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邊分別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9卷31頁碼:P0451
陳 真谛譯

  《中邊分別論》下

  天親菩薩造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對治修住品第四

  修習對治者。叁十七道品修習今當說。此論中初說(心者我執種類又雲根塵識也)

  粗行貪因故  種故不迷故

  爲入四谛故  修四念處觀

  由身故粗行得顯現。思擇粗行故得入苦谛。此身者粗大諸行爲相故。粗大者名行苦。因此行苦一切有漏諸法。于中聖人觀苦谛。受者貪愛依處。思擇諸受故得入集谛。心者我執依處。爲思擇此心得入滅谛。離我斷怖畏故。法者不淨淨二品。爲思擇此法離不淨淨品無明故得入道谛。是故初行爲令入四谛中。修習四念處所安立。次修習正勤

  已知非助道  一切種對治

  爲上二種故  修習四正勤

  爲修習四念處究竟故。非助道黑法及助道品白法。一切種已明了所見故。爲滅離非助道法。爲生起助道法。四種正勤得起。第一爲滅已生非善惡法。如經中廣說(爲滅爲塞爲生爲長)

  隨事住于彼  爲成就所須

  舍離五失故  修習八資糧

  爲離爲得黑白二種法。修習正勤已。心者無障有助故。得住此心。住有四能。四能者。一隨教得成就。隨教得成就者。說名四如意足。一切所求義成就因緣故。此中住者。心住名叁摩提應知。是故四正勤後次第說四如意足。隨事隨教住者。爲滅五種過失。爲修習八種資糧故應知。何者名失耶

  懈怠忘尊教  及下劣掉起

  不作意作意  此五失應知

  懈怠者。沒懶惡處。忘尊教者。如師所立法名句味等。不憶不持故。下劣掉起者。兩障合爲一憂喜爲體故。沈浮是其事。此位中沈時。不作意是第四過失。若無此二而作意。是第五過失。爲滅此五失安立八種禅定資糧。爲滅懈怠。何者爲四。一欲二正勤叁信四猗。複有四法次第應知

  依處及能依  此因緣及果

  欲者正勤依處。能依者正勤。此依處名欲。有何因是名信。若有信即生欲。此能依者名正勤果。此果名猗。若作正勤得所求禅定故。余四種資糧。一念二智叁作竟四舍滅。余四種失如次第對治。此念等四法次第應知

  緣境界不迷  高下能覺知

  滅彼心功用  寂靜時放舍

  念者不忘失境界。智者不忘失境界時。覺知沈浮兩事。覺知已爲滅此作功用意。是名作意。此沈浮二法寂滅已。起放舍心放流相續名舍滅。四如意足後次第說修習五根。此五根雲何得立

  已下解脫種  欲事增上故

  境界不迷沒  不散及思擇

  此中增上次第五處流爲修四勤故。心已隨教得住。因此心已下解脫分善根種子。一欲增上故。二勤修增上故。叁不忘境界增上故。四不散動增上故。五思擇法增上故。如次第信等五根應知

  說力損惑故  前因後是果

  信等五法如前所說。爲有勝力故說名力。勝力者何義。能損離非助惑故。若五法非信等諸對治惑不相障故。故說根力有次第。雲何信等五法前後次第說。五種法如前後爲因果故。雲何如此。若人信因信果。爲求得此果故決勤行。因此勤行已守境不移。若念止住心得叁昧(平等住不高不下一叁受故二一境故又有五種住未說)。若心得定觀知如實境因此義是故五法立次第。若人已下種解脫分善根已。說五根是其位。若人已下通達分善根者。爲在五根位中。爲當在方位中

  二二通達分  五根及五力

  暖位及頂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行五力。若人下解脫善根種。此二二位決定通達分。若未不如此力次說覺分。此雲何安立

  依分自體分  第叁出離分

  第四功德分  叁種滅惑分

  見道位中顯立覺分。覺者何義。無分別如如智是名覺。分者何義。同事法朋是名分義。此七法中覺依止分者是名念覺。自性分者是名擇法覺。出離分者名正勤覺。功德分者名喜覺。無染無障分。叁法謂猗定舍。雲何說叁法爲無染障分

  因緣依處故  自性故言說

  無障無染因者。猗惑障。爲重行作因故。此猗與粗重因對治故。依止者是禅定。自性者不舍覺分。次說道分。此法雲何安立

  分決及令至  令他信叁種

  對治不助法  說道有八分

  修習道位中顯立道分。見道分決分是正見。此見世間正見。出世正見後得。因此智自所得道及果決定分別。令他至分者。正思惟及正言。因有發起語言。能令他知及得。令他信分者有叁種。正言正業正命。此叁法次第

  見戒及知足  應知令他信

  令他信分者。叁處依正言說言語。共相難正義共思擇義時他得信。是人有智。是故令他信。智依正業他得信。持戒不作不如法事故。依正命者他得信。輕財知足如法如量行。見衣服等四命緣故。是故令他信知足輕財知足。煩惱對治分者叁種。正勤正念正定。此叁法如次第

  大惑及小惑  自在障對治

  非助道煩惱有叁。一修習道所斷煩惱。是名大惑。二心沈沒掉起煩惱。是名小惑。叁自在障者。能障礙顯出勝品功德。第一煩惱者正勤是其對治。雲何如此。因正勤修道得成故。若道得成思惟煩惱滅。第二煩惱者正念是其對治。寂靜相處。若正念正寂靜相處。沈沒及掉起滅故。第叁煩惱者正定是其對治。依止禅定故。能顯出六神通功德故。此修習對治。若略說有叁種應知

