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5卷31頁碼:P0152
陳 真谛譯

  《攝大乘論釋》一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釋依止勝相中

  衆名品第一

  智障極盲闇  謂真俗別執

  由如理如量  無分別智光

  破成無等覺  滅心惑無余

  常住德圓智  恒隨行大悲

  如衆生根性  極解脫真道

  于十方界說  能無功用心

  由無分別智  不住于生死

  常起大悲故  不入于涅槃

  由攝智方便  至自他極利

  我以身口意  頂禮佛世尊

  是無上正法  如來自覺說

  若人能正行  至甘露妙迹

  若誹謗此法  沒無底枉坑

  由智及信心  頂禮真實法

  住道住果僧  普勝一切衆

  智道浴清淨  世無上福田

  片善投于中  廣大如空地

  成就世間樂  及清涼涅槃

  我一心頂禮  佛聖弟子衆

  聰明邪慢人  退阿含修得

  行說隨自執  正理非所證

  事彌勒菩薩  依止日光定

  照了實法相  無動及出世

  爲我等宣說  正法真道理

  如秋月日光  文詞遍于世

  甚深大種種  句義依了經

  能令聰慧人  下心起尊敬

  細密法難通  智無著無礙

  利等八世法  心常無染著

  無礙名稱義  通敏者恒誦

  天人普識知  頂禮大師足

  辯說常無盡  雨甘露文義

  依尊隨分聞  猶如乞雨鳥

  披閱決定藏  以釋攝大乘

  願此言利益  怖大文海人

  衆名品第一之一

  釋曰。此品有叁章。一無等聖教。二十義次第。叁衆名

  無等聖教章第一

  論曰。攝大乘論即是阿毗達磨教及大乘修多羅

  釋曰。此言依何義。因何而起。依一切所知依甚深廣大諸法實性。若離佛菩薩威力。何人有此功能能說此義。雲何造論由此相說。若離阿毗達磨名則不知此論是聖教。爲此義故。又爲顯經名。譬如十地經。今造此論其用雲何。衆生無知疑倒欲令得解。複次此論說阿毗達磨大乘修多羅名者。欲顯如來法門別類。及顯此論別名。言大乘者。欲簡小乘阿毗達磨。何故不但說阿毗達磨名。複說修多羅名。有阿毗達磨非是聖教。複次說阿毗達磨名者。顯此論是菩薩藏。複次立藏者。欲何所爲。爲滅自惑于大乘中。是菩薩煩惱。何以故。諸菩薩以分別爲煩惱。阿毗達磨者。甚深廣大法性爲相。此菩薩藏凡有幾種。亦有叁種。謂修多羅。阿毗達磨。毗那耶。此叁由上下乘差別故成二種。謂聲聞藏菩薩藏。此叁及二雲何名藏。由能攝故。此攝何法一切應知義。雲何成叁有九種因別立。修多羅者。爲對治他疑惑。若人于此義中起疑。爲令得決定智故。立修多羅。爲對治受用二邊故。別立毗那耶。由佛遮有罪過受用立毗那耶。對治樂行邊。由佛隨喜無罪過受用。立毗那耶。對治苦行邊。爲對治自見取偏執故。別立阿毗達磨。能顯無倒實法相故。複次爲說叁種修學故。別立修多羅。爲成依戒依心學故。別立毗那耶。何以故。若人持戒則心無悔。由無悔等能次第得定。爲成依慧學故。別立阿毗達磨。何以故。能簡擇無倒義故。複次正說法及義由修多羅。成就法義由毗那耶。何以故。若人修行惑毗那耶得通達此二法及義法義。決定勝智由阿毗達磨。由此九因緣故立叁藏。此叁藏通用雲何。爲解脫生死是其通用。雲何得解脫。能熏覺寂通故得解脫。由聞思叁藏故能熏。由熏故覺。由覺故寂。由寂故通。由通故得解脫。若略說叁藏各有四義。菩薩若能了別此義則具一切智。若聲聞能了一句一偈義則至流盡。雲何一一藏各有四義。修多羅四義者。一依二相叁法四義。能顯示此四義故名修多羅。依者是處是人是用。依此叁佛說修多羅故名依。相者謂真俗二谛相故名相。法者陰界入緣生谛食定。無量無色解脫製入遍入。助道無礙辯無诤等故名法義者所作事故名義。生道滅惑是事。阿毗達磨四義者。一對二數叁伏四解。對者是法對向無住處涅槃。何以故。能顯谛道門故名對。數者諸法中隨一法。或以名或以別相或以通相等。數數顯此一法故名數。伏者此法能伏諸說。立破二能由正說。依止等方便故故名伏。解者由阿毗達磨修多羅義易解故名解。毗那耶有四義者。一由罪過。二由緣起。叁由還淨。四由出離。罪過者謂五篇七聚罪。緣起者或四或八。四者一無知二放逸叁煩惱熾盛四輕慢。八者一由心不由身口。二由身不由心口。叁由口不由身心。四由心身不由口。五由身口不由心。六由心口不由身。七由身口心。八不由身口心。還淨者由善心不由治。罰善心者如本受持對治。出離者有七事。一各各發露遮相續。二受與學罰。叁先製後開先已製戒。後由別意故開。四更舍若大衆聚集同意如本。更舍先犯罪人是時還淨。五轉依比丘比丘尼轉男女二根若不共罪。六如實觀由四種法郁陀那觀察諸法。又如對治法相。恒觀察自罪。七法爾得若見四谛小隨小罪不更故犯。由法爾所得。複次毗那耶有四義應知。一人。佛世尊依此立戒。二立製。已說過失大師集衆立學處。叁分別。已略立製更廣解釋。四決判。此立製中雲何犯罪。雲何不犯。今當釋本文

