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本》下
無著菩薩造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彼修差別分第六
如是已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雲何可見。由菩薩十地。何等爲十。一極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如是諸地安立爲十。雲何可見。爲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雲何十相所知法界。謂初地中由遍行義。第二地中由最勝義。第叁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自在依止義。此中有叁頌
遍行最勝義 及與勝流義
如是無攝義 相續無別義
無雜染淨義 種種無別義
不增不減義 四自在依義
法界中有十 不染汙無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複次應知。如是無明于聲聞等非染汙。于諸菩薩是染汙
複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何故二地說名離垢。由極遠離犯戒垢故。何故叁地說名發光。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說名焰慧。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極難勝。由真谛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何故六地說名現前。由緣起智爲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故。何故七地說名遠行。至功用行最後邊故。何故八地說名不動。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何故九地說名善慧。由得最勝無礙智故。何故十地說名法雲。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圓滿故
得此諸地雲何可見。由四種相。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叁得通達。謂于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故。四得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修此諸地雲何可見。謂諸菩薩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由五相修。何等爲五。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離種種相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先已說。後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故。叁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種波羅蜜多。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
複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有五補特伽羅經叁無數大劫謂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叁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此中有頌
清淨增上力 堅固心升進
名菩薩初修 無數叁大劫
攝大乘論本增上戒學分第七
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此中增上戒殊勝雲何可見。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複次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一由差別殊勝。二由共不共學處殊勝。叁由廣大殊勝。四由甚深殊勝
差別殊勝者。謂菩薩戒有叁品別。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此中律儀戒應知二戒建立義故。攝善法戒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饒益有情戒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
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故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現行故與彼不共。于此學處有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以要言之。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菩薩一切皆應現行皆應修學。如是應知說名爲共不共殊勝
廣大殊勝者。複由四種廣大故。一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二由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叁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四由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
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應知亦是甚深屍羅。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柰耶中。又現種種諸本生事。示行逼惱諸余有情。真實攝受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淨信後轉成熟。是名菩薩所學屍羅甚深殊勝。由此略說四種殊勝。應知菩薩屍羅律儀最爲殊勝。如是差別菩薩學處。應知複有無量差別。如毗柰耶瞿沙方廣契經中說
攝大乘論本增上心學分第八
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雲何可見。略由六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故。二由種種差別故。叁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差別故。六由作業差別故。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爲所緣故
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賢守健行等叁摩地種種無量故
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引發差別者。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如是大神通故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十難行者。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願故。二不退難行。生死衆苦不能退故。叁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四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染汙故。六勝解難行。于大乘中雖未能了。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達難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八隨覺難行。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九不離不染難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難行。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窮生死際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複次隨覺難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謂如經言
雲何菩薩能行惠施。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雲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雲何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雲何菩薩于施策勵。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雲何菩薩于施耽樂。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雲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薩于惠施中離娑洛想。雲何菩薩其施清淨。若諸菩薩殟波陀悭。雲何菩薩其施究竟。若諸菩薩不住究竟。雲何菩薩其施自在。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雲何菩薩其施無盡。若諸菩薩不住無盡。如于布施于戒爲初。于慧爲後。隨其所應當知亦爾。雲何能殺生。若斷衆生生死流轉。雲何不與取。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雲何欲邪行。若于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雲何能妄語。若于妄中能說爲妄。雲何貝戍尼。若能常居最勝空住。雲何波魯師。若善安住所知彼岸。雲何绮間語。若正說法品類差別雲何能貪欲。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雲何能嗔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雲何能邪見。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
甚深佛法者。雲何名爲甚深佛法。此中應釋。謂常住法是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斷滅法是諸佛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又生起法是諸佛法。以變化身現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又有貪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爲己體故。又有嗔法是諸佛法。又有癡法是諸佛法。又異生法是諸佛法。應知亦爾。又無染法是諸佛法。成滿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無汙法是諸佛法。生在世間諸世間法不能汙故。是故說名甚深佛法。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淨佛國土。諸佛法故。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別
攝大乘論本增上慧學分第九
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增上慧殊勝雲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緣。若所緣。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異熟。若等流。若出離。若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若差別。若無分別後得譬喻。若無功用作事。若甚深。應知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殊勝。此中無分別智離五種相以爲自性。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叁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于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于如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複說多頌
諸菩薩自性 遠離五種相
是無分別智 不異計于真
諸菩薩所依 非心而是心
是無分別智 非思義種類
諸菩薩因緣 有言聞熏習
是無分別智 及如理作意
諸菩薩所緣 不可言法性
是無分別智 無我性真如
諸菩薩行相 複于所緣中
是無分別智 彼所知無相
相應自性義 所分別非余
字展轉相應 是謂相應義
非離彼能诠 智于所诠轉
非诠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諸菩薩任持 是無分別智
後所得諸行 爲進趣增長
諸菩薩助伴 說爲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 五到彼岸性
諸菩薩異熟 于佛二會中
是無分別智 由加行證得
諸菩薩等流 于後後生中
是無分別智 自體轉增勝
諸菩薩出離 得成辦相應
是無分別智 應知于十地
諸菩薩究竟 得清淨叁身
是無分別智 得最上自在
如虛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種種極重惡 由唯信勝解
如虛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 得成辦相應
如虛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常行于世間 非世法所染
如痖求受義 如痖正受義
如非痖受義 叁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義 如愚正受義
如非愚受義 二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義 如五正受義
如末那受義 叁智譬如是
如未解于論 求論…
《攝大乘論本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