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8卷31頁碼:P0380
唐 玄奘譯

  《攝大乘論釋》八 ▪第3页

  無性菩薩造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力。叁數習力。因緣力者。謂種性力。或有種性會遇強緣。速起加行。如是加行種性爲因。而得生起。言種性者。謂無始來六處殊勝。能得佛果法爾功能。引發力者。謂前生中已習爲因發起加行。數習力者。謂現在生數數修習。由士用力發起加行

  論曰。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釋曰。喜足無分別者。謂于下劣義而生喜足。于後勝進不悕求故。名無分別。如得世間聞思兩智。于少分義。或已信解或已決了。便生喜足。或如已得世間修慧證第一有粗煩惱息。于中執爲究竟解脫。便生喜足。如是等類皆名喜足無分別智。無顛倒無分別者。謂聖弟子等。彼由修慧于苦等谛起無常等四無倒行。不起常等顛倒分別。名無顛倒無分別智。無戲論無分別者。謂諸菩薩于無常等亦不分別。乃至菩提亦離戲論。由一切法無分別理。出過一切名言道故。超度一切世智境故。由戲論名是世俗聲。世俗智攝。遠離此故名無戲論無分別智

  論曰。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釋曰。此後得智所作別故。有其五種。謂通達等。思擇之聲一一皆有。通達思擇者。于真決定于真現觀故名通達。由後得智思擇如是所得通達。謂即于中自內審察此事如是。是故說名通達思擇隨念思擇者。謂于後時隨念通達。念言我曾通達是事。是故說名隨念思擇。安立思擇者。謂從此出。如所通達爲他宣說。是故說名安立思擇。和合思擇者。謂總相觀緣一切法。由此觀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觀。是故說名和合思擇。如意思擇者。謂智現前隨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變成金等。是故說名如意思擇。此思擇聲。意說其智。前說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雲何得知所分別義實無所有。爲欲成立彼無所有。故說多頌

  論曰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于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  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  由勝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  由此亦無識

  釋曰。鬼傍生人天等者。謂于人等見有水處。餓鬼見是陸地高原。于人所見有糞穢處。傍生見爲淨妙飲食。于人所見不淨物中。餓鬼畜生見爲清淨。于人所見淨妙飲食。諸天見爲臭穢不淨。非相違事同一處有。故知遍計所執義無。若無有義。雲何無境識得現行。何故诘問。汝經部師。過去未來境界非有。雲何于中得有智轉。又于夢中夢像實無。雲何智起非隘室中偃臥一處容有夢智所緣真實山河象等。又未曾經自斷其首。雲何夢見非不得通憶宿住事。又于鏡等叁摩地中。所行二影非真實有。雲何了然當心顯現。故知自緣心之影像而境相成就者。總結過去未來等境。雖非實有而于自心境相成就。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者。若諸境義義性成實。無分別智應不得成。分別有故。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者。此無分別智體若無。證得佛果不應道理。是則應成害本過失。是故應知所分別義定非成實。又此境義定非實有。何以故。得自在菩薩者。謂諸菩薩得大自在。由勝解力故者。由意解力。如欲地等成者。謂變地等令成金等。得定者亦爾者。謂除菩薩余聲聞等得靜慮者。成就簡擇者者謂慧成滿者。言有智者。謂與成滿正智相應。是故菩薩名有智者。得定者者。得叁摩地。思惟一切法者。謂正思惟一切契經應頌等法。如義皆顯現者。謂以種種無我等行。如如思惟契經等法。如是如是其義顯現。是故應知即此如理作意之心。似其所取能取相現。一切外義都無所有。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者。此中應續前說許義非真實言。由諸菩薩無分別智現起行時。一切境義皆不顯現是故應知所有境義皆非實有。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者。結勸應知無有境義。由此能識亦無所有。非無所識而有能識應正道理。前于廣釋所知相中。已具辯析如是道理

