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六 ▪第3页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法安立自法。亦無有能以自所立法對。翻如來正法。何以故。如來所說無失本性故
論曰。不可變異境。謂生于世間。非世間法所染汙功德
釋曰。世間是如來出生處。如來雖複生于世間。貪愛等八法及四倒不能染汙。境即四念處謂真如空
論曰。不可思惟所成立法。謂安立正法功德
釋曰。修多羅等十二部正法。不可量不可思。非凡夫所能知。如來安立此法竟乃至嬰兒等亦能通達。如鸠摩羅迦葉等是前清淨慧句。于余句一一應知相應
論曰。至叁世平等。謂四種善巧。答他問功德
釋曰。如來于現在證一切法。于過去未來亦證無比。由證此智平等。若他約叁世問難無不依證智。作四種答。故智答皆等如來。至此二種平等
論曰。于一切世界現身。謂于一切世界中。顯現應化身功德
釋曰。爲化菩薩及二乘。隨衆生根性顯現二身。爲說爲行
論曰。于一切法智慧無礙。謂能決他疑功德
釋曰。由得四無畏故自決無疑。由得四無礙辯故能決他疑。是故能答難決疑
論曰。一切行與智慧相應。謂由種種行能令他入功德
釋曰。如來欲行他利益事。此事先是智所緣。由此事他得入真位。則與他智慧相應。此事以自智慧爲因。以他智慧爲果。一切如來所行方便。謂神通輪記心輪說法輪。乃至出入息等。無不自與智慧相應。無不令他得智慧。無有空過
論曰。于法智無疑。謂于未來世法。生智功德
釋曰。此法于未來應生能如此智。是故于未來世法無疑。爲令他得此法。隨衆生根性能立教
論曰。不可分別身。謂隨衆生樂顯現功德
釋曰。衆生界過數量。意欲及入道方便亦過數量。處所亦過數量。如來能隨此事差別。示現化身數量相貌時節處所。並不可分別
論曰。一切菩薩所受智慧。謂能行無量依止衆生正教化事功德
釋曰。由無量菩薩依止。是衆生教化事。應可作此事。由得佛無我。爲勝我此智但是菩薩所受故。但佛能化菩薩。但菩薩能受佛化。無量菩薩依止者。此有二義無量。或屬菩薩或屬依止。若屬菩薩。一切菩薩同一依止。謂以無我爲勝我。若屬依止顯法身遍滿。通爲一切菩薩依止
論曰。至無二佛住波羅蜜。謂平等法身波羅蜜成就功德
釋曰。如來法身名佛住。叁世如來此住不異故。言無二。無二故平等。四德究竟故名波羅蜜。成就有二義。一清淨佛法身。已離一切障究竟清淨故名成就。二四德是法身所成就
論曰。至無差別如來解脫智究竟。謂隨衆生意。顯現純淨佛土功德
釋曰。于無相雜如來智中。至解脫究竟。如來智慧與真如無差別。隨衆生所願樂。能顯現清淨佛土等。爲生善心及成熟解脫故
論曰。已得無邊佛地平等。謂是叁種佛身無離無別處功德
釋曰。如來叁種身中。法身約處所不可度量。應化兩身亦爾。不可言但此世界有。彼世界無。無有一法出法身外。無有衆生界出應化兩身外
論曰。法界爲勝。謂窮生死際。能生一切衆生利益安樂功德
釋曰。如來以法界爲勝。法界有二種。一有染二無染。無染清淨法界爲後最勝。何以故。如來窮生死際。利益安樂衆生。功能無盡。所以無盡者。由體。由能體即法界。能即應化兩身。因化身得如來應身。因應身後轉得成如來法身。若成法身則無窮盡
論曰。虛空界爲後邊。謂由無盡功德
釋曰。如來智慧無盡。譬如虛空虛空遍滿一切色際。無有生住滅變異。如來智亦爾。遍一切所知。無倒無變異故說如虛空
論曰。最清淨慧。如此初句由所余句。次第應知分別解釋。若如此正說法義得成
