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廣百論釋論》一 ▪第2页
聖天菩薩本 護法菩薩釋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是故能生因 皆成所生果
論曰。諸法要待自所生果。有勝體用方得名因。所生若無。能生讵有。由是所執能生之因。必待余法成別因故。如苦樂等定是無常。豈不因法先有體用。後果生時因名方顯。如外衆緣先有體用。果法生已乃得緣名。時亦如是。其體常遍。具含種種生長功能。諸果生時名用方顯。又未生果亦得因名。待當果故。如稻麥種。汝所立時。其體常遍。具含種種生長功能。諸能與體既許無異。能應同體一一遍常。是則起用生一果時于一果處應生一切。如是便成因果雜亂。我立功能望所生果時處決定。故無此失。汝立功能一一常遍。不應辄許時處決定。若言論主所立功能同斯過者。此亦不然。我立功能依因緣有種種差別非遍非常。隨自因緣種種差別。所生諸果時處決定。故無起用生一果時于一果處遍生一切。所以因果不相雜亂。不同汝立時與功能。皆是遍常前後不異。是故唯汝有雜亂失。又說頌曰
諸法必變異 方作余生因
如是變異因 豈得名常住
論曰。世間共許。功能所依種子等法。必舍前位而取後位。體相轉變方爲芽等所生果因。如是因性理無差失。所立常因應亦同此。體相轉變方能爲因。既許轉變無容常住。豈不世間亦許種等。果未生位體相未轉。雖無作用而得名因。不爾世間雖假名說。而實種等將至滅位。正能生果方得名因。種等爾時必有變異。爲不根塵不滅無變而有作用生諸識耶。此亦將滅體相轉變能生諸識。故不相違。有余師說。根塵望識如種芽等生滅道理。一切因果法不同時此難于彼便成疎遠
複次有余外道。執自然因體常無有生滅變異。自然爲因生一切果。爲破彼執故。說頌曰
若本無今有 自然常爲因
既許有自然 因則爲妄立
論曰。若一切法本無今有。計有自然常住爲因。法應自然本無今有。何用妄立自然常因。既許自然不待因故。又體自然常無變易。果未生位既未能生。果法生位應亦如是。前後一故因義不成。計自然常便失二事。謂失攝受決定因緣能生自果。及失見有所生粗果。證有自許微細常因。若謂自然要待和合衆緣資助方能生果衆緣雖別。然和合時資助自然令起總用。此一總用本無今有。是故自然體雖常有。先不生果後方能生。是亦不然。自然常有。雲何不令衆緣常合。衆緣合時其性雖別。然互相助共生一果。除此更無總用可得。又自然性雖處衆緣。共和合位亦不能生。體無別故。如未生位。又常住法體相凝然。不可改轉。緣何能助。若許自然從緣改轉。如所生果應是無常。是故唯有無常諸緣。互相資助起勝體用。異于前位能生其果。非所立常能離前失。複次有諸外道建立常因。時無改變能生于果。此亦應以用相違因爲喻遮遣。又說頌曰
雲何依常性 而起于無常
因果相不同 世所未曾見
論曰。諸行生起必似自因。故不可言生異類果。豈不現見從月愛珠引出清流。因果異類。我亦不說從因生果。所有體相一切皆同。但言因果相生義中不相離相決定相似。以于世間曾未見有如是因果不同相故。世間共見粗無常果。無不從彼無常因生。類知細果是無常故。猶如粗果因定無常。是故色等因果性法。與無常相定不相離。爲決此義。複作是言。一切細果所因色等。定是無常。果無常故。譬如粗果所因色等
複次有作是見。空等遍常。若于一分衆緣合時即依此分發生聲等。若遍所依發聲等者。住極遠境根亦應知。爲破彼見故。說頌曰
若一分是因 余分非因者
即應成種種 種種故非常
論曰。若謂空等衆緣合時。一分有用發生自果。余分無用自果不生。空等即應分分差別。分分體用有差別故。應如聲等定是無常。又此空等體恒周遍。能爲種種自果所依。是種種相所依止故。如錦繡等可證非常。又如前說。常法凝然不可改轉。緣何能助所計空等。應亦如是體既常住。雖衆緣合何能發生聲等自果
複次有作是見。一分起時但從一物大等諸果展轉變異差別增長。大等諸果變故無常。一物自性不變故常。此亦不然。義相違故。大等皆用自性爲體。大等變時自性應變。由此自性應是無常。體無異故。猶如大等。又此自性其體周遍。一分變時余無量分體無異故。應亦隨變。是則一分一法起時。余分余法皆應同起。如是舉體有作用故。如大等果應是無常。又以前頌兼破此執。由彼所計自性最勝叁分合成。所謂薩埵剌阇答摩。第一薩埵其性明白。第二剌阇其性躁動。第叁答摩其性阇昧。此叁一一相用衆多。皆是神我所受用事。我以思爲性。思所受用時。剌阇性躁警薩埵等令起種種轉變功能。叁法和同隨于一分。變成大等。轉名最勝。譬如大海其水湛然。隨于一分風等所擊。變成種種駭浪奔濤。如是所執自性最勝。一分有用變成大等。余分無能無所轉變。是即自體應成種種。成種種故定是非常。如大等果相非常住。又叁自性一一皆有明躁昧等衆多作用。自性作用既許體同。以性隨用應成多體。自性最勝無差別故。是則最勝體亦應多。自性最勝體成多故。應如大等定是無常
複次有執極微是常。是實和合相助有所生成。自體無虧而起諸果。此亦不然。義不成故。若許和合必有方分。既有方分定是無常。若言極微遍體和合。無方分者。此亦不然。何以故。頌曰