  論曰。佛世尊前

  釋曰。欲顯恭敬及無異言

  論曰。善入大乘句義菩薩摩诃薩

  釋曰。已得陀羅尼等功德。由此功德于文句及義善能攝持。又能如理顯說故名善入。何故但言菩薩摩诃薩而不說名。欲顯諸菩薩摩诃薩衆。通有此能。何故說兩名。欲顯具足二行

  論曰。欲顯大乘有勝功德依大乘教

  釋曰。唯大乘中有勝功德。余乘中無。爲明大乘不共德故。言欲顯大乘有勝功德依大乘教

  論曰。說如是言諸佛世尊有十勝相。所說無等過于余教

  釋曰。此言欲何所明爲顯大乘有勝功德。爲實有及利他故。諸佛世尊如十號中解

  論曰。十勝相者

  釋曰。由依止等十相異故勝。十義爲因言說爲果。以義勝故所說無等

  論曰。一應知依止勝相

  釋曰。應知者。謂淨不淨品法。即是叁性。此叁性依止叁性因。即是勝相。由此依止勝相。如來言說亦勝。即是阿黎耶識依止。即是勝相。譬如石子乃至智果勝相亦如是

  論曰。二應知勝相

  釋曰。應知勝相者。謂應知自性或應知即是相

  論曰。叁應知入勝相

  釋曰。應知謂叁性入者。謂能成入及所成入即是唯識

  論曰。四入因果勝相

  釋曰。入唯識因即是施等世間六波羅蜜。在願樂位中。入果即入唯識。後六波羅蜜在通達位中。轉成果名出世間

  論曰。五入因果修差別勝相

  釋曰。入因果即世出世六波羅蜜。修者謂四德數習此修地。地不同故名差別。即是歡喜等十地

  論曰。六于修差別依戒學勝相

  釋曰。謂于修差別諸地中戒學。依戒菩薩修觀。即十地中菩薩一切戒。于諸惡法無複作心

  論曰。七此中依心學勝相

  釋曰。學義如前解。心即是定。定以一心爲體。依一心修習。謂一切菩薩定名依心學

  論曰。八此中依慧學勝相

  釋曰。爲能得果名依慧。以慧爲依止。發修行心。是依慧即是無分別智

  論曰。九學果寂滅勝相

  釋曰。謂滅差別有叁種。一最勝。二品類。叁自對解脫定智。障滅即是無住處涅槃

  論曰。十智差別勝相

  釋曰。謂已離一切障智。智即無分別智。名對治道差別。即佛如來智已離一切隨眠障。此智無分別智差別

  論曰。由此十義勝相。如來所說過于余教。如此釋修多羅文句。顯于大乘真是佛說

  釋曰。雲何能顯。由此略釋文句顯十義。于小乘中無唯大乘說

  論曰。複次雲何此中略釋能顯大乘勝于余教。令此略釋顯斯十義。唯大乘有小乘中無。何者爲十。謂阿黎耶識說名應知依止相叁種自性。一依他性。二分別性。叁真實性。說名應知相。唯識教說名應知入相。六波羅蜜說名入因果相

  釋曰。何以故。由唯識道得入叁性願樂位。六波羅蜜雖是世法。能引出世法。能生唯識道故。說是入叁性因。菩薩已入地。出世清淨六波羅蜜。即是入叁性果