  隨不倒有倒  隨顛倒不倒

  無倒無隨倒  修對治叁種

  修習對治有叁。何者叁。一者隨應無倒法與倒相雜。二者顛倒所隨逐無見倒。叁者無顛倒無倒法隨逐。如次第凡夫位中。有學聖位中。無學聖位中。菩薩修對治者有別異。何者別

  境界及思惟  至得有差別

  聲聞及辟支自相續身等念處諸法。是其境界。若菩薩自他相續身等念處諸法。是其境界。聲聞及辟支由無常等諸相。思惟身等諸法。若諸菩薩無生得道理故思惟觀察。若聲聞及緣覺修習四念處等諸法。爲滅離身等諸法。若菩薩修習此等法。不爲滅離故修習諸法。非不爲滅離故修習諸法。但爲至得無住處涅槃。修習對治已說。修住者何者

  修住品第五

  修住有四種  因入行至得

  有作不作意  有上亦無上

  願樂位入位  出位受記位

  說者位灌位  至位功德位

  作事位已說

  修住位有十八。何者十八。一因位修住。若人已住自性中。二入位修住。已發心。叁行位修住。從發心後未至果。四果位修住。已得時。五有功用位修住。有學聖人。六無功用位修住。無學聖人。七勝德位修住。求行得六神通人。八有上位修住。過聲聞等位未入初地菩薩人。九無上位修住。諸佛如來。此位後無別位故。十願樂位修住。諸菩薩人。一切願樂行位中。十一入位修住者。初菩薩地。十二出離位修住。初地後六地。十叁受記位修住。第八地。十四能說師位修住。第九地。十五灌頂位修住。第十地。十六至得位修住。諸佛法身。十七功德位修住。諸佛應身。十八作事位修住。諸佛化身。一切諸住無量應知。今但略說

  法界複有叁  不淨不淨淨

  清淨如次第

  若略說此位有叁。一不淨位住者。從因位乃至行住。二不淨淨位住者。有學聖人。叁清淨位住。無學聖人

  此中安立人  應知如道理

  因此住別異故。如道理應知。諸凡聖別異安立。此人者自性中住。此人已入位。如是等修住已說。何者得果

  得果品第六

  器果及報果  此是增上果

  愛樂及增長  清淨果次第

  器果者。果報與善根相應。報果者。器果增上故。善根最上品。愛樂果者。宿世數習故愛樂善法。增長果者。現世數習功德善根故善根圓滿。清淨果者。滅離諸障。此位果有五種次第應知。一者報果。二者增上果。叁者隨流果。四功用果。五相離果

  上上及初果  數習究竟果

  隨順及對治  相離及勝位

  有上無上故  略說果如是

  若略說果有十種。一者上上果。從自性發心乃至修行。應知後後次第。二初果者。初得出世諸法。數習果者。從初果後有學位中。究竟果者。無學諸法。隨順果者。爲因緣故應知。上上果對治果者。是滅道因此得初果。此中初道名對治果相離果數習果圓滿果。爲遠離惑障故。如次第有學無學諸聖人果。勝位果者。神通等諸功德。有上果者。菩薩地爲勝余乘故。無上果者諸如來地。如是四種果爲分別圓滿果故。爲略說如是多。若廣說則無量。此中修習對治合集衆義覺悟修習。令薄修習。熟治修習。上事修習。密合修習。智到境一家故。上品修。勝品得修初發修。中行修。最後修。有上修無上修者。境界無勝思量無集。至得無勝故修住。合集衆義應成修住。住者此人住自性中。作事修住者。從發心乃至修行位。名最淨住最淨位住有莊嚴位住。遍滿十地故。無上位住果合集衆義。一攝持果。二最勝果。叁宿習果。四上上引出果。五略果。六廣果。此中攝持果者五種果。余果是五種果別異。宿世所集故名果報果。上上引出故。有四種余果。若略說上上果有四種。若廣說隨順果有六。是四種果分別廣說故。中邊分別論中此處有四叁品。一對治品。二修住品。叁得果品。已廣說究竟(一器果二果報果叁愛樂果四增長果五清淨果攝一切果盡)

  無上乘品第七

  無上乘今當說

  無上乘叁處  修行及境界

  亦說聚集起

  無上有叁種。大乘中因此叁義乘成無上。何者叁義。一修行無上。二境界無上。叁集起得無上。此中何者名修行無上。十波羅蜜修行中應知

  修行複六種

  此十波羅蜜中隨一有六種。何者六

  無比及思擇  隨法與離邊

  別及通六修

  如是六修。一無比修。二思擇修。叁隨法修。四離邊修。五別修。六通修。此中無比十二種。何者爲十二

  廣大及長時  增上體無盡

  無間及無難  自在及攝治

  極作至得流  究竟無比知

  此處無比義  知十波羅蜜

  如是十二種無比修行。一廣大無比。二長時無比。叁增上。四無盡。五無間。六無難。七自在。八攝治。九極作。十至得。十一勝流。十二究竟。何者廣大無比。不欲樂一切世間及出世富樂故。是故廣大無比應知。何者長時無比。一一處叁阿僧祇劫修習得成故。何者增上無比。一切衆生遍滿利益事故。何者無盡無比。由回向無上菩提故。最極無窮無盡故。何者無間修無比。由得自他平等樂修故。因一切衆生施等功德能圓滿。成就十波羅蜜故。何者無難無比。隨喜他所行諸波羅蜜。自波羅蜜得圓滿故。何者自在無比…

《中邊分別論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