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6卷31頁碼:P0271
隋 笈多共行炬等譯

  《攝大乘論釋論》五

  世親菩薩造 / 隋天竺叁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應知勝相勝語第二之二

  分別章第叁之余

  論曰。複次雲何得知依他性爲分別性。相顯現而住。然非分別性體也。于名前無智即體相違故。多名有多體此相違故。名不定雜體相違故。此中有偈

  于名前無智  多名及不定

  同及多雜體  成就此相違

  法無而可見  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事  亦複似虛空

  釋曰。如依他性中雖分別一分可見。然不成彼性顯示此故于名前無智。同體相違故者。若分別與依他是一體。則離名于義中智生。如瓶離瓶名。于瓶義中瓶智不生。若瓶名與瓶義是一相者。則應智自生。以不一相故。若言名義同體。即是相違。此中成立名是依他。義是分別。何以故。此依他由名力故成所分別又一義有多名。若名義是一相如名有衆多。義亦應衆多。若爾此義則應有多體。此一義有多體。即是相違。是故兩性一體即是第二相違。又名不定如瞿名能目九義。若執名義是一。即諸義同體。此執是第叁相違。以無量別相義皆成牛等一體故。偈中亦說此義。于偈中言成就者。明依他與分別不同體義。成就法無而可見等。此一偈爲教諸弟子。幻等譬喻故。弟子有二種相違疑。難法無而可見。無染而有淨。于此有疑于中如幻事者。如幻象實不有而可見。義亦如是。雖不有而亦可見。又如虛空雲等。不能染汙本性清淨。然雲等除時名爲清淨。諸法亦爾無有染汙本性清淨。然除客塵障垢時。名爲清淨應知

  論曰。複次如所顯現既不有。此依他性一切種悉無。何故不成。若無依他成就性亦無。一切無所有此義不成。若依他性及成就性俱無則無染汙及清淨過。現見染汙及清淨。是故非一切無。此中有偈

  若無依他性  成就性亦無

  則亦恒不有  染汙及清淨

  釋曰。依他性如所顯現不如是有。今爲顯一切種悉無不成故。說此依他若不有成就亦不有。何以故。由有染故則有淨。是故若二種俱無即一切悉無。此義不成今當顯示謗無染淨。此是過失。何以故。現見有染有淨故。此依他成就二法現見是有。若執言無則是實有染淨而謗言無

  論曰。于佛世尊大乘方廣經中。彼經中說雲何應知分別性。若說無所有門應知。雲何應知依他性。若說幻焰夢像影響水月化等譬喻應知。雲何應知成就性。若說四種清淨法應知。四種清淨法者。一本性清淨。所謂真如空實際無相第一義法界等。二離垢清淨。謂即是離一切障垢。叁至得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等。四道生境界清淨。謂所說大乘正法此是清淨因故。非分別性。最清淨法界所流津液故非依他性。此等四法中攝得一切淨法。此中有偈

  幻等說于生  說無顯分別

  四種清淨法  此說成就性

  清淨有本性  無垢道攀緣

  一切清淨法  此四種所攝

  釋曰。本性清淨者是自體清淨。此自體即是真如。一切衆生皆有。以平等相故。由有此故說一切法爲如來藏。離垢清淨者。即此真如離煩惱障智障垢已。由此真如清淨故得名爲佛。至得道清淨者。得彼之道亦是清淨。即是菩提分。念處等波羅蜜故。道生境界清淨者。是諸菩提分法勝得生緣。此生緣亦是清淨故說道生境界清淨。即是修多羅等十二部言教。此言教若是分別即成染汙因。若是依他即成虛妄。最清淨法界所流津液故非虛妄。由離此二性故得爲成就。又此四種相于大乘中隨說一種應知。即是說成就性。于中初二不變異成就故名成就。後二以不顛倒故名成就。于後偈中具明此義。幻等說于生者依他性說名爲生。隨于何處說一切法如幻。乃至如化等應知。此說依他性。說無顯分別者若說無有色無所有乃至一切法無所有。應知此說分別性

  論曰。複次何因緣故。如經所說。依他性譬幻事等。爲除他人于依他性中虛妄疑故。又雲何他人于依他性虛妄中生疑。他人作如是念。雲何實無有義而成境界。爲除此疑故說幻事譬。若實無有義。心及心法雲何得生。爲除此疑故說焰譬。若實無有義。雲何愛非愛受用得成。爲除此疑故說夢譬。若實無有義善不善業愛非愛果雲何得生。爲除此疑故說鏡像譬。若實無有義種種識雲何得生。爲除此疑故說光影譬。若實無有義種種流布言說。雲何得生。爲除此疑故說向譬。若實無有義。取實叁摩提中境界雲何得成。爲除此疑故說水月譬。若實無有義得自在菩薩以不顛倒心。爲作衆生利益事故生雲何得成爲除此疑故說變化譬