  論曰。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雲何名爲非處相應修習圓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叁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

  釋曰。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者。性相等故。謂諸所有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故。彼經中作如是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此義雲何。謂由遠離五種處故。即是遠離外道我執處等五處差別。此中可居故名爲處。遠離外道我執處者。謂諸外道安住我執。作是念言。我能了知此是我慧。菩薩遠離如是處所。不計執我及以我所而起波若。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者。謂未見真諸菩薩衆。于其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起諸分別。此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如有頌曰

  若有所見  汝爲彼縛  若無所見

  便得解脫

  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者。謂如世間住生死邊。有我執故。如聖弟子住涅槃邊。煩惱斷故。菩薩不爾。是故說名遠離二邊非處相應。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者。謂聲聞等計修習力斷煩惱障。即爲一切所作已辦。菩薩遠離如是處所以能障礙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如有頌言

  非往諸惡趣  極障大菩提

  如住于聲聞  及以獨覺地

  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者。如聲聞等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中。如火燒薪。畢竟寂滅。菩薩遠離如是處所。般若大悲皆具足故。能正安住無住涅槃。由舍此處是故說名非處相應

  論曰。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由五種相應知差別。一由無分別差別。謂于蘊等法無分別故。二由非少分差別。謂于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爲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故。叁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爲所住故。四由畢竟差別。謂無余依涅槃界中無斷盡故。五由無上差別。謂于此上無有余。乘勝過此故。此中有頌

  諸大悲爲體  由五相勝智

  世出世滿中  說此最高遠

  釋曰。此中顯示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無分別差別者。謂聲聞。等智就四顛倒。名無分別。諸菩薩智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無分別。非少分差別。複有叁種。一通達真如非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入真觀時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理。是諸菩薩入真觀時具足通達補特伽羅及一切法空無我理。二所知境界非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唯于苦等谛中智生。即名修習所作已辦。是諸菩薩普于一切所知境界無倒智生。乃名修習所作已辦。叁所度有情非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唯求自利盡無生智。正勤修行。是諸菩薩普爲濟度一切有情求大菩提。于此叁種非少分別。聲聞菩薩智有差別。無住差別者。謂聲聞等唯住涅槃。是諸菩薩具足悲慧增上力故。無住涅槃以爲住處。畢竟差別者。顯聲聞等與諸菩薩于涅槃中有大差別。謂聲聞等住無余依涅槃界中。身智永盡如燈焰滅。是諸菩薩得成佛時。所證法身窮生死際無有斷盡。如無色界相續不壞。由此差別智有差別。無上差別者。謂聲聞乘上有獨覺。獨覺乘上複有大乘。其菩薩乘即是佛乘。更無有上。由此五相應知聲聞與諸菩薩智有差別。複以伽陀攝如是義。言五相者。即前所說五相差別。世出世滿中者。靜慮無色名世間滿。聲聞乘等所得涅槃名出世滿。此皆勝彼故說高遠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屍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于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爲積集不善法因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此中有頌

  見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故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施

  釋曰。今當顯說。由是因緣菩薩雖有財位自在而不施他。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于其財位。有重業障故不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複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爲。如有頌言

  如母乳嬰兒  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  乳母欲何爲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雖于財位無重業障。而彼若得財位圓滿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甯彼現法少時貧賤。勿彼來生多時貧賤。故不施彼所有財位。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生死心便現在前。求欲出離。若得富貴即生憍逸。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思惟。甯彼貧賤厭離生死心常現前。勿彼富貴受樂放逸。不厭生死不起善法。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爲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當施彼滿足財位。即便放逸積集種種惡不善業。故不施彼所有財位。如有頌言

  甯使貧乏于財位  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彼富貴亂諸根  令感當來衆苦器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得富貴。即便損惱無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念言。甯彼一身受貧賤苦。勿令損惱余多有情。複以伽他攝如是義故說見業障現前等。其文易了無煩重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