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八 ▪第2页
無性菩薩造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叁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于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釋曰。依智自性說離五相。由遮诠門說智體相。以表诠門不可說故遣分別門。無分別智其相可了。若異此智應有分別。何等分別。謂後廣說。無作意等。若無作意是無分別智。熟眠醉等無所作意。應成無分別智。然不應許由離功用應得無顛倒故。若過尋伺地是無分別智。第二靜慮已上諸地。一切異生及聲聞等應成無分別智。然彼無有無分別智。若想受滅是無分別智。此智體相難可成立無想等中。離心無有諸心法故。由意識滅說彼無心如前已說。若如其色是無分別智。應不得成無分別智。譬如大種所造色故。若于真義異相計度是無分別智。此智不成無分別性。以于真義異相計度。言此是真是無分別。有分別故
論曰。于此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複說多頌
釋曰。依前所說無分別智。略成立相廣說多頌。次第別顯。爲顯自性。故說初頌
論曰
諸菩薩自性 遠離五種相
是無分別智 不異計于真
釋曰。于此頌中由前叁句遮五種相。方便顯示無分別智。由第四句正說自性。不異計于真者。謂于真義不異計度以爲自性。自性自體義無差別。如說環钏金爲自體。次後一頌說智所依
論曰
諸菩薩所依 非心而是心
是無分別智 非思義種類
釋曰。智是心法故應依心。依止于心而無分別。不應道理。心聲即是思量相故。若依非心譬如衆色。不應成智。爲解如是雙結過失故說半頌。非思義種類者。謂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爲所依止心種類故。以心爲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心種類。此即顯示智所依心。出過一切思量分別。次有一頌顯智因緣
論曰
諸菩薩因緣 有言聞熏習
是無分別智 及如理作意
釋曰。因緣與能作因緣義一。有言聞熏習者。謂有于他大乘言音故名有言。聞謂聽聞即彼非余。由此所引功能差別說名熏習。及如理作意者。謂此爲因所生意言。如理作意順理清淨故名如理。智必有境故。次一頌說智所緣
論曰
諸菩薩所緣 不可言法性
是無分別智 無我性真如
釋曰。不可言法性者。謂可言法無自性性。是離可言遍計所執自性性義。無我性真如者。爲成此義令其明了。即是一切補特伽羅諸法無性所顯真如。解脫增益損減二邊。無分別智所緣境界。有所緣法定有行相故。次一頌顯智行相
論曰
諸菩薩行相 複于所緣中
是無分別智 彼所知無相
釋曰。于所緣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無分別智于真如境相似而行。彼所知無相者。謂說此智于真如境所作行相。此意說言。無分別智緣真如境。離一切相作意行相。以爲行相。次說二頌。于上所緣及智行相。釋通疑難
論曰
相應自性義 所分別非余
字展轉相應 是謂相應義
非離彼能诠 智于所诠轉
非诠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釋曰。若實無有所分別義。何所分別故說是言。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余等。謂諸文字展轉相應。宣唱不絕。遍計心等緣此假立成遍計義。爲所分別。無別實義爲所分別。故言非余。若無文字相續宣唱。分別無故。雲何諸法皆不可言。爲顯此理故說是言。非離彼能诠智于所诠轉等。若實有義可言說者。離能诠名于彼應有似言智起。非未解了能诠名言。于所诠義有此智起。故不可言。或謂外義雖定實有。要待能诠所诠智起。爲遮此故說如是言。非诠不同故。謂相異故非實能诠。以能诠名與所诠義別相取故。其相各異。雲何得成定實诠表。一切不可言者。由此道理所有一切能诠所诠。皆不可言。無分別智何所任持
論曰
諸菩薩任持 是無分別智
後所得諸行 爲進趣增長
釋曰。後所得諸行者。謂無分別後得智中所得種種菩薩諸行。此行皆以智爲所依。爲進趣增長者。謂爲增長菩薩諸行。此說任持有要所用。無顛倒故能持諸行。無分別智誰爲助伴。若唯有一應無所能
論曰
諸菩薩助伴 說爲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 五到彼岸性
釋曰。二種道者。一資糧道。二依止道。五到彼岸以爲自性。此中前四波羅蜜多是資糧道。第五靜慮波羅蜜多是依止道。若在定心前說四種波羅蜜多諸善資助。便能生長無分別智。此智名慧波羅蜜多。乃至未得佛果已來。無分別智當于何處感異熟果
論曰
諸菩薩異熟 于佛二會中
是無分別智 由加行證得
釋曰。二會中者。謂于諸佛變化受用二身會中。由加行證得者。謂顯能感異熟果義。此非異熟因。能對治彼故。即增上果假名異熟。由此資熏。余有漏業令感異熟故立此名。若修加行無分別時。生在諸佛所現變化身衆會中。若時證得無分別智。便生諸佛所現受用身衆會中。無分別智誰爲等流
論曰
諸菩薩等流 于後後生中
是無分別智 自體轉增勝
釋曰。前前生中無分別智。後後生處展轉增勝。是等流果。無分別智出離雲何
論曰
諸菩薩出離 得成辦相應
是無分別智 應知于十地
釋曰。初極喜地入見道時。見一切地無分別理。初得出離。後修道中方得諸地成辦相應無分別智。誰爲究竟
論曰
諸菩薩究竟 得清淨叁身
是無分別智 得最上自在