  釋曰。爲顯示依他性故。說幻等譬。于中虛妄疑者。于虛妄體中生疑故。于依他性中以幻等譬喻。顯示如幻像實無有義而成境界。諸法亦爾。爲除彼疑故作幻譬。若無義則無所攀緣。心及心法雲何得生。爲對治他人此疑故說焰譬。于中焰譬心及心法。水喻于義如焰動故。水義識生實無有水。如是心及心法亦爾。由動故實無有義而生于識。諸小凡夫又複有疑。若無有義。雲何愛非愛受用得成。爲除此疑故以夢譬。依他性如夢中。實無有義而愛非愛受用得成。此中亦爾受用得成。又複有疑若善不善業無義。雲何愛不愛果義得成。爲除此疑故以鏡像譬喻。依他性如鏡像。實無有義即于自面有像智生。實無有像義可得。此亦如是愛非愛果義實無所有。然亦可見應知。又複有疑若無有義。雲何得有種種識生。爲對治此故以光影譬。依他性如人弄影。隨種種相貌則有多種影現。然無實影義可得。識亦如是實無種種義然有種種義可見。又複有疑若無有義雲何無量種流布言說得生。爲除此疑故以向譬。依他性如向實無有義而亦可聞。如是流布言說實無有義而亦可得。又複有疑若無有義雲何得定者。心及心法得見于義。由經說得定心者如實知。如實見故。爲對治此故說水月喻。如水月實無有義而亦可見。以水潤滑澄清故。定心亦爾實無境界義而亦得見。叁摩提如水體潤滑故。又複有疑若無實衆生。雲何得如實智諸菩薩等。先以智慧觀察爲彼等衆生。于諸趣受身。爲對治此疑故。以變化譬喻依他性。如變化實無有義。隨化者心一切事成。非無化事可見。如是雖無受身實義。然爲一切衆生故受身。此義可見應知。複次爲何意故世尊說幻等八喻。今當顯示于中說幻喻者。爲對治眼等六內入。由眼等猶如幻像實無所有而亦可見應知。以此顯示。焰譬喻者喻器世間以體寬大。是故如焰由動搖故。實無有水而見有水。爲對治受用色等故說夢喻。如夢中色等實無所有。然以此爲因愛憎等受用得成。以此顯示。爲對治身業故說鏡像喻。由善不善身業爲因緣故。有余色像生。爲對治口業故說向譬。由口業爲因故得口業果。猶如向以此顯示。意業有叁種。一欲界二靜地叁聞等。生于中爲對治欲界意業故說光影譬。由意業果報猶如光影故。以此顯示。爲對治靜地意業故。說水月譬。由靜地意業果如水中月。實無所有然于靜心中有種種果顯現。爲對治聞等意業故說變化譬。于中聞等者謂聞思熏習。顯示此聞等意生如化

  論曰。世尊依何義故于梵天問經中。說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于依他性中約分別性成就性故。生死涅槃體無差別義。彼中即此依他性。分別分成生死。成就分成涅槃

  釋曰。此等叁性法相如修多羅所說隨順相應。今當顯示。依何義故梵天問經中說。如來不見生死及涅槃。依生死涅槃無差別義故。依他性非是生死由成就分即是涅槃故。亦非涅槃由即彼分別分成生死故。是故不可偏說一分。世尊見依他中無偏一性。由此意故于彼經中。說不見生死不見涅槃

  論曰。如世尊于阿毗達磨經中。說叁種法。染汙分清淨分彼二分。依何義故作如此說。依他性中。分別性是染汙分。成就性是清淨分。即此依他性是彼二分。由此義故作如此說。此義以何譬顯示。以金土藏爲譬。如金土藏有叁種可見。謂一地界二土叁金于地界中。土非有而可見。金實有而不可見。若以火燒土則不現。金則顯現。複次于地界中土相現時。是虛妄體現。金體現時是真實體現。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是如是此識性未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于識性中虛妄分別性顯現。成就性不顯現。此識性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于識性中實有成就性顯現。虛妄分別性不顯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體。依他性有二分。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

  釋曰。如是阿毗達磨修多羅中說。分別者染汙性。成就者清淨性。依他者彼二分體。由此義故說叁種法謂染汙分。清淨分。彼二分以此金藏土譬喻顯示。于中金藏者是金種子。地界者是堅性。土者是所造色。于土顔色中則有叁種可得。彼地界中所有金。但土相顯現。彼金體以後時可得故知。何以故。若以火燒金則得現。是故知金本來是有

  論曰。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或說無常。或說非常非無常。爲何義故說常。于依他性中約成就性分故說常。約分別性分故說無常。約彼二分故說非常非無常。爲此義故說如常無常不二。苦樂亦不二善不善亦不二。空非空不二我無我不二。寂靜非寂靜不二有自性無自性不二。生無生不二滅無滅不二。本寂非本寂不二。本性涅槃非本性涅槃不二。生死涅槃無二。如是等差別諸佛世尊一切密語。皆隨順叁性如常無常門說。此中有偈

  如法無所有  而現無量種

  非法非非法  故說無二義

  依一分顯示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  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非有  是故說爲無

  由如是顯現  是故說爲有

  自顯無所有  自體不住故

  如取既不有  故成無自性

  由無性故成  前爲後依止

  無生滅寂靜  及本性涅槃

  釋曰。如法無所有而現無量種者。此上半偈如其次第即是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無所有故名非法。以非無顯現法故名非非法。以非法非非法故。說即是無二義。一分者一邊故。或有或非有者。或于有邊或非有邊。顯示者說故。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者由依他性具二體。取此義故說爲非有非非有。如顯現非有者如所見法彼是非有。以如是故說名爲無。是故說爲有者即以此義故說名爲有。今當顯示說無自性意。自不有者由一切法無有離因緣能自有者。此是一種無自性意。體不有者又是一種無自性意。若法滅已。彼體不複更生。是故無自性。自體不住故者。諸法即于生時無力能過一刹那住。此亦是無自性。此等無自性法與…

《攝大乘論釋論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