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六 ▪第2页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無二。有生無生無二。有滅無滅無二。本來寂靜不寂靜無二。本來涅槃非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由如此等差別。諸佛如來依義密語。由此叁性應隨決了常無常等正說。如前解釋此中說偈
如法實不有 如彼種種現
由此法非法 故說無二義
釋曰。諸法非法非非法。由此法實無所有故。非法如有顯現故。非非法。由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
論曰
依一分說言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 非有非非有
釋曰。若依一一分。不可說諸法有及非有。如所顯現不如是有故不可說有。雖實非有如有顯現故。不可說非有。若捉一一分應如此判。若約依他性具有二分。說諸法非有非非有
論曰
如顯現不有 是故說永無
如顯現實有 是故說非無
釋曰。如所顯現不如此有。依不有義故說永無。雖複不有非不顯現。依唯有顯現義故說非無
論曰
由自體非有 自體不住故
如取不有故 叁性成無性
由無性故成 前爲後依止
無生滅本淨 及自性涅槃
論曰。由自體非有
釋曰。今當顯如來所說無性意。初句一分明無性通大小乘。此正是顯無性意自。非有者顯通無性。由諸法離因緣和合。不關外緣自然成。無有此義故。一切法無性體非有者亦是無性。此有別意。謂約過去未來此體已滅。由此體更立法爲有。無如此義。此體未有。由此體預立法爲有。亦無此義。是故去來二世並無自性
論曰。自體不住故
釋曰。若諸法已生過。唯生時無能住義。既不能住故現在亦無體。此叁世無性。亦通大小二乘
論曰。如取不有故。叁性成無性
釋曰。由分別性所顯現。實無所有故。無相性。分別性無體相故。依他無所依止故無生性。此二無性無無性故真實無性性。此叁無性但大乘中有。余乘則無
論曰。由無性故成前爲後依止。無生滅本淨及自性涅槃
釋曰。由諸法永實無性。一切無生等四義得成。何以故。若諸法無性是故無生。若無生則無滅。由無生無滅故本來寂靜。由本來寂靜故自性涅槃成者。前爲後成立依止。謂無性成立。無生故爲無生依止。後叁亦爾
顯了意依章第四
論曰。複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應隨決了
釋曰。如來所說正法。不出四意四依。此意及依由叁性故可決了。若離叁性無別道理。能決了此法
論曰。一平等意
釋曰。譬如有人執平等法爾說彼即是我。世尊亦爾。平等法身安置心中。說如是言
論曰。譬如有說。昔是時中我名毗婆屍。久已成佛
釋曰。非昔毗婆屍即是今釋迦牟尼。此說中以平等爲意。是名通平等。若說別平等。謂因果恩德皆同。是名平等意
論曰。二別時意
釋曰。若有衆生由[悚*頁]惰障不樂勤修行。如來以方便說。由此道理于如來正法中。能勤修行方便說者
論曰。譬如有說。若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于無上菩提不更退墮
釋曰。是[悚*頁]惰善根。以誦持多寶佛名。爲進上品功德。佛意爲顯上品功德。于淺行中欲令舍[悚*頁]惰勤修道。不由唯誦佛名。即不退墮決定得無上菩提。譬如由一金錢營覓得千金錢。非一日得千。由別時得千。如來意亦爾。此一金錢爲千金錢因。誦持佛名亦爾。爲不退墮菩提因
論曰。複有說言。由唯發願。于安樂佛土得往彼受生
釋曰。如前應知是名別時意
論曰。叁別義意
釋曰。此言顯自覺了實相。由叁性義道理。若但如聞覺了義。是如來意者。嬰兒凡夫亦能覺了。是故如來意不如此。如來意雲何
論曰。譬如有說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數。諸佛于大乘法義。得生覺了
釋曰。此覺了非聞得成。若人已事恒伽沙數佛。方得成就。是名別義意
論曰。四衆生樂欲意。譬如如來先爲一人贊歎布施。後還毀呰
釋曰。有衆生如來先爲贊歎布施功德。後時或爲此人毀呰布施。如此意隨人得成。何以故。若人于財物有悭吝心。爲除此心故先爲贊歎布施。若人已欲樂行施。施是下品善根。如來後時更毀呰此施。令渴仰其余勝行。若不由此意贊毀則成相違。由如來有別意故。于一施中贊毀而不相違
論曰。如施戒及余修亦爾。是名四種意
釋曰。戒等亦如是。有人如來爲贊毀于修。此是世間修故可毀呰。若出世間修則無可毀。義意及依異相雲何如來心先緣此事。後爲他說故名爲意。由此因衆生決定。入正定聚故名此因爲依
論曰。四依者一令入依。譬如于大小乘中。佛世尊說人法二種通別。二相所攝俗谛
釋曰。于正說中約世谛理說有人法及通別二相。爲令衆生入于正義故。名令入依
論曰。二相依。譬如隨所說法相中必有叁性
釋曰。于正說中若應說法相必說叁性。此叁性是一切法總相。若欲了別一切法。必須依此叁相。故名相依
論曰。叁對治依。此中八萬四千衆生煩惱行。對治顯現
