故不相見面。若言不自緣如不自見面者不然。續觀故。因智及果智境界于二智者。苦集智緣有漏。他心智及等智苦集谛所攝故
道智緣九智 解脫智無緣
余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說
道智緣九智者。道智緣九智。除等智余九。智緣道谛所攝故。解脫智無緣者。滅智不緣。智緣無爲故。余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說者。余四智。他心智等智盡智無生智緣十智。問如前說若欲界對治是法智。雖色無色界對治非一切亦非全。何等法智爲色無色界對治。答
謂彼滅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叁界對治 非欲界比智
謂彼滅及道法智之所行是叁界對治者。有修道滅法智道法智。是叁界修道所斷對治。彼于欲界極見過患。思惟欲界行滅及對治。得離叁界欲。問何故非苦集法智。答下劣上勝故。非觀劣能離勝處欲。滅道俱勝。是故觀此滅叁界欲。複次若緣欲界離色無色界者。是爲異厭異不樂異解脫。此則不然。問頗比智離欲界也。答非欲界比智無比智。欲界對治自事未究竟故。如王降伏自界怨已然後伏他。法智亦如是。無有比智先滅色無色界後滅欲界也。又法智是極利智。尚滅不善。況無記也問神通幾智性。答
神足天眼耳 是說一等智
或六智宿命 五說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是說一等智者。神足天眼天耳一等智。無漏智不以此行。神足者。種種示現。天耳通是天耳識相應慧。生死通是天眼識相應慧。神足余品當說。天耳方便思惟大聲。彼方便漸增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天耳。隨聲遠近一切悉聞。天眼方便思惟明相。彼方便漸增于眼周圓。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天眼。處于一方遍睹十方。一切悉見而非一時。或六智宿命者。尊者瞿沙說。六智非他心智。緣現在故。非滅智。緣無爲故。非盡智無生智。非見性故。阿毗昙者說。一等智緣衆生名姓等故。方便者。或于自身或于他身。于是處方便即于是處究竟。或複余也。聲聞緣覺從前身起乃至究竟隨其所欲。唯有如來隨意自在。若前若後隨所聞見皆悉憶念五說他心智者。五智知他心。謂法智知他法智品心心法自分境界故。比智亦如是。道智知他無漏心心法。等智知他世俗心心法。他心智五也。方便者。或從自身或從自心取其相貌。如是相身有如是相心。以是方便善根漸增。乃至知他心心法。是名成就于色方便及自心起至成就時。不緣色及自心。離于行緣知他心智根地。人度不知根度者。軟不知中上根。謂乃至第四禅地軟知下地軟。無漏非余。有漏者知有漏不知無漏。地度者初禅不知二禅。人度者學人不知無學人。是故佛心心法非一切他心智境界一切他心智事境界自相境界心心法境界現在境界他境界。除見道是修道得故空無相不相應盡智無生智不攝離無礙道。問神通雲何如說而生爲異也。答或有說。如說而生。如世尊先說神足。是故前生。乃至後說生死智。是故後生。尊者瞿沙說。謂欲界處起神通如說而生。若色界則異此。修行者聞說色界天而不見。欲見故起天眼。見而不能往故起神足。往而不聞說故起天耳。雖聞而不知心雲何往故起他心智。知他心而不自知先所從來故起宿命智。如是說者。神通無有次第正受。亦無超越正受。亦無順正受。亦無逆正受。當知神通解脫道所攝。非無礙道。問力無所畏一一幾智性。答
處非處智力 及第一無畏
此是佛十智 余此中差別
處非處智力及第一無畏此是佛十智者。處非處力及初無畏。此十智性普境界故。問余力無畏何智性也。答余此中差別。處非處力差別有余力。初無畏差別有余無畏。世尊觀受化者希望故。建立多種。問何故世尊自說功德也。答爲求佛道者修念佛叁昧故。複次于等解脫現差別故。樂說辯才故。無盡無滯無缺。乃至降伏醉象等中有疑者不知誰力。爲彼故顯示自力故。複次爲受化者說實功德。不過量故。離非大人法故
淨業有愛果 不淨果不愛
此說爲是處 異則說非處
應當如是知 是處非處力
淨業有愛果不淨不愛果此說爲是處者。因果決定彼無障礙智。知此是彼決定因。謂淨業有愛果不淨業不愛果。猶如外種因果隨類。異則說非處者。與是相違名非處。應當如是知是處非處力者。等起容受義。是處義也。與是相違名非處義也。不伏不屈故。無勝無動故。說力
彼十智自性 在于十一地
決定說如來 謂閻浮提依
彼十智自性者。如前說。普境界故。十智自性緣一切法。是十六行或離行。四念處叁正受叁根相應。在于十一地者。謂欲界四禅未來中間四無色。決定說如來者。說建立如來力。非聲聞緣覺。以如來除二種無知故。謂染汙不染汙。是故佛智不爲非智所屈。是無學及非學非無學非是學。聲聞緣覺雖除染汙。不除不染汙。如來除二種疑。使處疑處非處疑。謂閻浮提依者。謂閻浮提身現在前非余。余方無佛出世故。閻浮提人利根易覺。是故佛閻浮提出世非余
第二力八智 于彼事業轉
及法受煩惱 余則如前說
第二力八智者。自業智力八智。除滅智道智。無漏緣故。是故說八。行或離行。空無願相應。問何緣。答于彼事業轉及法受煩惱。彼事者是業果。身口業及思是業。法受者有…
《雜阿毗昙心論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