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一 ▪第3页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論曰。複次意名應無有義
釋曰。雲何無義。若立前滅心爲意。此但有名無義。何以故。意以了別爲義。于無中雲何可立。是識隨六識前已滅。此意名不可得。不能了別以無體故
論曰。複次無想定滅心定。應無有異。何以故。無想定有染汙心所顯。滅心定不爾。若不爾此二定應不異
釋曰。若人立有染汙心。此人于無想定則說有染汙心。于滅心定則說無染汙心。對此人二定則有差別。若不如此于二定意識不行故。二定則無異
論曰。複次于無想天一期應成無流無失。無染汙故。于中若無我見及我慢等。複次一切時中起我執。遍善惡無記心中。若不如此但惡心與我執等相應故。我及我所。此惑得行。于善無記中則不得行。若立二心同時生無此過失。若立與第六識相應行。有此過失
釋曰。于無想天生若無染汙心。一期生中則無我執及我慢等。此生便無流失。此定不應爲聖人所厭惡。既爲聖人所厭惡。故知此定有染汙識。由我執恒相隨施等諸善常爲我執所雜我執恒隨。若離無明則無此事。此無明若離依止則不得有。此無明依止。若離阿陀那識無有別體
論曰
無獨行無明 及相似五識
二定無差別 意名無有義
無想無我執 一期生無流
善惡無記中 我執不應起
離汙心不有 二與叁相違
無此一切處 我執不得生
證見真實義 惑障令不起
恒行一切處 名獨行無明
論曰。此心染汙故無記性攝
釋曰。此心是無明所依。于叁性中此心屬何性。由染汙故屬有覆無記性。何以故。有染汙故。雲何有染汙
論曰。恒與四惑相應
釋曰。不了無我境故起我執。由我執起我愛我慢。此四惑一切處恒起
論曰。譬如色無色界惑是有覆無記。此二界煩惱奢摩他所藏故
釋曰。界以生性爲義。離淫欲及段食欲。由色欲生故名色界。離下二界欲由無色欲生故名無色界。此二界惑雖與第六粗識相應。不失無記性。由八定所藏故。此惑若在欲界散心應成不善。由依止粗故。若與第二識相應。雖不在定中亦非不善以依止最細故。若在色無色界。依止雖粗八定所攝。心軟滑故。亦非不善。能生生死亦非是善故。屬有覆無記性。第二識所起惑亦爾。依止細故非不善。是生死因故亦非是善
論曰。此心恒生不廢
釋曰。此染汙心叁性中。八定無想定無想天處。恒生不廢
論曰。尋第二體離阿梨耶識不可得
釋曰。第二識緣第一識起我執。若離第一識此識不得起。故知有第一識今成就第二識。爲顯第一識故
論曰。是故阿梨耶識成就爲意。依此以爲種子余識得生
釋曰。離第一識無別識體爲第二識。因及生起識因。佛說心名。此名目第二識。佛說識名。此名目六識。佛說意名。此名目第一識。何以故。第二識及生起識。若前已滅後識欲生。必依第一識生及能生自類故。說名意根
論曰。雲何此意複說爲心。多種熏習種子所聚故
釋曰。第一識或名質多。質多名有何義。謂種種義及滋長義。種種者自有十義。一增上緣。二緣緣。叁解相。四共作。五染汙。六業熏習。七因八果。九道十地。此義中各有多種義故名種種。滋長有叁義。一由此十法聚集。令心相續久住。二此心能攝持一切法種子。叁是種種法熏習種子之所滋長。種子者。謂功能差別因。所滋長者。謂變異爲叁界。由此義故。佛說第一識亦名質多
論曰。雲何于聲聞乘不說此心相。及說阿梨耶阿陀那名。微細境界所攝故