釋曰。由二十道理。成就如來智慧最清淨故。如來自利滿足。由智慧清淨。如來所說法教理圓正故。利他得成。第一句爲本。余二十句爲能成就
論曰。因事義依止者。如經言。若菩薩與叁十二法相應說名菩薩
釋曰。因事有二義。一以意爲因以十六業爲事。二以諸句爲因所成業爲事。菩薩有二種。一在正定位。二在不定位。若入正定位者。與叁十二法相應得菩薩名。若在不定位。末與叁十二法相應。不得名菩薩
論曰。于一切衆生。與利益安樂意相應
釋曰。于一切衆生求欲起真實道。有方便故名利益意。于一切衆生。求欲起現在未來二世拔苦施樂方便故。名安樂意。菩薩與此意恒不相離故名相應。此初句明利益安樂意。後有十六業及十六句。合叁十二法並顯了初句義
論曰。令入一切智智意。謂傳傳行業
釋曰。若菩薩有意。欲令衆生入一切智智。由此意傳傳化度衆生。令得一切智智。譬如一燈傳然千燈。由此句及業。菩薩利益安樂意則得顯現。如此于一切句及業各顯初句悉應知之
論曰。我今于何處中。當相應如此智。謂無倒業
釋曰。若菩薩有利益安樂意。菩薩不如實識自身。則不能中道理安立衆生。譬如有人有利益安樂意。安立衆生于飲酒。是顛倒業若如實識自身。能中道理爲衆生說無增上慢。安立衆生令入中善處。此利益安樂名無倒業
論曰。舍高慢心。謂不由他事自行業
釋曰。由此人舍離高慢心不待他請。若衆生是法器則自往爲說正法
論曰。堅固善意謂不可壞業
釋曰。由菩薩心堅固。若衆生有過失。不能破壞菩薩利益安樂心
論曰。非假作憐愍意。謂無求欲業。有叁句解釋應知
釋曰。前有叁句。後更以叁句釋前叁句
論曰。不貪報恩
釋曰。此釋初句非爲自求利養故憐愍他
論曰。于親非親所平等意。謂有恩無恩衆生不生愛憎心
釋曰。親名有恩。怨及中人是非親名無恩。若使非親堪受利益安樂事。菩薩則舍不平等心起平等親友心。行利益事
論曰。永作善友意。乃至無余涅槃。謂隨順行乃至余生
釋曰。隨順行利益安樂事。從今生乃至窮未來生。永不舍離故名無求欲業。此無求欲意雲何可知。由隨處相應。身口二業是故可知
論曰。稱量談說歡笑先言。謂隨處相應言說業。有二句解釋應知
釋曰。此二句約法及安慰以顯口業。稱量談說是約法。歡笑先言是約安慰。稱量有二種。一稱法不離余語。二稱所解離非所解及疑。如此稱量談說。歡笑令他無疑畏心。先言是引他所作之方便。此二種口業于怨親中叁人無有別異即成就無求欲業
論曰。于諸衆生慈悲無異。謂有苦有樂無二衆生平等業
釋曰。于有苦衆生由苦苦起慈悲。于有樂衆生由壞苦起慈悲。于無二衆生由行苦起。慈悲無二謂無苦無樂。即是舍受慈悲平等。是身口業。何以故。菩薩于衆生先起意地慈悲。後隨時隨處行拔苦與樂行故。是身口業。此身口業于怨親中叁人無有別異。亦成就無求欲業
論曰。于所作事無退弱心謂無下劣業
釋曰。若菩薩輕賤自身雲。我今于無上菩提無有功能。一切所作皆不成就名退弱心。菩薩不生此心故所作皆得成就。名無退弱心
論曰。無厭倦心。謂不可令退轉業
釋曰。菩薩于無上菩提。起正勤無有厭倦。無厭倦有二種。一見因定。二知果希有故。于難行中心無厭倦
論曰。聞義無足。謂攝方便業
釋曰。若人多聞能了別化他方便。由聞解義。則于正行無有疑心故。自能修行亦教他修行
論曰。于自作罪能顯其過。于他作罪不怪诃責。謂厭惡所對治業。有二句解釋應知
釋曰。由智及大悲故有此能由智能了別因果故。不覆藏自所作惡。由大悲不忍見他作苦因。雖恒诃責而不嗔怪
論曰。于一切威儀中恒治菩提心。謂無間思量業
釋曰。此顯無間修。無間修爲遮一切放逸行。譬如威儀清淨品中所明。菩薩所作。無不爲令衆生得無上菩提