釋曰。清淨叁身者。謂初地中雖得叁身而未清淨。至第十地乃得清淨。方名究竟。故說爾時得淨叁身。得最上自在者。謂于爾時無分別智。非但獲得清淨叁身。亦得最上十種自在。故名究竟無分別智。如何從何由何無染
論曰
如虛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種種極重惡 由唯信勝解
釋曰。初問如何得無染者。答如虛空無染。次問從何得無染者。答種種極重惡。後問由何得無染者。答曰唯信勝解。謂唯由信由慧勝解以爲因故。而得無染
論曰
如虛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 得成辦相應
釋曰。解脫一切障者。解脫煩惱及所知障。得成辦相應者。謂在初地與得相應。乃至佛地成辦相應
論曰
如虛空無染 是無分別智
常行于世間 非世法所染
釋曰。常行于世間非世法所染者。此顯遍生一切生處利等世間八法不染。如紅蓮華出世間攝。如是叁頌顯示叁智所得勝利。加行根本後得叁種無分別智。有何差別
論曰
如痖求受義 如痖正受義
如非痖受義 叁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義 如愚正受義
如非愚受義 叁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義 如五正受義
如末那受義 叁智譬如是
如未解于論 求論受法義
次第譬叁智 應知加行等
釋曰。爲顯叁智行相差別。說如是喻。如痖求受義者。譬如痖人求受境界。而未能受亦不能說。如是加行無分別智。求證真如而未能證。寂無言說當知亦爾。如痖正受義者。譬如痖人正受境界無所言說。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正證真如離諸戲論當知亦爾。如非痖受義者。如不痖人受諸境界。亦起言說。如是後得無分別智。反照真如現證境界。能起言教當知亦爾。由此道理釋如愚頌。如五求受義者。譬如五識求受境界。雖有所求而無分別。如是加行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五正受義者。譬如五識正受境界。離諸分別。如是根本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末那受義者。譬如意識能受境界亦能分別。如是後得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未解于論求論受法義者。如未解論求誦于論。而未能誦。如是加行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溫習論領受文字。如是根本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已聽習通達法義。如是後得無分別智當知亦爾。由如是等衆多譬喻。如數次第喻加行等叁智差別。次顯根本後得二智譬喻差別
論曰
如人正閉目 是無分別智
即彼複開目 後得智亦爾
應知如虛空 是無分別智
于中現色像 後得智亦爾
釋曰。由此二頌顯示根本後得差別。閉目開目虛空色像。俱顯二智是無分別。是有分別。是其平等是不平等。其加行智未有所證故略不說。又加行智是本智因。其後得智是本智果。是故且辦無分別智成所作事。無分別智修成佛果既無分別。雲何能作利有情事
論曰
如末尼天樂 無思成自事
種種佛事成 常離思亦爾
釋曰。今此頌中引彼末尼天樂兩喻。成立所得無分別智。雖無分別不作功用。成種種事如如意珠及以天樂。雖無是念我當放光。我當出聲。並無思故然由生彼有情福業意樂勢力。不待擊奏放種種光。出種種聲。諸佛菩薩無分別智。當知亦爾。雖離分別不作功用。而能隨彼所化有情福力意樂。現作種種利樂事轉。次當顯示無分別智所有甚深。無分別智境界雲何。爲緣分別依他起性。爲緣余境自體亦爾。爲智非智。若爾何失。若緣分別依他起性。雲何得成無分別智。若緣余境余境定無。當何所緣。若是其智應有所知。若是非智雲何得名無分別智。爲離如是一切過失故說頌言
論曰
非于此非余 非智而是智
與境無有異 智成無分別
釋曰。無分別智不緣分別依他起性。無分別故。非緣分別成無分別。亦不緣余以爲境界。以即緣此分別法性爲境界故。法與法性若一若異俱不可說。是故此智不可定說。緣分別境非分別境。自體亦爾。不可說言決定是智。如加行智及後得智分別無故。亦不可說決定非智。以加行智爲先因故。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者。不可分別此是能知。此是所知。能取所取分別無故。此智與境無差別相。譬如虛空與虛空中所有光明。是故此智成無分別。余契經中說一切法性無分別。今當解釋
論曰
應知一切法 本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 無分別智無
釋曰。所分別無故者。由所分別遍計所執義永無故。余契經中說一切法性無分別。若一切法本來自性無分別者。何不一切有情之類從本已來不作功用自然解脫。無分別智彼無有故。由彼有情于一切法無分別性。現證真智本來未生。諸菩薩等。于一切法無分別性種性爲因。證智已生由此道理。諸菩薩等能得解脫。非余有情。次當顯示加行智等。各有叁種五種差別
論曰。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叁種。謂因緣引發數習生差別故
釋曰。此加行智生起差別由叁種力。一因緣力。二引發…
《攝大乘論釋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