釋曰。問各問名體。答通答兩問。此識于所知中最微細。以非二乘所緣故。此識亦是境界。若求佛果人必須通達此識。此識是應知等九義所依藏故。故名所攝。複次菩薩有微細境界藏。此識難解。故屬微細境界藏攝
論曰。何以故。聲聞人無有勝位。爲得一切智智
釋曰。何故于聲聞乘不說微細境界。聲聞人不作正勤求知如來境界。修行唯爲自利故。諸聲聞人惑障由苦等智粗淺觀行。可得除滅
論曰。是故于聲聞人離此說由成就智。令本願圓滿故不爲說
釋曰。諸佛見聲聞人少欲知足。求除自惑障。此障若離此智由余智可得滅除。本願得成。不爲解脫他障不發願求如來法身。修行微細甚深道。故不爲說
論曰。諸菩薩應有勝位。爲得一切智智故佛爲說
釋曰。諸菩薩求滅自他惑障及智障故。修行正勤故。爲諸菩薩說
論曰。何以故。若離此智得無上菩提。無有是處
釋曰。若離甚深微細境。十種次第修則不得成。若離此修心。煩惱易除法身易得。無有此義
論曰。複次此識于聲聞乘。由別名如來曾顯
釋曰。複有別道理可信此識是有。何以故。于聲聞乘此義由別名。處處顯現
論曰。如增一阿含經言。于世間喜樂阿梨耶。愛阿梨耶。習阿梨耶。著阿梨耶。爲滅阿梨耶。如來說正法
釋曰。初句略說根本。後以叁句約現在過去未來。更廣釋之。著阿梨耶者。約現在世。習阿梨耶者約過去世。愛阿梨耶者。約未來世。複有別釋。喜樂阿梨耶是現在世。雲何現在世。喜樂阿梨耶由過去世著阿梨耶故。由過去現在數習阿梨耶。是故未來愛阿梨耶。複次或執此四句義不異。若不異雲何有四句。如決定藏論所明。有二種愛。謂有愛無有愛。有愛即叁界愛。無有愛謂愛叁界斷。喜樂者若人生在欲界。緣已得塵生喜緣。未得塵生樂著者。若人生在色界。未離欲色界。貪著色界生及色界塵由已得色界定。于定生染。不樂所未得定。于中執爲解脫故說名著。習者若人生無色界。未離欲無色界。先且觀欲界過失。生色界欲。後觀色界過失舍色界欲生無色界欲。此欲由習諸定所成故說名習。此叁名有愛依常見起。愛者若人多行惡。畏受苦報。或執斷見求不更生故。說名愛。此一即無有愛。依斷見起。或約四倒釋四句或約四愛釋四句。即飲食衣服住處有無有愛。或欲顯自法辯令弟子得法辯因。或欲顯一義有多名。或欲令鈍根人。若忘此義由別名還得憶。或欲令鈍根人因重說名故得解。或欲令別方弟子若不解一名。由余名得解故說四句。名異義同
論曰。世間樂聽
釋曰。依信智兩根
論曰。故屬耳
釋曰。顯離散亂心。即是定根
論曰。作意欲知
釋曰。顯起恭敬不放逸。即是念根
論曰。生起正勤
釋曰。因此起勇猛。舍惡取善即是精進根。此中所明是即叁慧
論曰。方得滅盡阿梨耶
釋曰。此明道果。即是盡無生智
論曰。乃至受行如來正法及似法
釋曰。如教而行。是名受行如來所說名句味稱正法。名句味所目義稱似法。複次正法謂正說。似法謂正行正得。複次正法以阿含爲體。似法以所得爲體
論曰。由如來出世是第一希有。不可思議法于世間顯現。如本識此如來出世四種功德。經由別義。于聲聞乘此識已顯現
釋曰。別義有叁種。一別意。如來欲說自出世功德。非欲顯阿梨耶識。此識與功德相應故說此識。二別名。如來但說名不說義。叁別義。微細境所攝于二乘不宜說。但由義相應故。說名不釋義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4】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