在因微圓相 于果則非有
是故諸極微 非遍體和合
論曰。若諸極微遍體和合。無方分故非少分合。是則諸微應同一處。實果應與自因遍合。無別處故。應亦微圓。若爾應許一切句義。皆越諸根所了知境。由見所依余可知故。是則違害世間自宗。若言實果雖與自因遍體和合無別處所。然由量德積集力故。令其實果亦可得見。謂諸實果雖無住處方分差別。然由量德積集殊勝。令所依實非大似大。方分差別分明可見。此但有言都無實義。我先難汝。所生實果與諸極微既無別處。應如極微越諸根境。汝不能救何事余言。若所依實如是相現。應舍實體同彼能依。既成他相應舍自相。亦不可說。如頗胝迦不舍前相而現余相。其體無常前後異故。此若同彼。應舍實體。德依于實。實體既無。德亦非有。無實無德。誰現誰相。故可不說所生實果不舍自相而現他相。如是即應唯德可見。所有實性皆越根境。此亦違汝自所立宗
複次有說極微有其形質。更相礙故居處不同。是則極微住雖鄰次。而處各別應不和合。若許和合處同不同。即違自執。及有分過。有說極微生處各異。雖複無間而不相觸。各據一方相避而住。積集差別似有方分。無間處生似有流轉。刹那前後展轉相續。有因有果非斷非常。爲兼破彼。故複頌曰
于一極微處 既不許有余
是故亦不應 許因果等量
論曰。如是所說諸極微相。竟不能遮有方分失。何以故。頌曰
微若有東方 必有東方分
極微若有分 如何是極微
論曰。是諸極微既有質礙。日輪才舉舒光觸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逐日光移隨光影轉。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故知極微定有方分。既有方分便失極微。如是極微即可分析。應如粗物非實非常。違汝論宗極微無方分常住實有造世間萬物
複次所執極微定有方分。行所依故。如能行者凡所遊行必有方分。若無方分則無所行。何以故。頌曰
要取前舍後 方得說爲行
論曰。進所欣處。名爲取前。退所厭處。名爲舍後。要依前後方分差別起取舍用。乃名爲行。離方分行所未曾見。極微既是行用所依。故知極微定有方分。若無所行行用差別。是則應撥行者爲無。故說頌曰
此二若是無 行者應非有
論曰。依前後方起取舍用。方若非有。用亦應無。若爾雖行應如不動。若汝撥無行處行用。是則所依行者亦無。執此極微便著邪見。又諸極微若無行用。則不能造有方分果。若無所造有方分果。即諸天眼亦無所見。是則所立一切句義。越諸根境頓絕名言。雲何自立句義差別
複次若執極微無初中後。即淨眼根亦不能見。應如空花都無所有。爲顯此義。故說頌曰
極微無初分 中後分亦無
是則一切眼 皆所不能見
論曰。若執極微是常是一。無生住滅叁種時分。無前中後叁種方分。應似空花都無實物。是則極微越諸根境。不爲一切眼所觀見。自他推撿都不可得。是故不應計爲實有。此中正破外道所執。極微是常無有方分。越諸根境非眼所見。兼顯極微無常有分。非越根境淨眼所見
複次爲破極微因果同處。及顯因體定是無常。故說頌曰
若因爲果壞 是因即非常
或許果與因 二體不同處
論曰。諸有礙物余礙逼時。若不移處必當變壞。如是極微果所侵逼。或相受入異體同居。如以細流溉粗沙聚。或複入中令其轉變。如妙藥汁注赤镕銅。若許如前則有諸分。既相受入諸分支離。如相離物不共生果。是則應無一切粗物。又若同彼有諸細分。即應如彼體是無常。若許如後自說極微。體有變壞何待征難。若並不許。應許極微互相障隔因果別處。以有礙物處必不同。如非因果諸有礙物。又說頌曰
不見有諸法 常而是有對
故極微是常 諸佛未曾說
論曰。現見石等于自住處對礙余物。既是無常。極微亦爾。雲何常住對礙與常。互相違反二法同體。理所不然。複有別釋。余物共合變壞生因。名爲有對。不爾極微皆有對礙。礙證無常其義明了。若謂極微障礙余物。他不全許。故須別立余物共合變壞生因。比度極微是無常者。是則但應以能生義。證極微性定是無常。何以頌中說爲有對。故知此言是有礙義。雖不全許。而因義成。彼許極微礙余物故。既破極微方亦隨壞。因極微果證實有方。極微既無。果則非有。何緣而立方實常耶。又方不定待緣而立。假施設有。非實非常。由上所說諸因緣故。極微是常。佛未曾說。但言諸行皆是無常。唯我大師獨稱覺者。于一切境智見無礙。所說無倒真號如來。愍彼邪徒不能歸信諸行無常。誠哉佛說無爲非行。何廢常耶。然所立常無過二種。一有所作。二無所作。若有所作非謂無爲。若無所作但有名想。故契經說。去來及我虛空涅槃是五種法。但有名想都無實義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乘廣百論釋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9】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