  論曰。菩薩十地。說名入因果修差別相

  釋曰。出世十種菩薩地。是名入因果修差別

  論曰。菩薩所受持守護禁戒。說名于修差別戒學相。首楞伽摩虛空器等定說名心學相。無分別智說名慧學相。無住處涅槃說名學果寂滅相。叁種佛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此叁說名無分別智果相

  釋曰。于地中有叁種修觀。說名叁種依學。此學果即是滅。謂滅叁障。無分別智名依慧學。此智若約聲聞無四倒分別。名無分別。若約菩薩無一切法分別。名無分別。二無分別異相。如此叁種佛身是無分別智果。若離自性身法身不成。譬如眼根。若離法身應身不成。譬如眼識離根不成。應知此二由能依所依故得相應。若離應身。已入大地菩薩無受用法樂。若無受用法樂。菩提資糧不具足。譬如見色。若離應身化身不成。若無化身諸菩薩在願樂位中。聲聞瘦澀願樂初發修行。皆不得成。是故決定應有叁身

  論曰。如此十種處唯大乘中有。異于小乘故說第一

  釋曰。此十法是無上菩提因。次第相引乃至無上菩提

  論曰。佛世尊但爲菩薩說此十義

  釋曰。大乘但是佛說。小乘則共說。大乘但爲菩薩說不爲二乘說。由此叁義故勝小乘

  論曰。故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勝相。所說無等過于余教。複次雲何此十勝相所說無等能顯大乘。是如來正說遮小乘決非大乘。于小乘中未曾見此十義。隨釋一義但見大乘中釋。複次此十義能引出無上菩提。成就隨順不相違

  釋曰。叁義證十義能引無上菩提。以是無上菩提因故。成就者若約聖教及正理。簡擇思惟此十義成就。不可破壞譬如已見導師所說道相。隨順者若人觀行在修位中。此十義隨順修觀而住。譬如導師所說道隨順而住。不相違者于十地中無障因。譬如導師所說道中無劫盜虎狼等障。複有地地中生死涅槃不相妨礙。是故十義能引無上菩提

  論曰。爲諸衆生得一切智智

  釋曰。由此十義具足叁德。謂無等境無等行無等果。若人聞思修此。必得無上菩提故。言爲諸衆生得一切智智

  論曰。而說偈言

  應知依及相  入因果修異

  叁學及果滅  智無上乘攝

  十義余處無  見此菩提因

  故大乘佛言  由說十義勝

  十義次第章第二

  論曰。雲何十義如此次第說。菩薩初學應先觀諸法如實因緣。由此觀故于十二緣生應生聰慧。次後于緣生法應了別其體相。由智能離增益損減二邊過失。如此…

《攝大乘論釋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