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5卷31頁碼:P0152
陳 真谛譯

  《攝大乘論釋》五 ▪第4页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別。更顯品類攝義。又明攝一切皆盡

  論曰。一根本分別謂本識

  釋曰。是一切分別根本自體。亦分別即是阿黎耶識

  論曰。二相分別。謂色等識

  釋曰。此分別以相爲相。即是色等塵識

  論曰。叁依顯示分別。謂有依止眼等識識

  釋曰。此分別以依。及顯示爲相。亦是所分別亦是能分別。即是六根及六識。六根是所依止。六識是能依止

  論曰。四相變異分別

  釋曰。相謂六塵。此分別以相變異爲相

  論曰。謂老等變異

  釋曰。是身四大前後變異名老。若識分別此老名老相變異分別。等言攝病及死

  論曰。苦樂等受

  釋曰。身心苦樂受。前後變異。識分別此受名受相變異分別。等言攝不苦不樂受

  論曰。欲等惑

  釋曰。心欲前後變異。識分別此欲名。欲相變異分別。等言攝嗔癡等惑

  論曰。及抂時節等變異

  釋曰。非理逼害縛錄爲抂不乖候寒熱豐儉爲時節。抂及時節前後變異。識分別此抂及時節名抂時節相變異分別。等言攝有因緣逼害縛錄。乖候寒熱豐儉

  論曰。地獄等

  釋曰。是道變異。舍此五陰受地獄道五陰。諸道前後變異故名道變異。識分別此道故。名道相變異分別等言。攝余五道

  論曰。欲界等變異

  釋曰。謂具縛離縛生變異。受叁界生有具縛及離縛前後變異。識分別此生名生相變異分別等言。攝色無色界

  論曰。五依顯示變異分別

  釋曰。謂眼等識變異。此分別以眼等識變異相爲相

  論曰。謂如前所說變異

  釋曰。如前所說老等變異。于變異位中。如眼等識變異

  論曰。起變異分別

  釋曰。意識亦如此依顯示變異而分別故。名依顯示變異分別

  論曰。六他引分別

  釋曰。此分別因他言說生

  論曰。謂聞非正法類。聞正法類分別

  釋曰。此分別有二種。一聽聞非正法爲類分別。二聽聞正法爲類分別。謂行惡法類分別。行善法類分別思修亦爾。此分別以聞他言說爲相故。名他引分別

  論曰。七不如理分別

  釋曰。是前分別。聽聞非正法爲因

  論曰。謂正法外人。非正法類分別

  釋曰。謂九十六種外道。在正聞思修法外

  論曰。八如理分別

  釋曰。是前分別聽聞正法爲因

  論曰。謂正法內人。聞正法類分別

  釋曰。謂聲聞緣覺菩薩人。在正聞思修法中

  論曰。九決判執分別。謂不如理思惟種類

  釋曰。以不正思惟爲因

  論曰。身見爲根本。與六十二見相應分別

  釋曰。依止我見如梵網經所明見類。謂六十二見相應分別

  論曰。十散動分別。謂菩薩十種分別

  釋曰。菩薩分別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悉名散動。般若波羅蜜經說十種法對治。此十種散動初二法正是般若波羅蜜事。謂顯真空遣俗有即是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次有五事有叁解。第一解雲。遣名事物初兩遣名。即是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初遣人名後遣法名。次兩遣事。即是不見行不見不行。此有叁義。一不見菩薩能行二乘不能行。二不見正勤助道爲行。不見[悚*頁]惰等所對治爲不行。叁不見菩薩修道未滿故行。不見菩薩修道已滿故不行。後一遣物此名此事。以何物爲根本。以五陰爲根本。亦不見五陰。即是不見色不見受想行識。第二解雲。初二明不見人法。次二明不見人行法爲行。不見人不行法爲不行。後一明行所對治即五陰。五陰即苦集二谛。不見集可斷。不見苦可離。第叁解雲。初二明不見能行人及所行。道次二不見助道。後一明不見所對治。此五事中一一事皆具八法

  論曰。無有相散動

  釋曰。無有相是散動因。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是菩薩實有菩薩

  釋曰。由說實有顯有菩薩。以真如空爲體

  論曰。有相散動

  釋曰。有相是散動因。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不見有菩薩

  釋曰。不見有菩薩。以分別依他爲體

  論曰。增益散動

  釋曰。以有增益無所有。此執即是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何以故。色由自性空

  釋曰。由分別色性色性空

  論曰。損減散動

  釋曰。以無損減實有。此執即是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不由空空

  釋曰。此色不由真如空故空

  論曰。一執散動

  釋曰。謂依他分別即是空。此執即是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是色空非色

  釋曰。若依他性與真實性是一真實性。是清淨境界依他性亦應如此

  論曰。異執散動

  釋曰。謂色與空異。此執即是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無色異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釋曰。若色與空異。此空則不成色家法空。不成色通相此義不成。譬如有爲法與無常相不異。若捉分別性說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此分別色永無所有。此永無所有即是有即是空。此空即是色無所有。不如依他性于真實性不可說。一由清淨不清淨境界故

  論曰。通散動

  釋曰。執色有通相爲性。謂有礙。此執即是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何以故。舍利弗。此但有名所謂色

  釋曰。唯有名是色通相。何以故。若離名色實無本性

  論曰。別散動

  釋曰。已執色有通相。又分別色有生滅染淨等差別。此執即是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釋曰。此色無所有爲通相。若有生即有染。若有滅即有淨。由無此四義故色無別相

  論曰。如名起義散動

  釋曰。如名執義。于義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對假立名。分別諸法

  釋曰。名是虛假所作。對諸名分別一切法

  論曰。如義起名散動

  釋曰。如義于名起舊執。此執即是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經言。由假立客名。隨說諸法

  釋曰。名不與法同相。經言。如如隨。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

  釋曰。隨假所立名說諸法。計名與法不異。經言。如此一切名菩薩不見。若不見不生執著。釋曰。爲對治十種散動故。說般若波羅蜜。以此說爲因無分別智生。由無分別智滅諸分別惑

  論曰。爲對治此十種散動分別故。于一切般若波羅蜜教中。佛世尊說無分別智。能對治此十種散動。應知具足般若波羅蜜經義。如般若波羅蜜經言。雲何菩薩行于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是菩薩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行不見不行。不見色不見受想行識。何以故。色由自性空不由空空。是色空非色。無色異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此但有名。所謂色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對假立名分別諸法。由假立客名。隨說諸法。如如隨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如此一切名菩薩不見。若不見不生執著。如觀色乃至識亦應作如此觀。由此般若波羅蜜經文句。應隨順思惟十種分別義

  釋曰。如八種觀色陰。亦應作八種觀余四陰。乃至前四事亦應作八種觀

  論曰。若由此別意。依他性成有叁性。是叁性雲何性有叁異。不成相雜

  釋曰。此問先分叁性異。次明依他性有別義成叁性。若于依他性中明叁性有叁異。則叁性成相雜。不可偏說爲一性。雲何不相雜

  論曰。無相離義

  釋曰。道理有異故不相雜

  論曰。由此道理此性成依他。不由此成分別及真實

  釋曰。此即此前所明。由系屬種子及系屬淨品不淨品等道理故。成依他不可以此道理。令成分別及真實性

  論曰。由此道理此性成分別。不由此成依他及真實

  釋曰。此即前所明。由分別自性分別差別等道理故成分別性。不可以此道理。令成依他及真實

  論曰。由此道理此性成真實。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別

  釋曰。此即此前所明。由自性成就清淨成就等道理。故成真實性。不可以此道理。令成依他及分別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0】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