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一 ▪第3页
世亲菩萨释 /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论曰。复次意名应无有义
释曰。云何无义。若立前灭心为意。此但有名无义。何以故。意以了别为义。于无中云何可立。是识随六识前已灭。此意名不可得。不能了别以无体故
论曰。复次无想定灭心定。应无有异。何以故。无想定有染污心所显。灭心定不尔。若不尔此二定应不异
释曰。若人立有染污心。此人于无想定则说有染污心。于灭心定则说无染污心。对此人二定则有差别。若不如此于二定意识不行故。二定则无异
论曰。复次于无想天一期应成无流无失。无染污故。于中若无我见及我慢等。复次一切时中起我执。遍善恶无记心中。若不如此但恶心与我执等相应故。我及我所。此惑得行。于善无记中则不得行。若立二心同时生无此过失。若立与第六识相应行。有此过失
释曰。于无想天生若无染污心。一期生中则无我执及我慢等。此生便无流失。此定不应为圣人所厌恶。既为圣人所厌恶。故知此定有染污识。由我执恒相随施等诸善常为我执所杂我执恒随。若离无明则无此事。此无明若离依止则不得有。此无明依止。若离阿陀那识无有别体
论曰
无独行无明 及相似五识
二定无差别 意名无有义
无想无我执 一期生无流
善恶无记中 我执不应起
离污心不有 二与三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得生
证见真实义 惑障令不起
恒行一切处 名独行无明
论曰。此心染污故无记性摄
释曰。此心是无明所依。于三性中此心属何性。由染污故属有覆无记性。何以故。有染污故。云何有染污
论曰。恒与四惑相应
释曰。不了无我境故起我执。由我执起我爱我慢。此四惑一切处恒起
论曰。譬如色无色界惑是有覆无记。此二界烦恼奢摩他所藏故
释曰。界以生性为义。离淫欲及段食欲。由色欲生故名色界。离下二界欲由无色欲生故名无色界。此二界惑虽与第六粗识相应。不失无记性。由八定所藏故。此惑若在欲界散心应成不善。由依止粗故。若与第二识相应。虽不在定中亦非不善以依止最细故。若在色无色界。依止虽粗八定所摄。心软滑故。亦非不善。能生生死亦非是善故。属有覆无记性。第二识所起惑亦尔。依止细故非不善。是生死因故亦非是善
论曰。此心恒生不废
释曰。此染污心三性中。八定无想定无想天处。恒生不废
论曰。寻第二体离阿梨耶识不可得
释曰。第二识缘第一识起我执。若离第一识此识不得起。故知有第一识今成就第二识。为显第一识故
论曰。是故阿梨耶识成就为意。依此以为种子余识得生
释曰。离第一识无别识体为第二识。因及生起识因。佛说心名。此名目第二识。佛说识名。此名目六识。佛说意名。此名目第一识。何以故。第二识及生起识。若前已灭后识欲生。必依第一识生及能生自类故。说名意根
论曰。云何此意复说为心。多种熏习种子所聚故
释曰。第一识或名质多。质多名有何义。谓种种义及滋长义。种种者自有十义。一增上缘。二缘缘。三解相。四共作。五染污。六业熏习。七因八果。九道十地。此义中各有多种义故名种种。滋长有三义。一由此十法聚集。令心相续久住。二此心能摄持一切法种子。三是种种法熏习种子之所滋长。种子者。谓功能差别因。所滋长者。谓变异为三界。由此义故。佛说第一识亦名质多
论曰。云何于声闻乘不说此心相。及说阿梨耶阿陀那名。微细境界所摄故
释曰。问各问名体。答通答两问。此识于所知中最微细。以非二乘所缘故。此识亦是境界。若求佛果人必须通达此识。此识是应知等九义所依藏故。故名所摄。复次菩萨有微细境界藏。此识难解。故属微细境界藏摄
论曰。何以故。声闻人无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
释曰。何故于声闻乘不说微细境界。声闻人不作正勤求知如来境界。修行唯为自利故。诸声闻人惑障由苦等智粗浅观行。可得除灭
论曰。是故于声闻人离此说由成就智。令本愿圆满故不为说
释曰。诸佛见声闻人少欲知足。求除自惑障。此障若离此智由余智可得灭除。本愿得成。不为解脱他障不发愿求如来法身。修行微细甚深道。故不为说
论曰。诸菩萨应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故佛为说
释曰。诸菩萨求灭自他惑障及智障故。修行正勤故。为诸菩萨说
论曰。何以故。若离此智得无上菩提。无有是处
释曰。若离甚深微细境。十种次第修则不得成。若离此修心。烦恼易除法身易得。无有此义
论曰。复次此识于声闻乘。由别名如来曾显
释曰。复有别道理可信此识是有。何以故。于声闻乘此义由别名。处处显现
论曰。如增一阿含经言。于世间喜乐阿梨耶。爱阿梨耶。习阿梨耶。着阿梨耶。为灭阿梨耶。如来说正法
释曰。初句略说根本。后以三句约现在过去未来。更广释之。着阿梨耶者。约现在世。习阿梨耶者约过去世。爱阿梨耶者。约未来世。复有别释。喜乐阿梨耶是现在世。云何现在世。喜乐阿梨耶由过去世着阿梨耶故。由过去现在数习阿梨耶。是故未来爱阿梨耶。复次或执此四句义不异。若不异云何有四句。如决定藏论所明。有二种爱。谓有爱无有爱。有爱即三界爱。无有爱谓爱三界断。喜乐者若人生在欲界。缘已得尘生喜缘。未得尘生乐著者。若人生在色界。未离欲色界。贪着色界生及色界尘由已得色界定。于定生染。不乐所未得定。于中执为解脱故说名著。习者若人生无色界。未离欲无色界。先且观欲界过失。生色界欲。后观色界过失舍色界欲生无色界欲。此欲由习诸定所成故说名习。此三名有爱依常见起。爱者若人多行恶。畏受苦报。或执断见求不更生故。说名爱。此一即无有爱。依断见起。或约四倒释四句或约四爱释四句。即饮食衣服住处有无有爱。或欲显自法辩令弟子得法辩因。或欲显一义有多名。或欲令钝根人。若忘此义由别名还得忆。或欲令钝根人因重说名故得解。或欲令别方弟子若不解一名。由余名得解故说四句。名异义同
论曰。世间乐听
释曰。依信智两根
论曰。故属耳
释曰。显离散乱心。即是定根
论曰。作意欲知
释曰。显起恭敬不放逸。即是念根
论曰。生起正勤
释曰。因此起勇猛。舍恶取善即是精进根。此中所明是即三慧
论曰。方得灭尽阿梨耶
释曰。此明道果。即是尽无生智
论曰。乃至受行如来正法及似法
释曰。如教而行。是名受行如来所说名句味称正法。名句味所目义称似法。复次正法谓正说。似法谓正行正得。复次正法以阿含为体。似法以所得为体
论曰。由如来出世是第一希有。不可思议法于世间显现。如本识此如来出世四种功德。经由别义。于声闻乘此识已显现
释曰。别义有三种。一别意。如来欲说自出世功德。非欲显阿梨耶识。此识与功德相应故说此识。二别名。如来但说名不说义。三别义。微细境所摄于二乘不宜说。但由义相应故。说名不释义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摄大乘论释》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4】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