論曰。不求果報而行布施。不著一切怖畏及道生。受持禁戒。于一切衆生忍辱無礙。爲引攝一切善法行于精進。修叁摩提滅離無色定。與方便相應智。四攝相應方便。謂行進勝位業有七句解釋。應知正修加行六波羅蜜。恭敬行四攝
釋曰。前有七句。後總舉六度四攝結前七句。此業能增長利益安樂意。若未生由此業得生。若已生由此業得增廣。即是生長之因
論曰。于持戒破戒中善友無二。謂成就方便業。有六句解釋應知
釋曰。前有六句。後更以六句釋前六句
論曰。事善知識
釋曰。此釋初句。若人持戒破戒不觀其過。但取其德。若未得彼德則依彼修學。若已得彼德則共彼數習令堅固。若自有德令彼修學同我所得。此彼互相事故。言爲善友無二
論曰。恭敬心聽法。謂聽聞正法
釋曰。爲得未得。爲修治已得。是故依善友聽聞正法
論曰。恭敬心樂住白瑪若拙。謂住白瑪若拙
釋曰。欲修行如所聞法故恭敬。住白瑪若拙。若住此中一切邪覺觀不得起
論曰。于世間希有。不生安樂心。謂遠離邪覺觀
釋曰。譬如妓樂等。是世間所愛。于中不生喜樂心。是名遠離邪覺觀
論曰。于下品乘不生喜樂心。于大乘教觀實功德。謂正思惟功德有二句
釋曰。離小修大。此二句名正思惟
論曰。遠離惡友敬事善友。謂顯事善友功德有二句
釋曰。遠惡親善。此二句名近善友功德。由治此六法故利益安樂事得成就。故名成就方便業。成就體相雲何
論曰。恒治四種梵住。謂顯成就業有叁句解釋應知
釋曰。前有叁句。後更以叁句釋前叁句
論曰。治無量心清淨
釋曰。此釋初句
論曰。恒遊戲五通慧。謂得威德。恒依智慧行。謂證得功德
釋曰。先于衆生起無量心。由無量心欲引衆生令入正位。故現五通慧。若衆生已入正位。欲令修正行故。依智慧令行。不應依識。由證智生故。能了別善惡兩法
論曰。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衆生無舍離心。謂安立他業。有四句解釋應知
釋曰。前有四句。後更以四句釋前四句。欲令衆生離惡法住善法。爲安立此二事故作安立他業
論曰。引攝大衆
釋曰。此釋初句。于破戒人不棄舍。亦不永擯從惡處濟拔安置善處。于持戒人隨其根性。令進修定慧等行
論曰。一向決定言說。謂無有疑心。立正教學處
釋曰。由智慧決了無疑。一向立教及學處故可信受。若先說如此教如此學處。後言先所說爲非。由此事不定言說則不可信受。無不定故可信受
論曰。恭敬實事。謂法財兩攝
釋曰。由此人以實語。依真實道理說法。是名法攝。如法所得衣服等財物。以此攝衆生。是名真實財攝
論曰。先恭敬行菩薩心。謂無染汙心
釋曰。由此人攝持菩薩心。能作一切衆生利益事。不爲衆生敬事于我。雲何彼衆生由我利益。信受正教當來得無上菩提。爲此善意故行法財二攝。是名無染汙心
論曰。與如此等法相應說名菩薩。由如此文句前說初句應知。解說初句者。謂于一切衆生利益安樂意。此利益安樂意文句別有十六文句。所顯業應知解說。十六業者。如此等應知解釋初句
釋曰。初句明利益安樂。所余十六業及十六句。皆是利益安樂別義故。以別釋總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更以一偈。顯前所說德因總別義
論曰
取如前說句 隨德句差別
取如前說句 由義別句別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9】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