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八 ▪第3页
无性菩萨造 /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力。三数习力。因缘力者。谓种性力。或有种性会遇强缘。速起加行。如是加行种性为因。而得生起。言种性者。谓无始来六处殊胜。能得佛果法尔功能。引发力者。谓前生中已习为因发起加行。数习力者。谓现在生数数修习。由士用力发起加行
论曰。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喜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
释曰。喜足无分别者。谓于下劣义而生喜足。于后胜进不悕求故。名无分别。如得世间闻思两智。于少分义。或已信解或已决了。便生喜足。或如已得世间修慧证第一有粗烦恼息。于中执为究竟解脱。便生喜足。如是等类皆名喜足无分别智。无颠倒无分别者。谓圣弟子等。彼由修慧于苦等谛起无常等四无倒行。不起常等颠倒分别。名无颠倒无分别智。无戏论无分别者。谓诸菩萨于无常等亦不分别。乃至菩提亦离戏论。由一切法无分别理。出过一切名言道故。超度一切世智境故。由戏论名是世俗声。世俗智摄。远离此故名无戏论无分别智
论曰。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择差别故
释曰。此后得智所作别故。有其五种。谓通达等。思择之声一一皆有。通达思择者。于真决定于真现观故名通达。由后得智思择如是所得通达。谓即于中自内审察此事如是。是故说名通达思择随念思择者。谓于后时随念通达。念言我曾通达是事。是故说名随念思择。安立思择者。谓从此出。如所通达为他宣说。是故说名安立思择。和合思择者。谓总相观缘一切法。由此观故进趣转依。或转依已重起此观。是故说名和合思择。如意思择者。谓智现前随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变成金等。是故说名如意思择。此思择声。意说其智。前说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云何得知所分别义实无所有。为欲成立彼无所有。故说多颂
论曰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于过去事等 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 而境相成就
若义义性成 无无分别智
此若无佛果 证得不应理
得自在菩萨 由胜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尔
成就简择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义皆显现
无分别智行 诸义皆不现
当知无有义 由此亦无识
释曰。鬼傍生人天等者。谓于人等见有水处。饿鬼见是陆地高原。于人所见有粪秽处。傍生见为净妙饮食。于人所见不净物中。饿鬼畜生见为清净。于人所见净妙饮食。诸天见为臭秽不净。非相违事同一处有。故知遍计所执义无。若无有义。云何无境识得现行。何故诘问。汝经部师。过去未来境界非有。云何于中得有智转。又于梦中梦像实无。云何智起非隘室中偃卧一处容有梦智所缘真实山河象等。又未曾经自断其首。云何梦见非不得通忆宿住事。又于镜等三摩地中。所行二影非真实有。云何了然当心显现。故知自缘心之影像而境相成就者。总结过去未来等境。虽非实有而于自心境相成就。若义义性成无无分别智者。若诸境义义性成实。无分别智应不得成。分别有故。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者。此无分别智体若无。证得佛果不应道理。是则应成害本过失。是故应知所分别义定非成实。又此境义定非实有。何以故。得自在菩萨者。谓诸菩萨得大自在。由胜解力故者。由意解力。如欲地等成者。谓变地等令成金等。得定者亦尔者。谓除菩萨余声闻等得静虑者。成就简择者者谓慧成满者。言有智者。谓与成满正智相应。是故菩萨名有智者。得定者者。得三摩地。思惟一切法者。谓正思惟一切契经应颂等法。如义皆显现者。谓以种种无我等行。如如思惟契经等法。如是如是其义显现。是故应知即此如理作意之心。似其所取能取相现。一切外义都无所有。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者。此中应续前说许义非真实言。由诸菩萨无分别智现起行时。一切境义皆不显现是故应知所有境义皆非实有。当知无有义由此亦无识者。结劝应知无有境义。由此能识亦无所有。非无所识而有能识应正道理。前于广释所知相中。已具辩析如是道理
论曰。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如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云何名为非处相应修习圆满。谓由远离五种处故。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三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五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
释曰。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者。性相等故。谓诸所有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故。彼经中作如是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此义云何。谓由远离五种处故。即是远离外道我执处等五处差别。此中可居故名为处。远离外道我执处者。谓诸外道安住我执。作是念言。我能了知此是我慧。菩萨远离如是处所。不计执我及以我所而起波若。菩萨远离如是处所。是故说名非处相应。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者。谓未见真诸菩萨众。于其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起诸分别。此是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远离如是处所。是故说名非处相应。如有颂曰
若有所见 汝为彼缚 若无所见
便得解脱
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者。谓如世间住生死边。有我执故。如圣弟子住涅槃边。烦恼断故。菩萨不尔。是故说名远离二边非处相应。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者。谓声闻等计修习力断烦恼障。即为一切所作已办。菩萨远离如是处所以能障碍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如有颂言
非往诸恶趣 极障大菩提
如住于声闻 及以独觉地
菩萨远离如是处。所是故说名非处相应。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者。如声闻等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中。如火烧薪。毕竟寂灭。菩萨远离如是处所。般若大悲皆具足故。能正安住无住涅槃。由舍此处是故说名非处相应
论曰。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由五种相应知差别。一由无分别差别。谓于蕴等法无分别故。二由非少分差别。谓于通达真如入一切种所知境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非少分故。三由无住差别。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四由毕竟差别。谓无余依涅槃界中无断尽故。五由无上差别。谓于此上无有余。乘胜过此故。此中有颂
诸大悲为体 由五相胜智
世出世满中 说此最高远
释曰。此中显示声闻等智与菩萨智五相差别。无分别差别者。谓声闻。等智就四颠倒。名无分别。诸菩萨智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无分别。非少分差别。复有三种。一通达真如非少分差别。谓声闻等入真观时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理。是诸菩萨入真观时具足通达补特伽罗及一切法空无我理。二所知境界非少分差别。谓声闻等唯于苦等谛中智生。即名修习所作已办。是诸菩萨普于一切所知境界无倒智生。乃名修习所作已办。三所度有情非少分差别。谓声闻等唯求自利尽无生智。正勤修行。是诸菩萨普为济度一切有情求大菩提。于此三种非少分别。声闻菩萨智有差别。无住差别者。谓声闻等唯住涅槃。是诸菩萨具足悲慧增上力故。无住涅槃以为住处。毕竟差别者。显声闻等与诸菩萨于涅槃中有大差别。谓声闻等住无余依涅槃界中。身智永尽如灯焰灭。是诸菩萨得成佛时。所证法身穷生死际无有断尽。如无色界相续不坏。由此差别智有差别。无上差别者。谓声闻乘上有独觉。独觉乘上复有大乘。其菩萨乘即是佛乘。更无有上。由此五相应知声闻与诸菩萨智有差别。复以伽陀摄如是义。言五相者。即前所说五相差别。世出世满中者。静虑无色名世间满。声闻乘等所得涅槃名出世满。此皆胜彼故说高远
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释曰。今当显说。由是因缘菩萨虽有财位自在而不施他。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言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虽于财位无重业障。而彼若得财位圆满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宁彼现法少时贫贱。勿彼来生多时贫贱。故不施彼所有财位。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生死心便现在前。求欲出离。若得富贵即生憍逸。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生死心常现前。勿彼富贵受乐放逸。不厌生死不起善法。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当施彼满足财位。即便放逸积集种种恶不善业。故不施彼所有财位。如有颂言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彼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众苦器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得富贵。即便损恼无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念言。宁彼一身受贫贱苦。勿令损恼余多有情。复以伽他摄如是义故说见业障现前等。其文易了无烦重释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摄大乘论释》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