釋曰。于正說中若說衆生行對治。不出八萬四千。謂說四谛等。此說能除衆生因果中身見戒取疑。以能成立衆生煩惱對治故。名對治依
論曰。四翻依。此中由說別義言詞以顯別義。譬如偈言
釋曰。于正說中由顯說別義。文字但說別義。故名翻依。如偈言
論曰
阿娑離。娑羅摩多耶。毗跋耶斯者。修絺多。離施那者。僧柯履多。羅槃底菩提物多摩
論曰。阿娑離
釋曰。謂定。何以故。娑離者有二義。一實二動。阿娑離謂不實不動。不實是文句明了義。不動是秘密義。不動故名定
論曰。娑羅摩多耶
釋曰。名起實心。謂于定起尊重心
論曰。毗跋耶斯者
釋曰。謂四念處智慧。何以故。毗跋耶斯者。亦有二義。一倒謂于無常起常倒等。二翻倒謂于常作無常解。倒是文句明了義翻倒是秘密義
論曰。修絺多
釋曰。謂善住。善住于念處
論曰。離施那者
釋曰。謂正勤。何以故。離施那者亦有二義。一煩惱二苦難。煩惱是文句明了義。苦難謂正勤是秘密義
論曰。僧柯履多
釋曰。亦有二義。一染汙二疲惓。染汙是文句明了義。疲惓是秘密義。菩薩爲衆生于生死。長時恒行苦行。是故疲惓如羅睺羅法師言。世尊長時于生死劬勞。但由大悲不由余事
論曰。羅槃底菩提物多摩
釋曰。羅槃底言得。菩提言覺。物多摩言勝。若取此偈明了義判文。則成相違。若取秘密義判文。則是正說。欲令衆生依理判文。以理爲依不應依文故說此偈。或有人憍慢輕蔑說者。自不能如理判義。欲破彼慢心故說此偈。是名翻依
論曰。若人欲廣解釋大乘法。略說由叁相應。當如此解釋。一廣解緣生體相。二廣解依因緣已生諸法實相。叁廣解成立所說諸義。廣解緣生體相者。如偈說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如此果報識。及以生起識由更互因生
釋曰。外塵分別所生。本識中熏習種子故。稱言說熏習。一切余法以此爲因得生。謂生起識爲性。言說熏習以諸法爲因故。言此法從彼生。由此言說已顯本識。與生起識更互爲因
論曰。廣解釋依因緣已生諸法實相者。諸法者謂生起識爲相有相。及見識爲自性
釋曰。是諸法有相有見爲自性。生起識爲相。應如此知諸法有兩體。若塵識以相爲體。若識識以見爲體。從因緣生果法。性相有叁種
論曰。複次諸法依止爲相
釋曰。謂依他性
論曰。分別爲相
釋曰。謂分別性
論曰。法爾爲相
釋曰。謂真實性
論曰。由此言說。于叁性中諸法體相則得顯現
釋曰。由此言說一切從因緣所生法。由法爾故虛。虛故成倒。由倒故得虛果。由有果故有分別。由分別故有法爾。是故或順相成。或逆相成。此叁種性相遍攝一切果
論曰。如偈言
釋曰。爲顯此義故重說偈
論曰
從有相有見 應知法叁相
釋曰。諸法不出二種。一相二見。于相見中應了別叁性爲相。此叁相如此方便應解釋。今當顯說
論曰。雲何得解說此法相分別性。于依他性實無所有。真實性于中實有。由此二不有有故。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如一時自然成。于依他性中分別性無故。真實性有故。若見彼不見此。若不見彼即見此
釋曰。二謂分別性及真實性。此二第一無第二有故。言此二不有有。由見分別不見真實。謂未見真實人是凡夫不見時。聖人不見分別。即見真實
論曰。如偈言
釋曰。爲顯此義故重說偈
論曰
依他中分別 無但真實有
故不得及得 于中二平等
釋曰。于中謂于依他性中。此二平等。謂于依他性中分別無真實有故。故凡夫人顛倒執。如此得不得聖人正見故。于依他中亦有得不得義
論曰。廣解成立所說諸義者。譬如初所說文句由所余諸句顯示分別。或由功德依止。或因事義依止。功德依止者。廣說佛世尊功德。最清淨慧
釋曰。因前二義。一切所說應如此解釋。今當說此方便。此中所說或依功德義。或依因事義。依功德義中最清淨慧。是初句。所余諸句各顯此義
論曰。無二行謂于所知一切無障行起功德
釋曰。不如聲聞獨覺智慧有障。無障由有障故不清淨。由無障故清淨。如來智慧于一切處悉無障。是故無淨不淨。由此義故無二
論曰。無相法爲勝依意行。謂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令入功德
釋曰。即是無垢清淨真如。說名無相法。由此一切法無所有爲體故。此法離有相。由自體實有故。此法離無相。于無相法由最清淨。是故自能通達。亦能令他通達故。說無相法爲勝依意行
論曰。住于佛住。謂不由功用。不舍如來事。佛住功德
釋曰。此顯無住處涅槃。不在生死故無功用心。不在涅槃故。不舍如來利益衆生事。如此二義由無住處涅槃故得成立故。說此涅槃名爲佛住
論曰。至得諸佛平等。謂于法身依止及意事。無差別功德
釋曰。依止即法身。意是應身。事是化身。如此叁身一切十方叁世如來平等無異。如此平等一切如來皆已至得
論曰。行無礙行。謂修習一切障對治功德
釋曰。爲對治一切叁障。如來恒修對治慧。是故如來智于法體及法相皆無障礙
論曰。不可破無對轉法。謂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釋曰。于世間中無有天魔及外道諸說。能如理破。如來所說正…
《攝大乘論釋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